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群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2--01
高血壓為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外科疾病,該疾病典型的臨床特征為動脈壓與血管壁壓力值持續升高。高血壓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常見的致病因素有家族遺傳史、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精神應激、長期服用避孕藥、過度肥胖和鹽含量攝入過多等。當患者患有高血壓時,常常會表現出頭暈目眩、心悸耳鳴、心律失常和氣短等癥狀。若高血壓患者未及時前往醫院就醫,患者容易產生并發癥,如腦出血、腦梗死等,此時的致殘率和死亡率顯著提升,針對這一特點,高血壓也被稱作“無聲的殺手”。相關資料指出,隨著近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與生活壓力的增多,我國每年患有高血壓的人數明顯增多,已逐漸成為阻礙與影響我國群眾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針對高血壓,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但該方法的效果較差,且長期服藥容易使患者產生副作用。因此為提升治療療效與安全系數,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應采用一定的護理手段,本文將對生活中高血壓的護理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高血壓的常見致病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
家族遺傳:相關資料顯示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均有家族遺傳史。
(二)后天性因素
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患者每天攝入的鈉鹽含量過多,而攝入鉀的含量則過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年人每日攝入的鈉鹽含量應不超過5g。
②長期過度飲酒:患者具有長期過度飲酒的不良習慣,相關規定明確指出男性單次飲酒量不得超過60g,女性單次飲酒量不得超過40g。
③患者長期精神緊繃:當患者長期處于極度憤怒、緊張不安、焦慮或煩躁時,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進而導致患者的血壓異常升高。相關資料顯示,當患者精神處于緊繃狀態時,其患有高血壓的幾率為正常狀態的1.5倍。
④繼發性因素(并發癥):當患者患有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內分泌失調、學血管疾病、顱腦病變等疾病時,其患有高血壓的幾率大幅提升。
⑤運動量過少:當患者運動量過少時,其患有高血壓的幾率也會明顯增加。
(三)其他因素
除上述先天性和后天性的致病因素外,常見的還有年齡、大氣環境和血脂異常等。
二、高血壓的臨床癥狀及危害
(一)臨床癥狀
當患者患有高血壓時,因其舒張壓與收縮壓受到影響,患者常常會伴有頭暈目眩、血壓升高、精神萎靡、失眠、四肢麻木和心悸等癥狀,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心臟、腎臟和腦部等器官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二)高血壓的危害
①眼部病變: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眼部出血、眼底動脈硬化、視力下降等癥狀,個別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失明。
②腎臟損傷:由于高血壓患者血壓的長期升高,患者腎功能下降、患有腎臟衰竭的幾率大幅增加。
③冠心病:長期高血壓可使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血管腔變窄與阻塞、改變冠狀動脈的功能性、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導致其患有冠心病。
④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容易患有腦出血、腦血栓、腦梗塞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疾病。
⑤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心臟結構會發生一定改變,具體如下:患者左心室向外擴大、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細胞間質纖維化。
⑥腦部疾病:由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過高,難以實現腦血流自動調節,進而導致患者因血流灌注量過大產生腦水腫。
三、高血壓的臨床診斷
①檢查患者的臨床癥狀:觀察被檢者是否出現頭暈目眩、失眠等癥狀。
②血尿常規檢查:若最終檢測結果顯示被檢者出現貧血、尿中帶血或蛋白質等癥狀,可考慮被檢者患有腎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導致患者腎臟出現嚴重損傷。
③血生化檢查:檢測被檢者血鉀、肝腎功能、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標。
④血壓測量:對被檢者進行血壓測量,若被檢者在不同時間內,三次檢測出的血壓值均高于正常標準,即可判定為高血壓。
四、高血壓的護理
(一)一般護理
①調節飲食結構,減少每日鈉鹽的攝入量:患者應積極調整飲食結構,控制每日鈉鹽與動物脂肪的攝入量,增加鉀鹽的攝入量,飲食以清淡、低脂、無刺激為主,控制攝入的總熱量,加大飲食中維生素和蛋白質的含量。
②緩解負面情緒,控制患者血壓指標:相關資料顯示,高血壓患者的情緒狀態與其血壓指標關聯較大,當患者具有緊張、不安和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其血壓指標顯著升高。因此患者應積極調整自身心理狀態、消除負面情緒,使其心態平和、情緒波動較小。患者可通過聆聽舒緩的音樂、參加戶外娛樂活動、閱讀書籍和觀看電影等基本措施實現自身情緒的轉換,進而達到控制患者血壓指標的目的。
③謹遵醫囑服用藥物,合理控制血壓水平:針對高血壓,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但該方法的見效較慢,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來實現控制血壓水平的目的。而當患者更改服藥量或依據個人意愿服藥時,會導致其出現一定的副作用,降低藥物療效,甚至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不利于血壓水平的控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謹遵醫囑服藥,避免私自增減服藥量、停止服藥或更改服藥時機等。
④加強血壓監測,及時明確自身病情:為確保患者血壓水平的穩定性,增強其對自身病情的明確度,患者應及時對血壓指標進行監測與記錄,若患者血壓水平過高應及時用藥或前往醫院就醫。患者在劇烈運動后應靜坐一段時間,待呼吸平穩、血壓指標恢復正常后進行測量,同時應確保每次測量的為同一位置,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⑤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降低自身體重: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的體重過重,運動量較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針對以上特性,醫護人員應為高血壓患者制定合理可行、安全系數較高的運動方案,根據患者自身病情狀況與過往運動量制定運動方案。醫護人員在制定運動方案時,應注意安排難度系數較小、安全性較高的運動,如跑步、游泳和登山等有氧運動;合理把控運動量,避免患者因運動強度與運動量過大而導致自身損傷。
(二)健康護理
①開展健康知識宣講,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度:據相關資料統計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對該疾病了解較少,未能正確看待該疾病。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科普與講解,加強患者對相關知識及病情的了解度,使其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性、護理的必要性與如何有效的開展護理,為患者開展護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②加強病情監測,及時采取救助:醫護人員應定期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生命體征等進行監測與記錄。若患者出現血壓短期迅速升高、頭痛難忍、視物模糊、嘔吐不止、四肢運動障礙等不良癥狀,應立即報告主治醫師,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防止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