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茹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梳理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及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作出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體現出觀時代大勢、謀全局發展的國際視野與歷史視野。對于如何深入理解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內涵,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聚焦、闡釋與分析。
一是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首先,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呼喚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全球大疫情之中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亟須創新。創新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阿喀琉斯之踵”,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持久動力。其次,創新的內涵在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具體而言,從制度層面,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從國家層面,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從企業層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人才層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再次,創新的著力點、落腳點在于加強基礎研究。通過基礎研究牽引、提升各級各類創新,特別是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等舉措,取得創新領域的實質性突破。
二是彰顯“人民至上”的情懷與初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人民”一詞出現了23次,成為貫穿其中的核心詞匯。首先,“人民至上”的情懷與初心,符合黨的奮斗歷程、性質宗旨的歷史邏輯。回首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中國共產黨歷經苦難、篳路藍縷,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和壓力,付出多大的犧牲和代價,我們黨這一根本立場始終不渝、從未動搖。其次,“人民至上”的情懷與初心,遵循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邏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要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6 個主要目標、完成12項重點任務、達成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9個遠景目標,仍然要相信人民、發動人民、依靠人民。既要發自內心、毫無保留地尊崇人民的智慧,相信人民蘊藏著浩瀚的創造力和磅礴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千方百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匯聚同心同德、奮勇前行的洪荒偉力。再次,“人民至上”的情懷與初心,契合了踐行服務人民的現實邏輯。“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行動之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等等。這與黨一以貫之要求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擔當作為,永葆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是將服務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理念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的生動體現。
三是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首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黨的領導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 個顯著優勢中居于首位,肩負統領和中樞作用。回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征程,最根本的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未來,仍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充分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核心作用。其次,提高制度的執行能力,更好地促進治理效能的轉化。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最終需要作為治理主體的人去執行、推進和落實。如何轉變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治理觀念和思維方式,如何培育他們的多維素養和過硬本領,如何提升他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提高制度執行、促進治理效能轉化的關鍵所在。再次,堅持和完善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將是長期動態的過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其中,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制度的成熟不是一勞永逸、一步到位的,而是要經過不斷積淀、逐漸完善的發展變化過程。未來,只有做到“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才能在實踐探索中加快建立健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