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

2021-12-07 12:27:02李俊斌劉星利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李俊斌 劉星利

【摘 要】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具有明晰而系統的邏輯理路。在根本目標維度上,民族團結以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為價值旨歸;在核心問題維度上,民族團結以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戰略任務;在思想基礎維度上,民族團結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文化驅動;在治理方略維度上,民族團結以推進民族團結法治化建設為實踐保障。這些民族團結重要論述及其理論構架,已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改革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實踐依循。

【關鍵詞】民族團結;重要論述;邏輯理路

【作 者】李俊斌,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星利,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重慶,400065。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5-0012-0007

習近平指出,“各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長期積淀沿襲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特色優勢。[1]166這是對中華民族所處的歷史狀態和現實國情的綜合判斷,為促進民族團結提供了基本依據。民族團結是民族內部以及民族之間,為了實現統一意志和共同利益,而呈現出一種和睦聯合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狀態。如何看待和促進民族團結,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和平統一與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繁榮發展、民族的平等友善與合作互助、人民的當家作主與幸福安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民族地區實地調研、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等眾多場合,就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傳承性與創新性、系統性與深刻性、前瞻性與務實性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從根本目標、核心問題、思想基礎、治理方略等維度,創新和發展了黨的民族團結思想體系的邏輯構架和實踐路向,對推動黨的民族工作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根本目標: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

恩格斯指出,歷史進程由其自身內在的一般運動規律所支配,在社會歷史領域發生和進行的活動,“必然是為了實現某種預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2]301。近代以來,為擺脫受壓迫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終結國內封建帝制與國外侵略勢力對社會生產力的羈絆束縛,我國各族同胞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地創造了追求民族復興之路的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全新意義、全新使命。自孫中山發出“振興中華”偉大號召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中國社會的安定自治、中國人民的解放自由,把各族人民團結與中國革命事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調動國內外和黨內外所有積極因素,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3]44。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4]76的偉大號召,提出了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新構想,開辟了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接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實踐方案。習近平指出,在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情勢下,契機與風險同步交織、彼此激蕩,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快的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更有際遇、信心和能力實現中國夢,并首次明確從三個不同層面系統闡述了中國夢的本質內涵。[5]39從國家層面而言,中國夢是“國家富強”的夢,從站起來(建立新中國)到富起來(實行改革開放),再到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轉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民族層面而言,中國夢是“民族振興”的夢,各個民族之間團結和睦、齊心協力,以負責任的擔當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個人層面而言,中國夢是“人民幸福”的夢,人民群眾過上安居樂業、幸福美好的生活,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可見,中國夢作為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一的夢想集合體,在本質上是國家、民族、個人的利益一體化,凸顯了中華民族團結進步這一社會關系形態的合理結構和光明前景。

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既是每個中國人的理想愿望,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目標,各族人民務必傳承好偉大的民族精神,維系好各民族團結一心、團結一起的精神紐帶,發展好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無比強大、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6]這段重要論述深刻表明,作為一種自然法則和歷史大勢,促進民族團結與實現中國夢是內在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促進民族團結是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和路徑依賴。民族團結不僅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共同情感、共同信念,更是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歷史經驗昭示,民族和睦則國富民強,民族分裂則國貧民弱,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民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引導各族人民圍繞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偉力,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凝結共識、貢獻智慧、供給能量。另一方面,實現中國夢是民族團結的價值歸宿和目標指向。習近平指出,中國夢反映了各民族共同的一致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7]200。中國夢作為各民族夢想與中華民族夢想的辯證統一,為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進步提供了意義上和方向上的規定性。這有助于各民族唇齒相依、勠力同心,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秉持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共同追求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民族團結與中國夢緊密相連,賦予了我國民族團結工作“工具”與“目的”的高度契合性,彰顯著民族團結的社會功能和時代價值,為實現中國夢注入了民族情感、民族力量源泉。

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征。”[8]2~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內外發展實際,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新要求,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步入新階段新臺階為重要契機,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共同守護疆域、鑄就歷史、創造文化、培育精神的過程中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一是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保持共筑中國夢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承載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9]20的初心和使命,其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是成功開展民族工作、實現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只有抓住了黨的領導這一政治要領,才能增強對任何政治勢力、任何群體挑撥民族關系的免疫力,為民族團結統一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政治保障。[1]159黨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關鍵要選任一批優秀的干部特別是少數民族干部到重要領導崗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組織和干部基礎。這就要求打造一支對維護民族團結有真誠感情、清醒立場、堅定行動的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民族工作理論、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共筑中國夢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達成共筑中國夢的社會共識。如何看待民族問題、把握民族關系,是一項密切關涉政治性、政策性的認知行為。要把處理好民族關系擺在政治生活極為重要位置,從政治立場、政治戰略高度去考察民族問題,從光明面看待民族團結走向和認識民族關系主流,與時俱進地保持各民族間的交往意向和融洽程度,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激發各族群眾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積極性與創造力,為實現中國夢奠定良好的民眾基礎。三是維護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權利,做好共筑中國夢的基礎工作。民族工作是實現少數民族意愿訴求、協調各民族利益關系的基礎性工作,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于“搞好民族團結”[1]152。只有承認和保護少數民族權利(少數群體的權利),提高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教育資源方面的平等性、互補性、共享性,避免少數民族對主流機構及政治程序的疏離感、排斥性、不信任,才能更加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政治穩定、國家發展目標,走出一條兼顧民族地區特點與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這就要求將民族工作與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事業融為一體,保護好少數民族平等權、自治權、受助權、發展權,實現經濟發展水平與民生狀況的動態均衡,以在權利價值理性指引下構建穩定的民族團結進步關系。

二、核心問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社會生產力是構建民族關系的物質要素,“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10]520。習近平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1]155,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增強團結的核心問題”[11]。發展對于各族人民通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終極目標至關重要,只有生產力得到充分的、高度的發展,才能有望實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人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人生追求:“在共產主義的社會中,我們不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活動范圍,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并根據自己的趣好來確定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12]165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形成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發展范式,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化解社會轉型中的主要矛盾問題,努力使社會生產狀況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相匹配。依據我國生產力的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社會生產封閉性、落后性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步和重大成就的客觀實際,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3]10。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化的深刻認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3]11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政治生活主題和全局的具有支配意義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了新目標、新方式。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是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保持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態勢,最終達到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目的。一方面,共同繁榮發展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本性質的內在要求。各民族在一定階段、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突出貢獻,自然應該享有平等的生存發展機會,因此必須摒棄以利己主義為本質內核的極端有害的“民族優越感”和“民族偏見”。[14]82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歷史局限,指望無差別的平均發展是不切實際的,一部分群體和一部分區域可以率先發展起來,但同時要對后發展的群體及地區發揮引領、示范、帶動、幫扶作用,避免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現象,進而使全國各族人民在國民經濟波浪式向前發展中都能夠較快富裕起來。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有別于歷史上一切剝削制度的本質特征,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共同繁榮發展是對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現實回應。習近平指出:“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15]300雖然我國各民族在歷史上一度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但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不可分割、團結統一的大家庭。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我國民族人口表現出大流動、大聚居的新特點,各民族之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深廣度。這就決定了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不可能只是某一地區、某個民族的事情,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和分享發展的成果。如果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漢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進程也會受到影響,自然不會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習近平強調,為了抓緊抓好民族團結進步這項基礎性事業,促進各民族攜起手來建設美好家園和創造美好未來,必須堅持走“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5]299的道路,為各民族群眾創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16]的社會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既是衡量各民族之間普遍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標,又是各民族內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基本參照,旨在使各民族自身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特點得到充分展示,并能夠共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原則,既依賴于民族團結又保障了民族團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團結與和諧,需要包括民族地區在內的國家整體繁榮發展作為物質保障。只有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節節攀升,各種社會矛盾逐一化解,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統一、國家繁榮昌盛。習近平高度重視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依據民族工作關乎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大局的戰略判斷,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17]。這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滿信心的話語底氣,也是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使命與擔當的形象表達,為加快民族地區建設、確保各族人民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明確了方向和任務。一是明確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思路方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本目標依托,以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支持對象,把“輸血”——發揮政策激勵與“造血”——挖掘內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舉措行之有效。二是做好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頂層設計。堅持維護一統而又尊重不同的治理理念,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差別化、多樣化的區域政策,科學制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具體規劃,防止出現“比量齊觀”式的幫扶策略,更加推動改革發展政策向民族地區、落后地區傾斜,讓其感受和享受黨和國家的政策紅利,激發民族地區實現追趕型、跨越型發展的熱情和活力。三是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決策實施。加大對口支援、轉移支付的力度,貫徹落實脫貧致富、共同富裕政策,在保護好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和自然生態的基礎上,推進教育就業、醫療衛生、文化傳承等惠民工程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各領域全方位發展,從而不斷提升民族地區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8]112從辯證唯物主義對意識的語義界定來看,社會意識就是對社會存在進行反作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特殊意識,是各族人民在交往過程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存在,經過識別、比較、創造、升華等環節的主觀反映,并在民族實踐活動中使這種主觀反映經受檢驗、反復強化的產物。一般意義上,我們可以從相對于外族而言的利益共同體和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內在統一性這兩方面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方面,各民族在應對外來風險、挑戰和抗擊外來干擾、侵略時,意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大家庭,有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前途,必須團結起來捍衛主權、守護家園。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集合體,但56個民族之間的組合并不是簡單相加的關系,而是經過交流互動而組建的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相容的共同體、“地域相鄰、人緣相親”的情感相通的共同體、“和衷共濟、榮辱與共”的利益相連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旨在實現“各民族互嵌式的社會結構”[19]的三重社會融合功能:1.社會整合——消除社會結構分割(social integration),防止出現各族群互不相交的“平行社會”場景;2.社會吸納——消除社會資源排斥(social inclusion),確保各族群平等共享社會機會和社會資源;3.社會凝聚——消除社會心理疏離(social cohesion),增強各族群在社會參與中形成社會歸屬感、認同感。[20]鑒于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能夠催生強大凝聚力的內在精神,對于民族團結進步、國家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民族關系理論認為,隨著“人對人的剝削”和“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的消失,民族之間的剝削關系和敵對關系必然消失。[21]50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團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輔相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思想前提和認知條件,民族團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任務。各民族歷經誕育、分化、交融,創造出光輝燦爛、彪炳史冊的文明奇跡,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思想源泉、文化力量的輸出與支撐。習近平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1]157文化認同作為一種最深層、最持久的認同,是實現民族團結和睦的根基和靈魂。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本質上就是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獲取文化認同、精神動力。從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2]34,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3]24,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堅定文化自信”[13]40,可以看出黨中央始終重視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對于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只有不斷滿足共同的文化精神需求,充分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才能為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進步、砥礪前行奠定思想基石。正如習近平所言,中華民族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仍然延續悠久歷史和延綿燦爛文明,離不開“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24]3的支撐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孕育、生成的思想共識,拓展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空間,滋養了中華民族高超雅正的精神世界。

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3]11的重大命題,開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篇章,為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單一的“漫灌式”宣傳教育到更加注重“滴灌式”宣傳教育的轉向,發揮民族團結教育的底蘊和深層的作用,將各民族不可分裂、互為依靠的思想觀念浸潤植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全過程。一是深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宣傳教育。在浩瀚歷史的長空中,中華文化積厚流光、源遠流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特色鮮明、相得益彰,協同引領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共建兼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眾多家庭成員與一個大家庭的網絡關系,以實現在承認各民族異質性的前提下尋求關聯性、合作性的具有社會凝聚作用的“有機團結”[25]109。在此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1]150。因此,要引導人民群眾辯證地看待各民族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關系,把“多元”與“一體”的宣傳教育統籌起來,促進各民族文化既豐富多彩又貫通合流,推動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深化“三個離不開”的宣傳教育。少數民族和漢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彼此之間是一種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共生關系。一方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體系,加大黨中央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大眾化宣傳力度,把宣傳活動下沉到民族地區基層——街道、社區、村寨,使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一個科學、全面、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正確把握自治與統一、區域與民族的交互關系,強化民族之間、區域之間相互吸引的心理結構、情感基礎,引導各族人民認識到民族四分五裂不僅嚴重危及國家整體利益,也會給各個民族帶來災難性后果,從而提高其與民族團結的大敵——“兩種主義”(大漢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三股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作斗爭的自覺性、徹底性。三是深化“五個認同”的宣傳教育。增進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6]的認同,避免出現“我者”與“他者”的文化隔閡,這是加強民族團結的思想之本。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為主線,以集體主義教育、理性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抓手,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祖國觀,切實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

四、治理方略:推進民族團結法治化建設

從政治社會學語境來看,民族團結法治化在本質上是民族關系——特殊化的社會互動關系協調與平衡的法治化,旨在保護各民族合法的共同的權益。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課題,民族團結法治化直接關系著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存命脈和最高利益,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實現民族振興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地位。社會控制一般理論認為,道德、宗教、法律是維系社會文明關系與秩序的三種常見工具,其中以伸張正義、避免爭端方式調節人們行為的法律,因其能夠“對若干危險情況進行秩序的和可重復的控制”[27]97而成為社會治理最有效的工具。依法推進民族區域自治,依法預防和化解廣大民族地區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社會風險,不斷完善民族方面的法律制度及其運行機制,推進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更有預期、更有效力的治理保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把握民族工作的制度和法律問題,以法治化途徑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1]154。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推進民族團結工作法治化,使各種關涉民族因素的社會問題都得到依法妥善處理,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28]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逐漸展開、延伸推行,奠定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堅實的良法善治基石,開啟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務、解決民族問題、發展民族關系的新征程,對于從法律制度上鞏固各民族地區特殊而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社會團結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用法律規范和解決民族問題,維護各民族平等互助,是法治中國藍圖在民族團結工作中的生動實踐。民族團結工作是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的核心議題,具有任務繁重性、過程復雜性、影響深遠性等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法治軌道運行,以實現民族治理政策體系的法治轉型。只有推進民族團結法治化建設,用國家法律強制的約束力、監督力確保民族政策的實施,才能實現民族團結工作常態化、有序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在新世紀新階段,不同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博弈日益激烈,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環境給民族團結帶來了新影響、新挑戰,如何精準識別和正確處理民族問題與非民族問題、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避免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與矛盾的疊加感染,推動各民族互動關系形成正向的社會合力,決定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尤顯緊迫重要。對此,我們必須全面推進民族團結法治化進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29]105,切實發揮法治對民族工作的規范和引領作用。需要黨領導各族人民加快法治中國建設,在遵從民族工作基本規律和現代法治運行框架的基礎上,探索完善實現民族團結法治化的目標、原則、方法、道路,更加突出法治價值在我國民族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追求法治效益最大化,以達到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保駕護航的效果。

加強民族團結法治化建設,必須將調整民族關系(社會性或利益性)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形成民族團結的法治格局,為民族工作配備理性規范的制度架構。一是科學立法,完善民族團結的法治規范。針對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強基礎性、專業性、配套性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立法,把法治化建設貫穿于民族關系規范協調的全部過程和每個細節,建立健全《憲法》(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法》(主干)+各部門各地方立法(配套)的民族團結法律法規體系,使民族工作、民族關系、民族發展有法可依。二是嚴格執法,強化民族團結的法治實施。嚴格執法是民族團結法律法規充分運行的關鍵,各民族相處面臨的所有問題都不應成為法律“敏感地帶”,才能彰顯民族團結法律法規應有的權威性和生命力。在處理民族事務、民族問題時必須“維護法治權威”[30]90,既要根據法律法規明確各族人民的基本義務,維護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又要依法嚴懲國內敵對分子割裂民族關系、傷害民族感情、破壞民族團結的一切違法犯罪行為,杜絕出現以民族劃線進行隨意性、選擇性執法的亂象;還要依法打擊國際敵對勢力以民族問題為借口而實行西化、分化、弱化的政治圖謀,瓦解民族沖突、民族對抗的外部誘因。三是公正司法,守護民族團結的法治防線。在全面推進民族工作法治化進程中,要始終以人為本、秉公執法的原則,使司法活動在增進各族人民福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隨著各族人民交往的日趨頻繁,司法活動要順應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社會成員結構變化,按照“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地方自治原則,既要保障好自治區域某一民族——原生性群眾的權益,又要保障好自治區域其他民族——遷入性群眾的權益,使各族群眾都能平等地享有和實現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四是全民守法,筑牢民族團結的法治根基。民族團結法治化建設是一項多主體參與的共同事業,各族群眾都不能置身事外。各族群眾自覺踐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參與社會治理,誰也沒有架空法律、超越法律的特權,才能使民族團結關系有保障。[30]89~90要采取依法“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以民族地區法治人才隊伍建設為著力點,以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示范區創建等為切入點,開展民族團結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和實踐教育,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堅定全民族全社會的法律信仰,從而引導各族群眾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糾紛、運用法治思維引領社會風尚,形成推進民族團結法治化的濃厚社會氛圍。

(本文同時得到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支持,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8]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張曉松,等.筑就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國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紀實[N].人民日報,2014-09-28(01).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 羅宇凡,等.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實現歷史性跨越[N].光明日報,2015-10-02(01).

[17] 習近平.全面小康,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6-11(01).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 習近平.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01).

[20] 郝亞明.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現實背景、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

[2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4]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5] [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出版社,2000.

[26] 習近平.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人民日報,2015-08-26(01).

[27] [美]維納.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M].陳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1).

[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LOGICAL CLUE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NATIONAL UNITY

Li Junbin,Liu Xingli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national unity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unity theory,carrying with clear and systematic logic clues. In the dimension of fundamental goal,national unity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all ethnic groups working together to build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dimension of core issue,the strategic task of national unity is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dimension of ideological basis,national unity is a cultural drive targeting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the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strategy,national unity becomes a practical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legalization. These discourses 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national un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parts of Xi Jinping's ideological system of country governing,which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ational unity;important exposition;logical clu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五月婷婷导航| www亚洲天堂|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18|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二|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91网站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精品2| 在线精品自拍|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亚洲无线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视频国产|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日韩第九页|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第一黄色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777| 亚洲伊人电影|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h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色婷婷综合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