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婷婷 徐佳星

摘要:目的:探究和總結唐代文獻《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中含蜀椒方劑的藥物配伍規律,根據規律分析其現代應用價值,擴大蜀椒的應用范圍。方法:以《中華醫典5.0》數據庫為來源,對所選方劑中符合納入標準的方劑收集整理,共得385個處方,通過中醫傳承平臺中的數據分析功能對藥物頻次、性味歸經、組方規律等進行統計。結果:共錄入385首方,藥味374味,中藥性味以辛、甘,溫為主,主歸脾腎經,頻次分析從高到低依次為干姜、桂心、附子……;關聯規則發現蜀椒與溫里藥、補虛藥、祛風濕藥關系最為密切。結論:《千金方》中有關蜀椒的方劑以“扶正補虛,脾腎為本”為主要思想,客觀的反映了有關蜀椒的配伍規律。
關鍵詞:蜀椒 配伍規律 中醫傳承平臺 運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2--01
一、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以蜀椒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運用《中華醫典5.0》數據庫,以《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為檢索對象,以“蜀椒”為關鍵詞檢索,共385條結果。
1.2 納入標準:1)方藥完整;2)同名異藥方;3)藥物四性、五味、歸經、完整。
1.3排除標準: 1)異名同藥方;2)只含蜀椒一味的藥方;3)外用藥方。
1.4研究方法 :采用中醫傳承平臺中的數據分析方法包括聚類分析、提取組合、網絡展示等對蜀椒方組方規律進行分析。
二、數據預處理與轉化
2.1數據錄入:本研究采用雙人配合錄入的方法,將不統一的地方進行篩查、核對,確立最終數據。
2.2數據規范化:
(1)中藥。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全國中醫藥中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藥學》及《中國中藥大辭典》為參考標準。對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名稱進行錄入,此外,入藥部位不同而功能有所差異者予以分開錄入(如瓜蔞皮、瓜蔞子),對別名、別字(如山藥寫成薯蕷,黃芩寫成黃萁)、道地藥材名(如枸杞子寫成寧枸杞)、生僻名(如蛇蛻寫成龍衣)、縮寫名(如豬苓 、茯苓寫成豬茯苓)、簡化字(如金銀花寫成銀花)進行規范。
(2)方劑。依據《中華醫典5.0》,對方劑的方名、組成、功效、炮制方法進行整理,錄入到中醫傳承平臺中。
2.3數據分析: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數據分析”模塊中的“方劑分析”功能,利用系統“數據查詢”功能,按指定中藥“蜀椒”提取出錄入系統的方劑385首,然后根據頻次、組方規律進行分析。
三、結果
3.1 中藥頻次統計:通過檢索和人工篩選搜集整理含有蜀椒的方劑后,對中藥名稱進行規范化處理,共有374味中藥,表1為高頻中藥頻次,按頻次從高到低遞減順序排列為 :干姜 、桂心、 細辛、附子、當歸、甘草、人參、川芎、烏頭、防風和白術等。
3.2中藥性味歸經統計:蜀椒方的性味上以辛溫為主,歸經主歸脾、腎經。
3.3含蜀椒方劑的用藥高頻核心組合:通過調整關聯度和置信度,當支持度為20%、置信度為90%時,出現的結果最合適穩定,根據規則結果,以蜀椒為中心,總結其與其他中藥的配伍模式,與蜀椒配伍的藥類從高到低依次是溫里藥、補虛藥、祛風濕藥。(支持度≥20%,置信度≥90%)
四、討論
4.1性味歸經、高頻中藥分析:對《千金方》中349味中藥進行頻數統計,結果發現高頻中藥主要是溫里藥、補虛藥、祛風除濕藥。中藥性味主要為辛、苦、甘,《素問· 藏氣法時論》指出:“辛散,甘緩、苦堅”,歸經上主要歸脾腎經,脾為后天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體現了“攻補并行,顧護先后天”的思想。
4.2關聯規則組合模式主治規律分析
4.2.1蜀椒-干姜?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根莖的干燥品,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病癥。千金方中的385首蜀椒方中,有244首使用了干姜,是配伍頻次最高的組合。244首方的主治方向主要為:外風中經絡、中臟腑之皮膚瘙癢、癮疹生瘡、抓搔不覺痛癢。代表方有秦艽散、吳秦艽散、人參湯、小附著散等。胃寒脾冷之飲食不消、冷痢久下、泄痢不止。代表方有烏梅丸、瀉脾丸、健脾丸、大黃芪酒等。
4.2.2蜀椒-干姜-桂心:藥組以辛溫為主,主歸脾腎經,主治證候包括:婦人月經不調、產后虛損之腹中雷鳴、緩急頭痛、繞臍惻惻痛、手足常冷、多夢紛紜。代表方有蕩胞湯、白薇丸、小五石澤蘭丸、溫經丸等。男子五勞七傷、女子惡血不盡之四肢不舉、食飲減少、面目焦黑、膀胱當滿、或下青黃、經時不止。代表方有大鎮心丸、腎瀝散、人參湯、杜仲酒等。
4.2.3蜀椒-干姜-桂心-附子-細辛: 總體上偏于辛,溫,主治證候包括:治傷寒風病。治風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疰入身,令疰鬼疰飛尸惡氣腫起,代表方有秦艽散、吳秦艽散、人參湯、小附著散等。治肉極虛寒,虛勞羸瘦,泄痢不止。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或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疼痛,或治冷痢久下或脾氣不調有熱,或下閉塞等,代表方有烏梅丸、瀉脾丸、健脾丸、大黃芪酒等。
參考文獻:
[1]樊丹青,劉友平,陳鴻平.花椒本草考證[J].中醫與臨床,2013(9):59-6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王學斌,王興臣.?經方中蜀椒應用內涵考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2):5288-5290.
[4] 范培蕊,張國海.李發枝運用川椒散治療虛寒型過敏性鼻炎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8,52(06):19-20.
[5]劉晨晨, 王東軍, 劉慧,等. 解急蜀椒湯方證分析與應用[J]. 浙江中醫雜志, 2016, 51(12):91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