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義縣地處贛西南邊陲,是全國首批十大“中國竹鄉”之一。近年來,崇義縣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堅持把竹產業當作主導產業來抓,努力做大做活竹產業這篇文章,創新理念,揚優成勢,使竹產業成為全縣興林富民、增收增效的一項支柱產業。林農人均來自竹產業的收入達2200多元,竹產業已成為該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最具有潛力、農民增收最大的產業。
崇義縣國土面積301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69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89.3%。境內竹子品種繁多,毛竹分布范圍廣,有毛竹、黃竹、苦竹、桂竹、方竹、花毛竹、羅漢竹、銀絲竹、高節竹等7屬40種。毛竹林面積約70.3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03億株,年生產商品竹1000萬根,生產鮮筍2萬噸。現有毛竹加工企業49家,主要分布在橫水鎮、關田鎮、樂洞鄉等鄉鎮,規模以上竹加工企業有江西中竹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華森竹業有限公司、崇義縣盛竹有限責任公司3家。全縣全年加工毛竹40萬噸,每家毛竹拉絲廠年加工毛竹8千噸,年產竹屑、竹粉廢料18萬噸,生產的竹屑、竹粉在縣內碳粉廠和生物顆粒廠加工,目前全縣竹炭廠9家、生物顆粒廠2家,竹筍粉絲加工企業1家。2020年竹產業總產值13.32億元。
一、以資源培育為依托,夯實竹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竹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六大農業優勢產業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崇義縣推進竹木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等促進竹產業發展的系列文件,確立竹木產業作為綠色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竹產業建設,全面激發竹產業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在鉛廠、橫水、長龍、樂洞等鄉鎮建設20萬畝筍竹兩用重點豐產竹林基地;在橫水、鉛廠、豐州、聶都等鄉鎮建設50萬畝一般商品竹林;在上堡、思順、金坑等鄉鎮建設3萬畝產筍基地,通過科學布點產業發展基地,打響竹產業品牌,做實產業發展路徑。二是拓展集約經營。改竹林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在竹林基地內選擇25度以下的緩坡土厚的山場進行斬雜、鏟山、深墾施肥,提升單位產竹量,提高毛竹徑級,增加竹林效益,實現年畝新增立竹60株以上,尺竹比例達到60%以上,畝產鮮筍200斤以上,畝產收入2000元以上。同時,協調金融部門落實毛竹資源抵押貸款政策,利用竹林資源和林權證抵押貸款,加大對毛竹資源的開發和培育。
二、以轉型升級為動力,著力提升竹企業效益
一是實行扶優扶強。采取分類整治的方式,對“小散亂污”木竹加工企業進行全面整治,對效益低、質量差、資源浪費嚴重的竹加工企業進行關、停、并、轉,規范木竹加工企業行為。采取政策傾斜、稅費減免、銀行融貸等方式,重點培育和扶植華森竹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二是實施外向帶動。在培植現有龍頭企業的同時,采取招商引資、激活民資的辦法,重點引進上規模、上檔次、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企業。如2018年引進江西中竹生物質有限公司,2020年建成一、二期生物基新材料項目生產線,并進入了試產階段,目前已建1000畝毛竹原料基地;今年4月,引進年產20萬立方集裝箱配套地板生產基地項目。三是實施品牌戰略。支持分散的竹產品統一市場品牌,鼓勵龍頭企業創“華森王”等知名品牌,以品牌打市場,以品牌占領市場。鼓勵企業在各大中城市、各口岸、旅游點設立經營窗口,努力擴大竹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向市場要效益。
三、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面提升竹產業水平
一是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林業科技推廣網絡,通過科技下鄉、實用技術培訓和林業科普宣傳等形式,強化林業科技服務力度與維度,著力提升毛竹豐產培育等實用技術。二是加強科技示范引領。以省林業技術推廣站、省林科院、江西農業大學為科技技術支撐,開展新技術的推廣示范工作,重點建立竹林噴灌技術、竹林覆蓋技術、竹林測土配方施肥三個示范點建設。與贛南師范大學竹基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不同生長周期毛竹細胞形態、結構和成分的基礎研究,與江西農大林學院、江西中竹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報2021年度江西省林業局林業科技創新專項——基于“帶狀輪伐”模式的紙漿竹林高效經營技術研究,以“帶狀輪伐”模式為基礎,從竹林采伐、結構調整、水肥管理等方面研究紙漿竹林高效經營技術。三是加強林業標準化工作。全面啟動林業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和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編印下發了《毛竹豐產林培育技術》和質量標準,著力提高了崇義縣林產品的競爭力和知名度。承擔2017年中央財政推廣項目——毛竹林豐產培育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在橫水、聶都建設了毛竹豐產培育標準化示范基地1028畝,輻射推廣毛竹豐產林1萬畝。四是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新產品的開發,提高生產水平和生產能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形成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發展格局。
四、以優化環境為抓手,不斷提高服務效能
一是加強毛竹林的培育管理。嚴禁跨界挖筍及亂砍亂伐,嚴肅查處偷挖竹筍、盜伐竹材等破壞山林案件,切實維護竹林承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二是放寬竹林經營利用的監督管理。進一步放寬竹林采伐和竹材運輸管理,賦予林農最大經營自主權,竹林經營利用由經營者自主決策。三是加強竹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成立了崇義縣竹產業協會,不斷探索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展新模式,引導林農以合資、合股多形式組建竹業經濟合作組織,擴大竹農與企業和市場的協作和交流。據統計,全縣已組建15個竹產業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農戶1720余戶。其中崇義縣長興竹產業合作社于2011成立,是以長河壩村63戶農戶經營毛竹林折資入股形成的,竹林總面積4669畝,年經營收入150萬元左右。
五、以弘揚竹文化為載體,推動竹產業多維發力
一方面深入開展竹樂器的研究與開發。不斷發掘和傳承竹文化,研發竹板琴,竹排琴、竹鼓、竹梆等新穎的生態竹樂器,組建“生態竹樂隊”,以打擊樂和吹管樂器為主要表演手法,形象化、系列化地進行竹樂器演出,實現以樂器研制和表演為核心,帶動樂器制作、展覽、工藝制品生產等相關項目共同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全縣發展以“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品農家果、享農家樂”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吸引眾多城市居民前來餐飲、休閑、娛樂,并開發了山珍極品“全竹宴”,進一步弘揚了竹文化,拓展了生態旅游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鐘文華,崇義縣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