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光 韋詳汀 零金

摘要:目的:分析討論對在Barton骨折中采用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的具體效果和實際價值。 方法:選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Barton骨折病人60例,根據入院先后將其均分為兩組,每組30例,1組為對照組,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2組為觀察組,使用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比較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水腫完全消退時間和總有效率。 結果:治療前,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疼痛評分和水腫完全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依次為96.66%和8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能改善病人骨折部位疼痛,并且能快速使水腫消退,整體治療效果較好,可在各大醫院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Barton骨折;作用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2--01
Barton骨折根據音譯也被稱為巴頓骨折,主要指橈骨遠端關節面斷裂并且伴有腕關節脫位的骨折。Barton骨折對人體腕關節以及橈骨損傷較大,而且病人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骨擦感,癥狀可見腕部腫脹,以橈骨遠端背側為主,畸形似柯萊斯骨折,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受限,需要盡早進行治療。手術是治療Barton骨折的主要方法,我院以60例Barton骨折患者為例,對其使用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在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Barton骨折病人60例為研究對象,其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根據入院先后將其均分為兩組,每組30例,1組為對照組,2組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7-43歲,平均年齡(35.3±3.1)歲;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26-43歲,平均年齡(35.1±3.1)歲,兩組病人在基礎信息上無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納入標準:(1)患者經檢查均符合Barton骨折的診斷標準:局部腫脹,以腕背為主,向背側突出畸形,壓痛明顯,活動受限,可有骨擦感,側位X線片顯示骨折橈骨遠骨背側,包括關節面的1/3,多向背側及遠側移位腕關節呈背側半脫位;(2)存在外傷史;(3)臨床資料完整,能夠正常語言交流及填寫問卷;(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病變者;(2)存在手術禁忌癥者;(3)伴有神經系統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4)不愿配合研究,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病人采用仰臥位,對患肢進行消毒,并進行相應麻醉。術中切開病人關節囊,將關節面充分暴露,并進行骨折解剖復位,并先使用克氏針固定,檢查完后使用螺釘加鋼板鎖定,并閉合切口。
1.2.2觀察組 病人采用仰臥位,對不能耐受疼痛患者并進行相應麻醉。其中一位醫生于肘關節處進行牽引;另一位醫生雙手分別握住病人大小魚際,兩手拇指并攏,并將其放在骨折遠端,牽引并手法復位,直至骨折位置糾正,至少達功能復位標準。經過X線確認復位完好后,采用4塊小夾板對病人患處進行包扎固定。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水腫完全消退時間和總有效率。VAS疼痛評分:用0-10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數值越大,疼痛程度越大。總有效率:顯效:骨折部位無疼痛,且關節屈曲程度減少<15°。有效:骨折處偶爾疼痛,且關節彎曲程度減少15-30°。無效:骨折部位劇烈疼痛,且關節幾乎不能彎曲。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SPSS18.0統計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X檢驗,并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并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和水腫完全消退時間 治療前,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疼痛評分和水腫完全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1:
2.2兩組病人總有效率 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依次為96.66%和8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2:
3 討論
Barton骨折多為間接暴力導致,主要為跌倒時手掌或手背著地,以致暴力向上傳遞,并通過近排腕骨撞擊造成橈骨關節面斷裂,骨折線縱斜向橈骨遠端,且大多伴有腕關節半脫位,造成功能障礙。骨折后病人手腕處迅速腫脹,壓痛顯著,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現階段Barton骨折臨床治療中,多將傷腕沿縱軸做牽引、反牽引,骨折較小者將移位的骨拆塊向掌側及遠端推擠,用石膏托固定腕于中立位,以取得滿意復位。為防止再移位,治療中避免固定于掌屈位,用外固定不能維持位置者可行手術整復,采用克氏針或螺絲釘內固定,因背側有伸肌腱通過,行鋼板螺釘固定有一定困難。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是我國比較傳統的一種骨折治療方法,其優點明顯,大致如下:(1)治療方法整體較為簡單,而且病人整體承受疼痛較小,術后也能在短時間內康復。(2)由于患肢被多個小夾板完全固定,所以病人患處很難再發生其他移位,而且因為小夾板的作用,會慢慢矯正復位時出現的輕微偏移。(3)該方法無需在患肢作切口,使得病人能夠在短時間進入恢復性訓練,盡快重新使用患肢。(4)小夾板固定較為牢靠,整體治療費用低,適合人民群眾。但是想要使用該方法,需要主治醫生擁有較為熟練的手法,否則整體治療效果不佳,會給病人造成持續痛苦。
Barton骨折極易對病人腕關節造成功能性障礙,而且伴有腕關節脫位,通過純正的手法復位能減少人體受到的損傷,并加快病人骨折愈合。據相關文獻資料研究顯示,Barton骨折對人體手腕活動有很大影響,為了避免對其手腕造成深遠影響,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療。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法,但是該方法會對病人患肢造成二次傷害,而且還會加大術后感染幾率,對病人的康復造成影響;相比之下,手法復位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治療手段,手法復位源自于中醫,通過多種手法結合的方式將病人骨折部位完全復位,而且復位的過程中能夠幫助病人調理經絡,疏通堵塞血脈,減少感染發生,此外,復位后會采用多塊小夾板進行骨折部位固定,而且適當調節小夾板松緊程度能幫助病人恢復,再加上醫護人員的鍛煉指導,會使病人早日恢復手腕功能。本文研究表明:治療前,兩組病人VAS疼痛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疼痛評分和水腫完全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手法復位加小夾板被切開,既減少了作切口時的疼痛,也降低了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而且由于通過手法復位,能促進病人患肢血液循環,加速水腫的消退。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依次為96.66%和8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能減少疼痛,幫助病人快速恢復手腕功能,而且由于患肢沒有切口,在后續康復訓練中能可以不用顧忌切口出現炎癥,整體治療效果可觀。與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能改善病人骨折部位疼痛,并且能快速使水腫消退,整體治療效果較好,可在各大醫院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勞永鏘,黎清斌,王明爽等.手法復位后小夾板外固定治療高齡Barton骨折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7,39(4):303-307.
[2]于景川,焦弘升,褚會軍等.外固定架和加壓螺釘組合治療Barton 骨折的臨床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5):469-471.
[3]明立功,明新武,明朝戈等.手法復位小夾板分期治療橈骨遠端關節面背側緣粉碎性骨折伴橈腕關節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9):948-949.
[4]招衛乾.Barton骨折不同治療方式臨床療效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5,29(4):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