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衍誠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司法鑒定工作提出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完善鑒定人出庭制度等改革任務。隨著依法治國方略深入推進,司法鑒定行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1〕俞世裕:《司法鑒定管理困境及改革路徑——以浙江省為視角》,載《中國司法鑒定》2016 年第4 期,第73~78 頁。2017 年,時任司法部部長張軍提出,針對司法鑒定管理模式問題,要建立司法鑒定人行業協會,并要求其加強自律管理;全國政協委員湯維建對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改革提出了諸多議案。一方面是實務界針對“兩結合”管理模式不斷提出新要求、新思路,另一方面是學術界缺乏對“兩結合”管理模式問題的系統化理論研究,這就導致了當前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依據司法部《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第4 條與《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第4 條的規定:“司法鑒定管理實行行政管理與行業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其中司法行政機關對司法鑒定人及其執業活動進行指導、管理和監督、檢查,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依法進行自律管理。”由此觀之,目前我國的司法鑒定管理模式是由司法鑒定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分工共同管理(俗稱“兩結合”管理模式),且是一種以司法鑒定行政機關管理為主,行業協會自律管理為輔的“兩結合”管理模式。這種“兩結合”管理模式要求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發揮各自管理優勢,互相配合,相互協作。
政法部門分散管理的司法鑒定體制,曾在“文革”結束后的較長時間內具有相對的合理性。但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隨著司法制度與庭審方式的改革,以及過度分散管理所造成的種種弊端,最終促使國家在2005 年啟動了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原則上由司法行政機關進行統一管理。然而,政法部門的權力糾葛和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社會鑒定機構、鑒定人所遭遇的困境,削弱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所意欲形塑的統一管理預期。〔2〕陳如超:《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與邏輯》,載《法學研究》2016 年第1 期,第187~208 頁。當前司法行政機關的管理范圍仍然不包括內設于偵查機關并只對其履行職能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而司法鑒定協會的管理實際上已經打破各司法鑒定機構了隸屬不同機關的壁壘,各行業協會以從事相同鑒定門類的鑒定人、鑒定機構組成,這種不問出身只問專業的結合方式有利于加快司法鑒定行業的統一管理。
世界各國因其政治體制、社會權力發育程度、現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其司法鑒定管理模式差異也較大。司法鑒定管理模式依據管理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①行業協會主導型:協會與政府共同管理,且協會負責具體、主要的管理職能。這種管理模式多出現于民主程度比較發達的國家,其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團體的自治組織——行業協會相對成熟。如在英國,內政部實際是鑒定機構、鑒定專家與警方、檢察署等各方的利益協調人。〔1〕霍憲丹主編:《司法鑒定管理模式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 頁。執業注冊委員會(CRFP) 主要負責鑒定人的注冊,司法鑒定協會(SFID) 主要負責鑒定人資質的考核與學術交流,專家證人研究所(EWI) 主要負責疑難司法鑒定案件的調解、仲裁以及對鑒定人的培訓。②行政管理型:在日本,主要的司法鑒定機構分散在各個系統中,如科學警察體系與監察、警察醫務體系,各體系的主管部門負責本鑒定機構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散布于各學會、協會的司法鑒定工作者,其管理主體便是從屬的協會與學會。〔2〕霍憲丹主編:《司法鑒定管理模式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28 頁。③單獨由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管理的管理模式:以法國為例,鑒定人群體的資質獲取與鑒定工作統一由法國法院系統管理,具體是法國最高法院和上訴法院進行分管。〔3〕劉新魁:《法國司法鑒定制度及啟示》,載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七卷),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207~219 頁。
我國目前的管理模式與分散型管理模式相似,這與我國的社會背景有關。因為,我國實行“簡政放權”的時間不久,在行業協會自律管理發展的成熟度方面還有所欠缺,致使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例如司法鑒定協會資金短缺,管理制度尚未成熟等,司法行政機關在當前適當參與司法鑒定行業的管理工作有其合理性。但是,這種“行政管理”應當是暫時性的,而且在“兩結合”管理體制中應當是“非主流”性的,在不久的將來,司法行政機關可以逐步脫離對司法鑒定行業的管理。
目前“兩結合”管理模式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仍保持行政管理的特質,司法行政機關依舊掌握著司法鑒定管理的絕大部分權力,然而筆者認為“兩結合”管理模式的精髓應在于充分發揮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作用,應認清司法鑒定行業協會才是“兩結合”管理模式的創新點與該模式未來發展潛力的主要迸發點。
總的來說,現行的鑒定制度不僅存在著改革不到位、不完善、不協調、不配套的現象,其本身還存在滯后于訴訟改革步伐的問題,這些問題疊加在一起會影響和制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1〕郭華:《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創新思路》,載《中國司法鑒定》2015 年第4 期,第24~31 頁。具體而言,依據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發布的各年度全國司法鑒定情況統計分析的數據〔2〕參見李禹、黨凌云:《2012 年度全國司法鑒定情況統計分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3 年第4 期,第115 頁;李禹、黨凌云:《2013 年度全國司法鑒定情況統計分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4 年第4 期,第109 頁;黨凌云、鄭振玉:《2014 度全國司法鑒定情況統計分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5 年第4 期,第118 頁;黨凌云、鄭振玉:《2015 年度全國司法鑒定情況統計分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6 年第3 期,第82 頁。,自黑龍江省于 2003 年 2 月成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黑龍江省司法鑒定人協會以來,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相繼成立司法鑒定人行業協會,截至 2014 年 9 月 17 日江蘇省成立江蘇省司法鑒定協會,我國共 29 個省份成立了省一級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除港、澳、臺外)。各省份行業協會命名方式混亂,如司法鑒定協會、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司法鑒定人行業協會、司法鑒定業協會等,甚至西藏與甘肅仍未成立省一級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會員構成混雜,準入門檻高低不一;各地行業協會管理職能范圍與工作機制未形成統一有效的模式;各地行業協會管理運行機制與內設機構差異明顯。從發展時間看,我國沿海地區的省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普遍成立于 2010 年后,發展歷史較短,而華中、華北一帶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成立較早,普遍于 2010 年之前,發展相對成熟,黑龍江省是發展歷程最長的省份,至今已有近20 年,江蘇省司法鑒定協會則最短。正是由于這種不同地域間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發展時間的不同造就部分行業協會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從而工作機制相對完善,發展情況相對成熟,部分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兩結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區域間不平衡性。
“兩結合”管理模式實質上是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司法行政機關各自依據其自身的管理優勢分工協作的模式,“管理”可以理解為具有不同層次的兩種行為——“管”+“理”,其中:①“管”是高層行為,指管轄、掌控、強調的是對被管理的系統或組織擁有的社會權力;②“理”是以“管”為前提的行為,指調理、理順,強調的是遵循和運用科學規律對被管理的系統(或組織) 進行相關的活動,以實現特定的目的。〔1〕霍憲丹主編:《司法鑒定管理概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32 頁。“兩結合”管理模式要以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為核心,以司法行政機關為主導,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以培訓為主,兩者互相協作,以保障司法鑒定質量為目標。〔2〕胡錫慶、朱淳良:《論司法鑒定“兩結合”管理模式的精髓》,載《中國司法鑒定》2010 年第5 期,第1~7 頁。“兩結合”管理模式需要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能夠形成層次化的管理,而當前作為中國司法鑒定管理的兩翼之一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孱弱,主要是因為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行使管理職能的有關法律法規的缺位,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缺乏實際管理的手段與硬措施,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難以確立管理權威。這種對“兩結合”管理機制只表示“應然”的發展狀態而缺少“實然”的規定使得行業協會逐漸淪為附庸。〔3〕蔡杰、肖偉:《論司法鑒定人混合型管理模式之完善》,載《中國司法鑒定》2007 年第1 期,第57~60 頁。實踐中,一方面各省市陸續不斷地建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以響應對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的號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參與管理的實踐經驗,發展歷史短暫,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作為管理主體其所承擔的管理職能,其如何發揮功能的機制等都處于摸索階段。
兩者管理范圍的模糊致使兩者難以形成管理的層次,在司法鑒定管理實踐中,司法行政機關依舊掌握著絕大部分“管”的內容,司法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在宏觀層面上制定與調控有關司法鑒定行業發展的政策,微觀上對司法鑒定行業的各項管理工作一并包攬,包括司法鑒定行業準入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對司法鑒定執業人員的全方位的監督;對有違法行為的司法鑒定人與鑒定機構進行行政處罰;司法鑒定所依據的技術規范的制定等。而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目前主要負責“理”的管理內容,如給予某些技術性的指導,處理司法行政機關委派的司法鑒定投訴,而在司法鑒定活動的監督與指導、司法鑒定人的準入管理、行業標準的統一與完善等方面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合作領域更是司法行政機關將難管的、麻煩的、不懂的全部拋給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處理。在實踐中仍然是由司法行政機關占據強勢主導地位,行業協會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兩個管理主體之間最為顯著的差別是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代表著全部司法鑒定行業的整體利益,是一種超越各司法鑒定機構的共同利益,通過維護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這種利益而達到實現其社會利益的基本目的。而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權力機關其代表的是國家層面的根本利益,如在司法管理實踐中,出現司法鑒定行業利益與某種國家利益或社會利益的沖突時,司法行政機關將以國家利益作為首要選擇。這種區別致使兩個主體天然有著不同的管理訴求。這使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在行使職權時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在行使管理權時將最大程度從司法鑒定行業的利益出發;另一方面這種以行業協會會員利益為首的情況容易導致出現將協會會員利益置于司法鑒定行業的利益之上。因此如果缺失對行業協會的合理監督,制約的中空或將導致嚴重的協會自我墮落。
在對司法鑒定行業的管理問題進行重大決策時,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采取的是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所有重大事項均需要由理事會全體成員經過商議、核審、表決、才能最終產生效力,常設的秘書處僅是行業協會的日常辦事機構,不享有獨立的重大事項處理權力。其中行業協會的會員作為基本單位,每人在參與會議中只享有單一投票權,且所有會員的表決權均完全平等。其次在行業協會日常行使管理權力時的程序上也要求遵守法定人數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這種決策機制使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能夠充分聽取所有會員的意見,但另一方面也為部分對自我要求過低的協會降低自律標準提供了空間。我國當前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除常務工作人員外均為兼職制,這種決策機制意味著協會成員在進行例如制定行業標準、監督決策時將更多地從個體利益角度出發而非司法鑒定行業協會整體利益出發。
我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履行監督職責的工作方式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雖然方式較多,但實際效果不佳。有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以誠信積分的方式進行事中的監督,具體的機制是每一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會員都有一定數量的誠信積分,且在一定時期內該積分不會增長。如果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會員違反了協會章程、虛假鑒定、超出鑒定許可范圍鑒定等將被扣掉積分,當積分被扣光時,便會被取消會員資格。還有一些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通過專門工作委員會行使監督職能,依據其擬定的協會章程對違規行為進行懲戒,如合肥市司法鑒定人協會制定出臺了《合肥市司法鑒定違規行為懲戒辦法(試行)》,懲戒種類有訓誡、責令書面檢討、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取消會員資格,工作機制依靠會員之間的檢舉,政府機關的告誡,有關部門的揭發。然而實踐中這種工作機制的有效程度低,管理力度小,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職能多呈現架空狀態。
1.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領導不應由司法行政官員擔任
受“官本位”文化影響,我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領導層存在一定的“官僚化”現象,29 個省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中超過 70%的省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共計 20 個) 的會長均為當地司法行政機關官員擔任,如司法廳分管司法鑒定的副廳長、司法廳巡視員等;管理日常事務的秘書長也多由當地司法行政機關的官員擔任。依據各地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章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會長具有召集大會、管理行業協會各內設機構等權力;秘書長負責協會財務、執行決議等協會日常工作,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領導層掌握著最核心的權力。因此,如果由司法行政機關官員擔任領導,其自我管理的屬性將被極大削減,獨立性也將不復存在,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實則成為司法行政機關的傀儡。
2.司法行政機關不應插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具體工作
司法行政機關在行使管理權力時有“天然膨脹”與強勢的特性,且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處于弱小的地位,致使司法行政機關對于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指導時常發展成干預。而司法鑒定的本質又決定了鑒定人群體需要具有高度的法定性、專業性、中立性,在司法鑒定行業相對發達的美國,以法醫鑒定為例,鑒定人首先要按照美國醫學會的規定取得病理醫師資格,經行業協會考試合格后再經過培訓獲得法醫病理醫師資格。〔1〕常林:《誰是司法鑒定的“守門人”?——〈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 實施五周年成效評析》,載《證據科學》2010 年第5 期,第618~632 頁。為了避免出現外行人管內行人的局面,必然要求限制行政機關越權管理,保障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獨立發揮管理職能。一旦行業協會失去其獨立自主的地位,那么在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開展準入、監督等工作時,其中立地位必將受到影響。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之間的關系應是監督與指導而不是直接的干預,這種直接的干預會影響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發揮其自律功能以及對于協會成員的服務功能。
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司法行政機關的獨立性是法定的。依據法律規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司法行政機關共同享有對司法鑒定行業的管理權,意味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均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二者是分工管理,互相協作,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要求兩者之間互不隸屬,互相獨立,而我國司法行政機關在“兩結合”管理模式中對于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運營插手過多,有過度滲透與行政化的趨勢。這種設置一方面是由于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初期組建需要依靠行政機關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隨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自身的發展,濃厚的“行政色彩”將影響司法鑒定行業的自律性、自主性的管理,也使得司法鑒定行業的社會化程度不足。
對于“兩結合”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應始終堅持以保障司法鑒定的科學性、合法性、中立性為目標,以維護司法公正、伸張公平正義為己任。由于“兩結合”管理模式在我國目前仍是以行政權力為主導,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社會管理基礎薄弱,手段有限,穩定發展將是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一定時期內的主要工作。至此筆者從完善“兩結合”合理運行機制與幫助司法鑒定行業穩步發展的角度建議:
1.有利于統一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并促進其發展
目前我國司法鑒定行業協會最高級別是省一級,各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各自規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功能,造成實際上我國有多種“兩結合”管理模式。而全國性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尚未成立,造成了行業協會體系在國家層面上的空白。因此應由代表國家行使司法行政權力的司法部牽頭,吸收全國范圍內各領域司法鑒定專家,統一制定“兩結合”管理模式中行業協會的各項基本制度。
2.有助于統籌分配,合理利用全國范圍內的司法鑒定資源
由于我國目前成立的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主要集中于各省份的省會城市與主要城市,各地方司法鑒定行業發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致使一些地區司法鑒定機構扎堆導致惡性競爭,而另一些地區缺乏司法鑒定資源致使無法滿足該地區基本的司法鑒定需求。建立全國層面的行業協會有利于打破我國各地方司法鑒定資源不平衡的現狀,帶動落后地區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發展,還可以從宏觀上科學調控我國各省級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之間的交流互動。
首先,我國現階段有關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規散見于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文件中,并未制定以司法鑒定活動的性質與實踐經驗總結為基礎的統一的法律法規,這在某些程度上制約了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發展。其次,已有的法律規范中對于“兩結合”管理模式的規定也僅是宏觀層面的,原則上指明了司法鑒定管理體制中加入行業協會的自律性、自主性管理,由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作管理我國司法鑒定事業。但是對于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各自的職能范圍與協作管理的范圍劃分并未作具體規定,這使得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機制完全是依照各地的實踐經驗與司法鑒定管理工作者的摸索中形成。即便有再合理科學的職能劃分,如果沒有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其也將會成為一紙空談,還會造成各地方各自為政、管理機制不統一的局面,也使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無法真正發揮功能,甚至朝著司法行政機關的延伸方向發展。因此細化相關配套法律法規迫在眉睫,正如對于哪些司法鑒定客體應納入法律規定的管理范疇一樣,“兩結合”管理模式的細則的制定應結合我國當前的“鑒定需求”,依照其發展趨勢是否適宜應采取規范化的管理手段,是否有利于統一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建立。〔1〕霍憲丹:《關于司法鑒定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載《證據科學》2007 年第C1 期,第84~89 頁。
由于現階段行業協會并不具有對于司法鑒定人與鑒定機構的準入進行管理的權力,因此傳統的監督方式如批評教育、談話等手段難以實現司法鑒定行業實行其監督職能的目的。同時由于司法行政管理能力有限,僅依靠司法行政機關監督司法鑒定人的誠信執業是不現實的。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絡資源已普及千家萬戶,人人都能便捷地利用網絡去搜尋信息資源。構建全國范圍內的司法鑒定人誠信執業系統,可以使需要司法鑒定服務的當事人快速及時地查詢到所需信息并合理判斷司法鑒定人與機構的資質進而進行選擇。司法鑒定管理主體也可借用此系統對司法鑒定從業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其管理機制是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將我國所有在冊的鑒定人與鑒定機構的基本信息包括獎懲狀況、執業種類等錄入該平臺,通過此系統征集社會對于我國司法鑒定人與司法鑒定機構的評價與建議,并及時與司法行政機關核實情況并據此做出處理。同時將有關情況及時更新至全國統一的監督管理平臺。這樣一來,在收費標準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司法鑒定服務需求者自然會選擇資質較高,誠信度良好的鑒定機構與鑒定人,水平低劣的鑒定機構,執業道德不良的司法鑒定人逐漸被淘汰。這種監督手段也將逐漸提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地位,加強司法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幫助司法鑒定行業協會進行自律管理。
1.行政機關領導人員不再擔任協會領導職務
行政機關的領導人員擔任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領導人員問題,司法行政機關干涉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工作問題,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擔任司法鑒定協會領導人員的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應當逐漸地脫離行業協會的領導崗位,由司法鑒定業不具有行政色彩的人員來擔任,真正地實現司法鑒定協會這個自治組織的自律功能。
2.明確司法鑒定協會的職能
《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第4 條規定:司法鑒定管理實行行政管理與行業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司法行政機關對司法鑒定機構及其司法鑒定活動依法進行指導、管理和監督、檢查;司法鑒定行業協會依法進行自律管理。第9 條、第10 條規定了司法部以及省級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3 條規定: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決定的規定,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當前“兩結合”管理模式中司法行政機關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管理角色不明,在設想“兩結合”管理模式的理想分工的基礎上,應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為主過渡至司法鑒定行業管理為主。〔1〕李廷鶴:《對“司法鑒定”兩結合管理模式的幾點思考》,載《中國司法鑒定》2008 年第A2期,第58~60 頁。當前有關法律法規僅規定司法鑒定協會實行行業自律,但是并沒有就其具體具有何種職能作出明確的條文規定,使得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無具體法可依,致使各地行業協會的管理出現真空。
隨著我國執政理念的轉變,社會經濟與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個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本著充分利用社會管理資源,減少行政管理成本,節約行政管理資源的發展理念,“兩結合”管理模式中的分權管理機制也將從現在以司法行政機關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司法行政機關的逐步讓權,與我國社會自我管理的氛圍形成,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發展漸趨成熟,過渡至由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發揮主要管理作用。這是因為,在司法鑒定統一化下,司法行政部門代表國家負責行政管理,其只能在法定范圍內行使管理權,主要是一些重大的管理事項,而之外的大量的微觀事項,則不應也不能通過行政管理來解決,應由代表社會的主體來管理,行業協會就是適應這一職能的組織。〔1〕湯維建、王德良:《我國司法鑒定體制改革研究》,載《中國司法鑒定》2015 年第5 期,第1~12 頁。具體而言,即司法行政機關在總結我國司法鑒定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指明司法鑒定行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合理合法的有關政策;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共同在司法鑒定行業的準入管理上發揮行政許可與撤銷的基礎作用,加強名冊登記管理工作;在技術規范制定方面逐步讓渡其主體地位與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在司法鑒定監督管理方面配合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充實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協助提高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積極性與有效性;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則應在司法鑒定的管理中發揮其自身優勢,依據其自我管理自律管理的性質,逐步參與準入管理;依靠其專門知識人員與司法鑒定實踐工作者的經驗,在技術規范的制定,確立技術標準的統一使用等方面加大作用;在對司法鑒定執業活動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監督機制中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加強行業紀律管理手段;充分利用專家集群資源,以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特有的工作機制促進各行業協會與成員之間的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各專業司法鑒定人的能力素養。
司法鑒定行業協會自然地擁有中立、自律、協調、公益、服務等管理屬性,其性質與當前司法鑒定管理的迫切需求與未來趨勢不謀而合,而傳統的僅由各行政機關統管的管理模式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兩結合”管理模式正是因此應運而生,如果能夠完善配套法律規范、夯實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管理基礎,將能夠創造權威公正的中國司法鑒定、井井有條的司法鑒定行業秩序、誠信團結的鑒定人群體的新局面。“兩結合”管理模式與我國過去的司法鑒定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管理的主體增加了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如何充分發揮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作用,有機結合其與司法行政機關的管理是我國當前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議題。需要注意的是,但凡擺錯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管理地位或未對其與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不僅會浪費我國司法鑒定管理資源,甚會加劇司法鑒定管理主體不統一的混亂局面。司法鑒定管理模式的成型因國而異,行政機關、司法鑒定行業協會、司法鑒定人、司法鑒定機構相互間的關系仍需更加明確的定義。
在中國法治建設大背景下,新的執政理念與管理方式將不斷沖擊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既有的基礎。服務型政府與社會本位新常態的意識轉變是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得契機。當前我國無論是“兩結合”管理模式抑或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的發展都處于孵化期,深刻理解司法鑒定本質特征,站在全國各省市各種類司法鑒定資源合理布局、均衡發展的視角上,借助網絡時代的創新力量,化繁為簡,綜合考量,打造符合司法鑒定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訴求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以“兩結合”管理模式為前提,提高司法鑒定管理能力,打破司法鑒定行業壁壘,整頓魚龍混雜的鑒定人隊伍,減輕當前司法鑒定多頭重復鑒定癥狀,樹立司法鑒定權威,使司法鑒定真正成為我國公平正義、自由民主訴訟制度的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