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2021 年第1 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該篇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上的主旨演講。文章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為核心內容,提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打造伙伴關系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全篇內容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世界謀大同的寬闊胸懷和追求世界命運與共的大國擔當,全方位、多層次向世界提交了一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遵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權平等是數百年來國與國規范彼此關系最重要的準則,也是聯合國及所有機構、組織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則。主權平等的真諦在于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360 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以“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它明確確立了現代國際關系中國家主權的平等以及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體制裁的原則。國家主權學說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體制的世界主權論,并確立了外交常駐代表機構的制度,為主權國家之間政治經濟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世界上有超過196個國家和地區以不同方式加入日內瓦公約。日內瓦公約被認為是國際主義人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世界公認的約束戰爭和沖突狀態下敵對雙方行為規則的權威性法律文件。中國自1956 年加入公約以來,為切實履行公約及其他國際人道法義務做出了努力。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軍人違反職責罪條款,懲處的罪行包括虐待俘虜、殘害無辜平民等為日內瓦公約所禁止的行為。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且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55 年萬隆國際會議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多年來,中國始終是以上國際規則和準則堅定的執行者、捍衛者、引領者,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要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聯合國憲章中貫穿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原則。世界的前途命運必須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摒棄結盟的冷戰思維,國家之間要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大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只要堅持溝通、真誠相處,“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新興國家同守成國家可以打造合作共贏的關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霸道。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動戰爭,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等問題都同地緣沖突密切相關,化解沖突是根本之策。當事各方要通過協商談判,其他各方應該積極勸和促談,尊重聯合國發揮斡旋主渠道作用。國際法賦予每個主權國家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這些權利必須得到尊重和實踐。
要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國家之間要創造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良好條件,共同推動世界各國發展繁榮,共同消除許多國家民眾依然面臨的貧窮落后,共同為全球的孩子們營造衣食無憂的生活,讓發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發展是第一要務,適用于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釋放社會創造力。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如果搞貿易保護主義、畫地為牢,損人不利己。
要堅持不同文明開放包容的交流互鑒。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應該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要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不要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不是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人民勤勞、維護和平。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2020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周年。30年來,中國軍隊認真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彰顯了和平之師、正義之師、文明之師形象。
中國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中國也為全球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十三五”時期,中國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對外投資規模預計達7400 億美元,年均1480 億美元,穩居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三。截至2019年年末,在全球188 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企業4.4 萬家,對外投資存量2.2 萬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2020年12月1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指出,中國仍將是2020 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預計中國對2021 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3。報告認為,未來新冠肺炎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加快恢復,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中國將努力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積極同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同俄羅斯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歐洲發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伙伴關系,同金磚國家發展團結合作的伙伴關系。中國將繼續堅持正確義利觀,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實現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中國將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同周邊國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國家共謀發展,推動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新發展。
中國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目前,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3 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一帶一路”倡議,正以其推動共同發展的實際效果,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