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
梳理近年來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營商環境”始終是熱詞。而對比發現,每年“營商環境”這四個字背后的具體指向又有很大不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力營造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的新表述,蘊含了黑龍江省對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量”與“質”的考量。
市場主體積極活躍,全省市場主體總量263 萬戶,同比增長6.7%,相當于平均每天誕生7000 多家市場主體;“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全省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省級達97.8%、市縣級達90.1%……去年以來,新動能的蓬勃發展,是我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生動注腳。數據顯示,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對我省營商環境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為87.8%,對營商環境明顯變化和變化感知度比例達93%。
這樣的變化并非一日之功,是近年來我省針對自身發展癥結,靶向施治,用“鋼牙啃硬骨頭”的勁頭向作風與環境建設持續發力的結果。
曾幾何時,“投資不過山海關”是黑龍江發展的尷尬境遇。為打破魔咒,從2017 年開始,我省陸續推出“服務受理零推諉、服務方式零距離、服務質量零差錯、服務結果零投訴”的“四零”承諾。隨后,省委、省政府每年在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就召開全省整頓作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并以“辦事不求人”為突破口,推進營商環境改造。經過持續不懈的作風與環境整頓,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政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營商環境評價不斷向好,各路資本競相“闖關東”,“投資爭過山海關”成為新一輪投資共識。
這些努力和探索為龍江振興發展積聚了強大動力,拓展了廣闊空間。從量變到質變,不斷積累和沉淀的發展勢能,讓我們有了“全力營造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的堅定信心和堅實基礎,營商環境的進步已成為龍江的顯性競爭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細化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路線圖”,其中就明確提出:對標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向先進地區和國際標準看齊。換言之,正是因為我們在營商環境方面這些年的大膽探索與實踐,改善、優化的第一步已經見到效果,現在已經進入到深化、提升的新階段,所以要積極主動對標先進水平,在雙循環中進一步確立優勢,打造升維競爭力,全力營造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國內一流營商環境。
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雖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卻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時”與“勢”并非一成不變,有條件有基礎也并不意味著自動實現。營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實現新突破。我們要站在市場主體立場,不僅在“頂層設計”方面持續發力,還要在每個細微之處深耕細作,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用機關作風的轉變推動優化服務的“乘法”。通過風險系統治理,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好環境,為加快推進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集聚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