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創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點長制”,解決了“誰牽頭”“抓什么”“無錢管”“管日常”等問題,促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長效管理,形成了“一鄉一品、一區一型、一戶一策”的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管理“興國模式”。
縣(鄉)領導擔任“點長”,解決了“誰牽頭”問題。強化對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工作的領導,在全縣29個集中安置點,安排1名縣領導或鄉鎮領導擔任“點長”。縣進城進園安置點思源小區由縣分管領導擔任“點長”,其他28個鄉鎮(中心村)集中安置點按照搬遷規模大小依次由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人大主席、副書記擔任“點長”。“點長”將每月第一周定為“點長”調度周,定期研究、部署、落實安置點后續幫扶工作。制定了困難問題親自摸排、重點問題親自上手、推進問題親自安排、難點問題親自解決、熱點問題親自督辦、親自參與建章立制等“六個親自”機制,“點長”每月不少于1次到安置點現場調度相關工作,督促社區和幫扶干部做好每月2次的幫扶聯系工作。通過“點長”統籌調度、督促落實,把安置點的各項事務管起來,各項運行機制活起來,目前全縣29個安置點運行正常,徹底消除了安置點“空殼”現象。
明確工作職責,解決了“抓什么”問題。《關于建立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點長”工作責任制的通知》明確了“點長”工作職責。充分發揮“點長”在安置點的“主心骨”作用,牽頭負責國家、省、市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政策及資金項目落地,做好安置點設施配套、搬遷群眾管理服務、社會風險防控等工作。目前全縣29個集中安置點均細化制定了安置點后續就業、產業幫扶工作等幫扶方案,把各項工作任務謀細謀實,把后續幫扶責任細化落實到每一個幫扶干部,確保每個人有任務、有目標、有考核,避免了工作一陣風、走形式。興國縣組織鄉村振興局、發改委加強全縣“點長制”業務工作的落實、督促檢查和指導,每季度不少于1次到各安置點督導“點長制”工作落實情況,并下發通報,將“點長制”工作納入鄉鎮年度綜合績效工作考核內容,有效推進各項工作責任落實。
發展集體經濟,解決了“無錢管”問題。堅持把發展安置點集體經濟作為后續幫扶的“第一要務”,參照村“兩委”領辦、創辦以及參與合作社管理工作經驗做法,由“點長”負責安置點集體經濟發展,每個安置點至少發展一種集體經濟模式。通過盤活安置點商鋪類商業性資產、就業幫扶車間、產業基地等資源,在進城進園安置點建設商業店鋪2500平方米、配備充電樁5個機組,在興江鄉、良村鎮等鄉鎮安置點內引進6家電子廠、2家服裝廠和1家農業龍頭企業建設9家就業幫扶車間,在樟木鄉興樟小區安置點建設黃元米果基地,在杰村鄉、城崗鎮等安置點周邊流轉土地50畝,持續增加安置點集體收入,產生收益歸安置點社區集體所有,用于安置點社區管理日常費用、設備維護修理費用、開發公益性崗位、搬遷群眾自主創業補助、搬遷群眾水電和物業費用補助等。目前,29個安置點中,有12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其中進城進園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40萬元。
強化黨建引領,解決了“管日常”問題。注重發揮黨建在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中的引擎作用,全縣29個安置點有5個集中安置點設立黨小組、23個集中安置點安排了第一書記、10個安置點配備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建宣傳員,構建了“點長+第一書記+黨建宣傳員+N”安置點社區基層黨組織體系。建立了“點長牽頭+黨建引領+移民管理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共建”工作模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平臺,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安置點居民的日常管理、生活文化服務等。建立了“社區搭臺、部門唱戲、群眾參與”和“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安置點社區共建機制,幫助協調解決安置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完善了安置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在“點長”的指導下,全縣29個安置點建立完善了物業管理、社區幫扶管理、值班管理、樓棟長制等制度,提升了安置點社區治理能力。
作者簡介:鐘遠均,興國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