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翠,任根深,曹 斌,劉愈之,鄭 琪,王 偉
(平涼市農業科學院,甘肅平涼 744000)
隴麥479由平涼市農業科學院以長武134為母本,以中間材料TW98-829-1為父本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水旱穿梭選育而成,于2021年3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甘審麥20210026。
該品種強冬性,中熟多穗,全生育期266~284 d。幼苗半匍匐,葉片上舉,抗倒春寒。株高65.0~79.0 cm;株型緊湊,莖稈堅實,抗倒。穗紡錘形,結實性好。長芒、白殼,千粒重42.0 g,豐水年份可達50 g以上;籽粒白色、角質、飽滿;穗長7.6 cm,穗粒數34.0粒;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層整齊,熟相好。節水廣適,高產穩產。
2007-2015年甘肅省平涼市農業科學院水地品比試驗中,平均產量6 828.3 kg·hm-2,較對照品種長武134平均增產4.5%。在2015—2017年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高平試驗點旱地品比試驗中,平均產量 5 041.95 kg·hm-2,較對照品種長6878增產4.0%。在2017-2019年甘肅省隴東片區區試中,平均產量5 235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育4號平均增產13.6%。在2019-2020年甘肅省慶陽市和平涼市的部分縣(區)參加冬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 296.9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育4號增產5.4%,其中57.1%的試驗點增產達顯著水平。
2017-2018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在蘭州溫室及甘谷試驗站條銹菌接種鑒定,苗期對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對條中32號、33號、G22-14、G22免疫 ;對條中34號、中4-1及其混合菌中感,但病情指數低于25,具有慢病性。經多年多點鑒定,抗寒性1~3級,抗旱性1~2級,抗寒、抗旱性強,矮稈抗倒,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強。
2020-2021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市)測定,容重800.0 g·L-1,灰分1.3%, 水分9.4%,籽粒粗蛋白16.2%,賴氨酸0.36%,濕面筋37.4%(14%水分基),沉淀值44.0 mL(14%水分基);面團穩定時間3.6 min,形成時間3.5 min;拉伸面積41 cm2,延伸性(135 min)227 mm。2020年農業農村部植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安陽)測定,未檢測出GaMV35S 啟動子、FMV35S啟動子、NOS啟動子、NOS終止子和GaMV 35S終止子,結果為陰性。該品種達到國家優質中筋小麥標準,宜加工優質面條、饅頭、餃子等。
隴麥479適宜甘肅省隴東地區,陜西省長武縣、乾縣、彬縣,以及寧夏固原等類似生態區的旱肥地、川水臺地及地膜小麥種植。甘肅隴東旱地適播期為9月中下旬。旱薄地每公頃保苗 350萬~380萬株,旱肥地每公頃保苗305萬~345萬株。山塬旱地最好采用寬幅勻(溝)播方式;地膜種植于9月25至10月10日播種,播量150~195 kg·hm-2。適量施肥。冬前11月中旬噴除草劑,早春及時鋤地,以增溫、保墑、除草,提高土壤養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