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剛 吳明華 胡磊
《決策》:當前,“硬核”安徽的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從最直觀的經濟數據上看,安徽制造業的硬實力體現在哪里?
牛弩韜: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準確把握“制造業是強國之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戰略定位,牢固樹立“工業強省、創業富民、改革創新、融合發展”工作理念,高舉制造強省大旗,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全省制造業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效,呈現出“規模總量突破、質量效益躍升、產業能級跨越”的良好態勢,為全省發展格局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提供了堅強的動力支撐。
“十三五”以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7、中部第1位。
特別是2020年,面對世紀罕見的“疫情、汛情、世情”三重嚴重沖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高于全國3.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6、中部第1位;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5.9%,較上年提升11.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294.2億元,增長5.1%;工業稅收1602.5億元,增長2.6%,占全部稅收的37.1%,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實現了效益與速度同步提升。
如今,“安徽制造”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全國工信系統來皖學習近百次,中央主流媒體報道100多篇。今年1-10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1%,居全國第10;兩年平均增長8.2%,居全國第9位。
《決策》:能否請您系統地總結,“安徽制造”究竟做對了什么?
牛弩韜:在制造業發展中,我們采取了系統推進的打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政策支撐體系。2017年,安徽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制造強省”萬人大會,2018-2020年,連續三年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先后制定制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構建形成以制造強省為主體,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為“兩翼”的政策引導體系,推動出臺工業互聯網、中國聲谷、“三首一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研制應用獎補和保費補貼)等一系列功能性普惠性“政策10條”。工信部賽迪研究院2019年報告顯示,安徽制造業營商環境排名居全國第7位,其中“政策”項排名全國第2位。

二是突出強基強鏈,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科創+產業”、“龍頭+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出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施意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軟件、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方向,制訂“安徽省工業強基任務表”。繪制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升級路線圖、施工圖,產生了一批現象級產業地標。家電“四大件”產量近億臺,約占全國1/4。汽車年產量超過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約占全國10%,居全國前列。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集成電路形成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長超過50%。“中國聲谷”成為全國第一個以“中國”冠名、第一個部省合作共建、第一個配套專項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2020年營收1060億元、入園企業1024家,成功實現“雙千”目標。
三是堅持企業主體,優化協同創新體系。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成功創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語音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占“十四五”全國新增數量的1/2、占全國總量的近1/10;打造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培育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537家,技術中心所在企業數量占規上企業的8.4%,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占規上企業的60%以上。9個項目獲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占獲獎總數的近1/10。聚焦“四基”薄弱環節和“卡脖子”關鍵領域,實施關鍵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99家企業“揭榜”攻關76項“卡脖子”難題。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認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1149個。
四是聚焦專精特新,暢通梯次培育體系。大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企業家的關鍵作用,召開安徽省優秀民營企業家和優秀民營企業表彰暨推進“十四五”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萬人大會,出臺“民營經濟25條”,在全國省級層面第一個出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意見,堅持抓大、培優、扶小、育新相結合,打造梯次培育體系。培育了2818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以占全省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1/6的數量,貢獻了近1/4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74%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躍度達96.3%,戶均發明專利9.2件、是全省企業平均水平的2.8倍;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9戶、居全國第8位,制造業單項冠軍19家。今年全省新增上市公司15家,其中14家是“專精特新”企業。
五是主攻智能制造,打造先進制造體系。出臺《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實施方案》,圍繞“7+5”重點產業,即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七大高端制造業,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等五大傳統產業,實施“1+5”重大工程,即工業強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制定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和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政策,實施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點線面”推動機器換人、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行動,建設綠色制造體系,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長近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20%,實現能耗降下去、產業抓起來。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創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18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1家、464家。
六是強化品質引領,形成優質供給體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努力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開展“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共認定省級新產品3591個、“安徽工業精品”613個,攜手央視開創性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平臺,累計收看近400億人次。入開展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專項行動,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產能任務。連續三年推動出臺降成本“20+10+20”系列政策包,累計為企業減稅降費4108億元。著力化解企業產品庫存,舉辦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家博會等產銷對接活動40余場次。
《決策》:在下一步發展中,安徽制造業還將推出什么樣的“硬核”舉措?
牛弩韜:面向“十四五”,走好趕考路、奮進新征程,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省十一次黨代會“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加快打造制造強省”的決策部署,聚焦“擴量、提質、增效”工作要求,制定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按照“6310”的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地高質量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即堅持“制造為基、創新驅動、數字賦能、企業為本、品質引領、融合共進”六大原則;重點實施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科技產業協同創新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產業鏈升級工程、制造業特色集群培育工程、數字化轉型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優質企業培育工程、技術改造工程、品質提升工程、融合發展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
安徽堅持“ 科創+ 產業”“龍頭+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構筑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安徽出臺了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和專項支持政策,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100億元發展基金,舉辦全省工業互聯網專項培訓行動,上線發布“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42家,其中進入工信部試點示范類20家,科大訊飛“順風耳”圖聆工業云平臺等3家平臺成為2020年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建成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59個、居全國第5位。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重點、集中發力,高標準打造工業互聯網高地。
一是堅持雙輪驅動,打造高能級平臺。高點起勢“建平臺”,打造3家以上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雙跨”平臺、20家行業型和專業型平臺、100家企業級平臺。示范引領“用平臺”,開展工業互聯網“萬人培訓、千企診斷”,搭建省級工業互聯網基礎服務平臺,每年培訓工業互聯網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1萬名,分行業分區域為2000家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診斷服務。
二是堅持三箭齊發,建設高質量網絡體系。加快建設獨立組網+改造企業內網+標識解析網絡支撐體系。大力實施5G支撐能力提升工程,加快5G網絡縣級以上城區、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覆蓋。支持以IPV6、工業PON、5G等技術,以及新型工業智能網關、智能邊緣計算設備改造升級企業網絡。力爭三年建設10個以上二級節點,實現標識注冊總量突破5億。
三是堅持多鏈協同,構建高品質產業生態。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建設多元化、多渠道社會投入機制,加快設立100億元規模的工業互聯網基金,推動資本、技術和項目加快集聚,促進區域協同、產業融合、企業融通;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培訓基地;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重點突破智能算法、新型網絡互聯等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