郭秀蘭,李怡婷
(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其中蘊含著新時代寶貴的育人資源。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即新時代下鮮明特色與時代氣息。因此,茶文化中的優秀資源能夠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并實現有機統一,在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中融入茶文化,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改革與進步。因此,高校應當積極將茶文化中包含的精華與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來,以此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質量。
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將傳統茶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中,有利于大學生感悟傳統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寧靜致遠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引導學生以堅守內心準則,不斷陶冶自身情操,從而培養自身整體的修養。首先,通過對大學生不斷的滲透傳統茶文化的精華,有助于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最終養成高尚的道德準則與人格;其次,透過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融入,教師和大學生對中華茶文化歷史發展脈絡能有更深刻的把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感受傳統茶文化中所傳遞的“禮”與“和”,影響大學生日常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教育等于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與熱愛感,使大學生逐步形成以德育人、以禮待人為特征的精神品質。茶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為大學生思政教育開啟新的方法與路徑。
茶文化講究一種"中和"的自然本質,茶性的“中和”之意使人懷抱寧靜淡泊的心境、擁有超逸曠世的胸懷,這種“中和”的意境滲透進人的精神世界里,進一步實現個人道德力量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與發展,促使人對"和諧"精神的不懈追求。新時代下,面對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茶文化中的"和"思想的重要性也日益體現。茶文化中"仁者愛人"講究的是"靜心"的理念,使人寧靜致遠;茶性偏重"放也",指的是放開功名利祿的念想對自身的影響;茶道講究"專也",重點指專心致志和飽含感恩的美好品質;茶文化更重"和也",即為人處世中的和諧中庸思想,千年來茶文化的變遷,不變的是感悟人生、領悟真諦的過程,不變的是修煉身心、凈化自我的心境,將茶文化引入思政教育,能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和諧和思想境界。
茶文化以“和”來作為鮮明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諧一致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為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數千年來始終規范和引導著華夏子民的認知和行為準則,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特色與民族性格。茶文化中"和"的基本含義主要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方面。茶作為情感媒介,人們通過敬茶、獻茶、贈茶、賜茶等途徑實現溝通與交流。同時茶文化強調也和而不同,注重以和為貴,這一思想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準則,在面對利益關系出現各種矛盾時,能夠做到為他人多考慮,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到相互體諒,相互謙讓。在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入茶文化,使大學生更好的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處理好社交,維護更為和諧的人際關系。
當前關于茶文化教育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實施途徑的研究,絕大多數學者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雖然不斷嘗試,但是在教學中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支撐,多偏重思政實踐經驗的介紹。絕大多數開展茶文化教育的學校將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是簡單的講解茶文化的內容,不能很好地與思政教育的內容貼合,這也導致引入茶文化的方式創新性不足,多通過一些茶藝表演來檢驗教育效果,過于偏重結果性評價,缺乏對教育過程的重視。同時,對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的研究也做的不夠透徹,無法清晰認識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特色與特點,最終導致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最終使茶文化和思政教育成了“兩張皮”,茶文化的力量無法更好的在思政教學中展現出來。
由于茶文化的運用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實踐較少,故茶文化能否使得學生在思想道德以及文化認知上得以提升,對其還是出于理論研究狀態,缺乏相關的實踐研究與事實論證。理論研究終只是紙上談兵,在沒有實際的實踐研究,終究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實踐才能更好的證實理論的正確與否。而在現存的事件中又出現了僅僅注重表面化或形式上的“茶文化育人”,并未究其根本進行深入深刻的研究與挖掘,理論與實踐的脫離,沒有充分的利用茶文化中的各項教育資源進行傳道授業。“茶文化育人”的教育中的內容過于的死板,難以尋找到實例進行論證,缺乏說服力。在進行學生教育時,由于缺乏實踐的研究,教師通常難以帶動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學生學歷水平低下,導致學生難以對茶文化深入地進行理解與運用,使得茶文化難以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
茶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存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茶文化與思想的結合不夠緊密,茶文化的外化表現過于的單一與片面化。由于茶文化的傳授與教導通常是由教師進行,老師單方的傳授行為,使得茶文化在傳授過程中傳授方式單一,沒有實踐的機會,導致茶文化傳授質量 的低下,效果甚微。茶文化作為一種新的傳統文化,在實際的思想教育中,僅僅還是在停留在表面的理論傳授,過于的枯燥乏味,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接受與理解的不到位,難以得到運用。大多院校在茶文化的教育方面課程淺薄,并未有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使得學生往往只是在“聽”而未有“行”。在進行學生的思想教育時未將茶文化更好的融入,內容上協調性缺乏,形式過于單一;實踐上缺乏實際運用,且茶文化的理論與實踐難以融合共同運用。
茶文化應當融入思想教育的課程教育當中,與其他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度的融合,教師在進行課堂傳授時,注重在進行“茶文化育人”的教育中,先要使得學生對于茶文化有興趣,樂于探索與研究;再將茶文化與教書育人相結合,利用歷史典籍或生活典范舉例;在最后要求學生將茶文化進行自我理解以及運用,將理論與實踐與結合,更好地是的茶文化走進學生當中。教師在進行簡單的理論講解,要進行更深入的引導,引導大家去尋找并且討論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使得理論能夠具體到個體的行為之上,便于學生進行更好的理解;且在課堂上開展茶文化的運用的活動,利用情景教學使得學生進入茶文化的實際運用之中,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娛樂性,育教于樂,使得課堂氣氛歡樂。在課堂教育之中引入“茶詩”的誦讀與欣賞,使得學生在進行鑒賞“茶詩”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精妙之處,與思想教育高度融合。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思想文化的集結之地,孕育的文化優秀且極具特色,將茶文化融入獨特的校園文化之中,借助校園文化的宣傳,進入學生們的生活之中,使得茶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播。在校園中舉辦鑒賞“茶詩”,“茶詩”誦讀的文化活動,大力的進行茶文化的普及教育與傳播,使得學生對于茶文化的學習充滿興趣,自主的進行茶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在校園里定期進行茶文化的鑒賞活動;組織茶文化主題的創意大賽,進行“茶詩”、“茶歌”的編撰比賽;或在校園中舉行茶文化的小電影拍攝比賽等。將茶文化引導成為校園流行文化,并將思想文化教育與之有機的結合,使得學生在優秀的校園文化的滋養下,積極的影響學生的知行,使得茶文化不在僅僅只停留在書面,慢慢的進入校園之中,觸動學生使其產生深刻的感悟,優化整個校園的學習氛圍,將茶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對于茶文化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且感染學生們在實踐之中運用茶文化,使得知行的以更好地融合。
高將茶文化融入實踐活動之中,打破對于傳統的學習難以運用的言論,在進行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自主、自愿地進行運用茶文化,高校可以開展與茶文化有關的文化活動,可以在校園建立茶文化“墻角論壇”;定期在校園進行茶詩鑒賞大賽;茶文化賞析;茶味飲食比拼等校園活動。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的同時使得茶文化漸漸的深入人心,學生們可以自主進行茶文化的學習,感受到茶文化的美好。高校在舉行茶文化活動時,使得志趣相投的學生可以一共鑒賞茶文化,凈化學生的心性,使得學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滌蕩。各類活動的舉辦,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而學生在進行相關活動的準備與學習之中,使得茶文化被學生們所接納,進而認可茶文化,自覺地將茶文化與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相融合,使得心性得以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