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水縣地處贛西北修河上游,位湘、鄂、贛三省九縣中心,全縣面積4504平方公里,轄19鎮17鄉,人口90萬,其中鄉村人口70萬。“十三五”期間,修水縣按照“明確發展方式,產業發展有‘路;出臺政策支撐,產業發展有‘錢;創新帶動模式,產業發展有‘依;強化跟蹤服務,產業發展有‘助;明確責任擔當,產業發展有‘效”的產業扶貧思路舉措,助力了全縣23211戶88549人全部脫貧,13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如期摘帽。根據中央提出保持脫貧攻堅持過渡期現有政策總體穩定要求,修水縣繼續把鄉村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的有力抓手,按照“三區五化” 發展現代農業目標思路(三區:打造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兩山”理論實踐先行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五化: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實現“產業+就業”雙贏發展,同步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主要做法與經驗
1.完善政策幫扶,增添創業動力。政策幫扶是鄉村產業發展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根據上級要求,2021年修水縣投入產業發展有效銜接資金2.44億元,較上年度1.7億元增長43.5%,占整合資金總量66.3%,在產業政策支持方向、支持重點上進一步調整優化。一是平穩有序推進鞏固脫貧攻堅產業成果政策。保持過渡期內脫貧戶(邊緣戶)產業直補、小額信貸、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延續政策幫扶不“斷奶”。二是因時因勢優化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政策。優化調整、新增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加工、品牌創建、產品營銷等產業鏈條延伸,農業保險等政策,確保產業支持重點環節不“斷檔”,著力完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營銷體系建設,促進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三是聚焦重點增設“一鄉一園”園區平臺建設扶持政策。積極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引領作用,構建產業發展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完善水電路配套設施,全面支持每鄉鎮創建1個市級標準以上“一鄉一園”產業園,做到政策支持不“斷面”,增強產業示范引領功能。四是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把村級集體培育成鄉村振興重要力量,根據村級產業基礎和優勢,給予集體經濟“薄弱村”15萬元以上資金支持,培育村級經濟實體,實現有村級集體產業發展扶持不“斷點”。如:馬坳鎮黃溪村開展土地“確權確股不確地”改革試點,并按照“五化四有”發展思路,引領全村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建設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幸福鄉村,打造了“產業振興江西樣板”。
2.注重質量發展,增強帶動能力。修水縣認真落實銜接資金績效考核要求,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把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貫穿產業發展過程,充分突顯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一是生態綠色發展,把“兩茶一桑一蔬”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對2021年新發展產業基地要求推廣良種良法、標準化建園,資金支持原1000元/畝增加到2000元/畝,如:新發展茶葉產業每畝由去年的700元增加到2000元,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循環綜合利用等政策,著力將修水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三產融合發展。把園區化、設施化、標準化、集約化融入鄉村產業發展關鍵,積極拓展農業新業態,做好農業向旅游拓展、旅游向農業延伸結合文章,將村莊變園區、園區變景區、景區變示范區進行打造,把消費者引進來,全縣創建農旅、茶旅、桑旅、文旅鄉村休閑旅游基地45個,千畝產業基地45個,100畝以上種養大戶601戶,71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撐產業種植、加工、銷售職能,三產融合發展構架為鄉村振興奠定有力基礎。三是實施品牌發展,著力將品牌創建作為農產品擠占市場“通行證”,唱響“寧紅茶”贛鄱正品強音,全縣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省著名商標12個、綠色有機食品148個,修水寧紅茶、金絲皇菊品牌已獲國家地理證明商標,碧水、藍天、凈土的地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產品出村入城,年線上銷售農產品突破5億元。
3.加強利益聯結,增加兩業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路上不掉一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就是要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中增值受益,修水縣把培育村級集體、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現代農業主力軍、領頭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一領辦三參與”合作方式和“企業+農戶(脫貧戶)”“合作社+基地+農戶(脫貧戶)”“村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等聯結模式,帶領群眾就業增收、入股分紅增收、資產收益增收,全縣9.3萬畝蠶桑、20.1萬畝茶葉、17萬畝油茶基地中,脫貧戶或邊緣戶在基地就業人戶達8900余戶,占脫貧戶40%,有近70%脫貧戶通過自主發展產業,在農業經營主體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作用下,穩定了脫貧根基。如:江西抱云茶業提出“就業不用去遠方、抱云就是好地方”的社會承諾,做到一個產業就是一片就業基地。
4.優化產業服務,增進發展效力。農業發展受自然環境、市場價格、生產技術、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修水縣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基礎、揚優勢”方面發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一是強化生產技術服務。修水縣成立了副處科研機構—茶葉科學研究所,有全省唯一蠶桑技術部門—蠶桑局,560余名桑茶林畜農技術人員服務鄉村產業發展,開展“指導到山頭、工作到基地、服務到企業”活動,每年開展培訓800多場次,為基層群眾解決了產業方面急難愁盼問題。二是做好產銷對接服務。組織開展扶貧產品進機關、進食堂、進社區等“六進”活動、“百縣千品”直播直銷活動、實行全縣職工工會福利費的70%用于直購或采購扶貧產品等營銷舉措;搭建好消費扶貧合作社、縣扶貧產品專館、專區、電商(直播直銷)四大平臺,同時,通過農產品展示展銷、廣告宣傳、設立專賣店等手段,擴大修水茶葉、繭絲綢制品、山茶油、富硒大米等特色產品市場覆蓋率,破解農產品“買難”問題。三是開展金融貸款服務。繼續實施扶貧小額信貸、“財政惠農信貸通”等金融惠農政策,圍繞“評得準、貸得到、用得好、收得回、可持續”工作目標,著力解決脫貧戶和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四是實施農業保險服務。擴大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面,組織實施茶葉低溫凍害保險,開展蠶桑鮮繭價格保險試點等一系列農業保險政策,有效破解農產品因市場、自然災害帶來風險,為農戶(脫貧戶)穩定增收吃下“定心丸”。
二、主要體會
1.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山區縣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托更為突出。只有產業振興,“農業強”的基本目標才會落到實處 “農村美”的物質基礎才會不斷夯實;“農民富”的根本目標才會得以實現。
2.政策幫扶是產業振興的有力保障。農業受自然災害、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收益低的實情,只能通過資金、政策、科技、金融、保險等支持,破解農業發展短板,才能逐步從產業“襁褓”中發展壯大起來。
3.優質服務是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堅持農業市場發展主體作用,但離不開行政推動行為,只有在政府、農業等相關部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等要素作用下,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支撐。
發展有作為,跨越無止境!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修水縣將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椒紅天無色、棉白地披紗、稻熟天下足、沃土生精華”美麗鄉村畫卷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擔當。
作者簡介:饒鍵東,修水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