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敦太
讀相裕亭先生的《傾聽“海外”之聲》,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微型小說的重大活動,不妨聽聽多方面的聲音,尤其是基層作者的聲音。
微型小說因其適應時代短小精悍,群眾喜聞樂見,在國內發展得如火如荼,海外華文組織也非常重視,經常舉辦全球性的微型小說大賽,這對于微型小說的推廣和繁榮,是好事。綜觀海內外大賽,參與者多,獲獎面廣,基層(底層)(也就是相裕亭先生所提到的“一線作者”之后的“二三線”作者,請理解我這么表述)作者獲獎占有一定比例,體現了公平公正,但在頒獎、研討等重大活動上,來自基層(底層)的聲音還是不多的。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其實,基層(底層)作者的聲音,有著新鮮的味道,有一定的道理和代表性。比如一個賣瓜的說這瓜如何好吃,不如一個正在吃瓜的人的評價最中肯,因為他真正嘗過了,最有發言權。基層(底層)作者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有聲音,與主動發出聲音,還是有區別的。聯想到某次酒場上,一位酒友戲言,重要的來賓是“應邀”參加的,他是屬于“硬要”參加的,但“硬要”參加,敬陪末席,結識了名家,卻也大有收獲。再由此聯想到大規模、高格次的微型小說活動,基層(底層)作者不妨主動一些,提出自己的觀點、建議,組織者也要考慮基層的代表面,適當安排發言。微型小說的根在中國,微型小說創作的源泉在基層,微型小說繁榮的希望在底層,讓這些作者適當參與,發出另一種聲音,哪怕是還不太成熟,也會帶來一種清新的氣息。比如,一些全國性的微型小說征文大賽,經常會有一些“黑馬”獲得大獎;很多微型小說名刊,經常會推出新人的力作。如果這些基層(底層)作者不主動參賽,不主動推薦自己的作品,就不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微型小說的另一種聲音,應該是文學大眾所想聽到看到的吧。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文學組織意識到了這一點。《金山》作為純文學刊物,江蘇省一級文學刊物,注重面向大眾,開辦微型小說作家班,邀請名家講課,組織大型征文,創新開展“相峙南徐”文學爭鳴,為推廣微型小說發出各種不一樣的聲音,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