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扶貧資金資產管理,多次指出:“扶貧資金量大、面廣、點多、線長,監管難度大,社會各方面關注高。要強化監管,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扶貧資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
近年來,新余市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鄉村振興局的工作要求,精準對標,堅持把“加強扶貧資產運維管理,確保扶貧資產持續穩定發揮效益”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項重大舉措,2020年主動承擔了全省扶貧資產管理試點任務,在全省率先開展扶貧資產管理工作,并于去年9月底前摸清2016-2020年扶貧資產底數,清查資金14.07億元,形成物化資產11.48億元,資產物化率達82%,全面實現扶貧資產信息化管理,資產權屬清晰,運營穩定,管護到位,效益明顯。目前,正全力推進2013-2015年扶貧資產清查,已清查扶貧資金5889.1萬元,資產登記、確權等基礎性工作已接近尾聲。實踐中,依托新余市扶貧項目管理平臺,創新“1234”信息化管理方法,探索出“信息化建設、陽光化監管,全生命周期管護”的扶貧資產管理新模式,做到從資金到項目、從項目到資產、從資產到收益的全鏈條閉環式運行,實現了扶貧資產“四化”管理目標。今年3月底,國家鄉村振興局扶貧資產管理工作調研組在新余調研時,對扶貧資產運維管理工作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推薦到全國進行經驗交流。主要做法是:
一、創建一個平臺,實現管理信息化
創新思維,積極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依托新余市扶貧項目信息管理系統,新開發了資產登記、資產運營、資產處置、數據分析等4大模塊,設置17個核心環節,建立起扶貧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手機APP,從面線點“三個”維度上提高了扶貧資產管理質量。一是面上有廣度。設立市縣鄉村四級管理權限,以資金管理為主線,涵蓋扶貧項目管理和扶貧資產管理兩個關鍵領域,橫向覆蓋所有部門的扶貧資金項目及資產;縱向可直達鄉村戶開展工作指導,實現資產管理零遺漏、無死角。二是線上有準度。建立“一鍵定位”功能,從縱向資金鏈和橫向項目面“雙向”追蹤,及時鎖定扶貧資產所處位置,給資產“找好主人”,精準確權,并支持在線實時呈現、查詢檢查、糾偏補漏,提升了資產管理效率。三是點上有精度。建立精準到鄉、到村、到戶的扶貧資產電子檔案,各級管理人員通過手機APP,足不出戶便可“點對點”的查看資產管理詳情,對每個點的資產登記、確權、運營、管護、收益分配、處置流轉等情況非常清晰,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增強了資產管理工作的精準度。
二、健全兩項機制,推動管理制度化
根據扶貧資產管理各環節任務,在管理平臺4大模塊分別建立“責任清單”,逐項明確各級各部門在扶貧資產各環節的管理責任和管理權限。一是健全管理責任機制。實行“縣級統管、行業監管、鄉級主管、村級直管、農戶協管”的“五級定責”管理機制,將責任落實貫穿于扶貧資產管理始終,常態化開展督導、通報、考核、約談問責,壓緊壓實管理責任。明確各地分管財政的政府領導牽頭抓,財政和鄉村振興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配合抓、負責指導推動本部門扶貧資金所形成資產的清查核實、管理監督和信息維護等各項工作。縣鄉村對各自權屬范圍內的資產項目,逐個落實管護單位和責任人,常態化開展巡查管護,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二是健全協同推進機制。在市縣分別成立一個領導小組,組建一個工作專班,具體負責組織協調、調度推進;按照“歸口管理”原則,分資產項目類別由相關部門成立工作推進組,責任到組,任務到人,骨干包片,分工負責;定期召開工作調度會議、部門聯席會議,及時調度工作進度,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長效機制。
三、凸顯三大功能,促進管理規范化
平臺定位于過程管理,突出流程規范、風險預警、數據分析等3大核心功能。一是流程智能規范。根據國家和省市政策文件,整理出資產管理環節控制點51個、提取控制指標9類37項,融入系統管控流程,實現扶貧資金資產全程網上申報、審批、實施監管、驗收、移交、確權、管護、收益分配和資產處置;各節點環環相扣,一個工作節點完成后,自動進入下一個工作流程;對未完成的工作節點,系統會提示需要完善的程序或需要補充的資料。比如,去年在資產清查、登記、確權等公示公告環節中,系統自動發出336條預警信息,提示個別鄉鎮公開時間不足、公示資料不完善、公示內容有誤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縣(區)主管部門及時通過系統留言提醒,督促指導鄉村落實整改。二是風險實時預警。平臺具有6大預警功能,通過關聯數據邏輯比對分析,實現對資產信息、管理和處置等自動化預警管理,對資產巡查頻率偏低、管護次數不足、數據疑似錯誤等工作問題及時提醒,提示整改要求;對資產損耗率高于5%以上、資產收益延期、收益不達標等管控風險實時預警,提示問題清單,提出整改建議,確保資產保值增值。比如,今年7月,系統監測發現某鎮村級稻谷烘干基地,在收益時間到期后未按時向經營主體收取租金,及時發出風險預警。縣農糧局第一時間提醒和督促管護主體向相關經營主體足額收取租金3.5萬元,并及時將租金信息錄入系統。三是數據自動分析。通過建立數據關聯邏輯規則,促使平臺從工作合理性和管理績效兩個方面,實現自主校驗,自動比對分析,定期生成數據分析報告,為評價資產管理績效,提供了客觀依據,并納入各地各部門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考核內容。
四、完善四大體系,確保管理長效化
充分發揮平臺在資產管理中“標準規范、邏輯關聯、響應及時、數據直觀”等特點,圍繞提高扶貧資產運營效益目標,優化完善“四大”體系。一是專業化管理體系。積極推動扶貧項目管理系統與新余市大數據中心進行精準對接,依托市數投公司打造專業化的管理體系,由專業性團隊進行監管,實現集中動態管理;通過一鍵定位、信息共享、數據分析、實時預警等方式,常態化督促提醒,定期通報,確保資產管理責任落實、工作落實。比如,近期一名鄉鎮干部在開展資產巡查時發現,某村灌溉水渠長滿雜草,溝渠堵塞。通過手機APP拍照并與前期資產照片對比,確定該水渠未進行正常管護。巡查干部通過手機APP現場將問題上報,第一時間提醒管護責任單位落實整改,確保公益性資產正常運轉,持續發揮作用。二是精細化運營體系。根據資產性質特點、功能作用,建立精細化的運營體系,加強分類運營管理。對到戶及公益類資產側重于日常巡查、維護管理。對經營性資產重在保值增值、收益分配等效益追蹤,實行“雙池流動、滾動發展”。在縣鄉村三級設立的資產管理資金專戶中,首先保證本金流轉池資金能夠滿足項目后續發展需求,保證滾動發展,持續扶持產業、帶動就業;收益分配池資金重點用于公益性事業建設,優先支持易返貧、易致貧“兩類人群”發展,傾斜幫扶失能弱能低收入人口增收。三是高效化處置體系。根據平臺預警提示,建立合理化的處置體系,對長期閑置或效益較差的經營性資產,督促指導管護主體積極對接相關經營主體,及時盤點或收回;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重新投放到經濟效益高、帶貧益貧好的產業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合作,持續提升扶貧資產盈利能力,促進項目轉型升級。去年10月份,信息系統預警提示,某村香菇產業項目暫時處于閑置狀態。發現問題后,縣鄉村振興局通過調研發現該產業上游菌棒供應不上,并及時對接新余市欣欣榮香菇種植基地,半個月內落實菌棒8.5萬個,幫助該村香菇產業實現正常生產,保證了資產扶貧效益。四是陽光化監督體系。依托平臺申報審批、數據分析、公示公告等管理功能,建立陽光化的監督體系,及時對接各級紀檢、審計等監管部門,形成扶貧資產管理監督合力,將資產運營、收益分配、流動處置等全程置于嚴格的監督之下,確保依法合規進行,陽光操作。
新余市在信息化管理扶貧資產中,雖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上級要求仍有很多不足,與兄弟市縣相比也還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新余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資產管理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鄉村振興局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新余市信息化優勢,積極探索扶貧資產管理與農村“三資”管理的有效銜接,全面整合涉農資產,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簡介:李志玉,新余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