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被列為重點工作之一。報告強調,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其中,報告提及的“基礎再造工程”,涵蓋了底層芯片元器件、材料、半導體設備及管件零部件、芯片制造的攻關工程。
異曲同工的是,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很明顯,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關注重點之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曾表示,盡管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其實,目前紡織行業同樣面臨這樣的狀況。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紡織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仍有一些高端紡織技術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存在堵點、痛點和“卡脖子”問題。確實,關鍵技術和基礎細節才是紡機企業當下最該關注的。
其實,這不只是國家或產業戰略發展需要,同樣也是一線用戶的呼聲。前段時間記者在盛澤、泗陽一帶走訪,不少紡織廠的老板都因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痛點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目前,國產裝備已經能夠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生產需要了,但是仍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配套的小零件還要用市場上最好的,因為設備能否穩定運行不是只有主機優秀就可以,更取決于關鍵部件,希望主機廠可以看得遠一些。”
“中國紡織業能否走得長遠,關鍵還是看裝備,目前真正的好裝備技術還在‘老外’手里,為什么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還是做不出來?就是因為一直走模仿這條路!這條路開始走可以,但一直走不行!一定要研發自己的關鍵技術,繼續在人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何談顛覆!”
“雖然我們之前走模仿道路,但現在是時候做國外‘選手’都做不出來的產品了!尋找到可以替代的供應商,完善高質供應鏈體系……我們可做的事情很多,未來一定有實現超越的可能!”
“要想做出可以真正媲美國際一流水平的裝備,那就要看你的選材是否改變,加工組裝是否夠嚴格、是否可追溯,企業家的認知有沒有變化等。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有不小差距。比如,國外進行設備組裝時,擰螺絲用多少公斤的扳手,擰多少下,都是固定的,而國內大部分還都是憑感覺。”
“現在我國方方面面都在做強,我們希望紡機企業不要以價格為手段,要以追求品質為基礎求發展,強化品牌意識。”
……
綜合以上觀點不難發現,不論是國家層面的要求,還是產業升級的呼喚,裝備企業是時候要加快刷新企業的安全生存發展認知了。方向即已明晰,企業不妨從最基礎的環節做起,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長”,解決要害問題,扎實推進。
向“遠”發展,需要向“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