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樂平市塔山街道扶貧專職副書記吳滿虹帶著我們來到天濟社區時,彭雪妹正從育嬰師現場培訓會場走出來。彭雪妹見到吳滿虹特別親熱。“朱慶雷書記告訴我有育嬰師培訓會,我就去參加了。有了這個技能,以后就可以到家政服務中心工作。多一門技術就多一條就業路。”彭雪妹一股腦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還告訴大家,今年參加了應急救援培訓班,學習了簡單的急救本領。有了這種本領,既能幫助自己還能幫助大家解決緊急情況下發生的困難。彭雪妹一邊說,一邊領著大家往她家里走。
一走到彭雪妹家門前,便看見左邊墻上掛著兩塊黃底紅字的星級牌:一塊是文明戶,另一塊是勤勞致富戶。家里地面平整干凈,客廳里整齊地擺著茶桌、飯桌和木沙發;右邊墻壁上國家領導人的照片赫然入目;正對大門的墻壁上貼著她兒子在高中獲得的獎勵證書。彭雪妹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男孩就讀樂平一中高三年級,每個學期都有獲獎;女兒就讀于八中。聽第一書記朱慶雷介紹,前兩年她家里的面貌并非如此。2017年全家還住在破敗的教堂里,房屋到處漏水,狹小黑暗,垃圾滿地,衣物亂堆,根本不像個家。2018年,在安居扶貧政策的扶助下,彭雪妹憑著一點積蓄蓋起了一層樓房。今年政府又為她添置了木沙發、茶桌、衣柜等家具。
彭雪妹丈夫彭文平年紀較大,身體欠佳。前幾年夫妻倆整日信奉基督教,以為信教能幫助度過困難。事與愿違,信教并未幫助度過災難。2018年她丈夫生了一場大病,住院費一萬多元,是黨和政府的健康扶貧政策幫助他們戰勝困難,他們只花了一千來元住院費。在2019年開展的感恩教育會上,彭雪妹終于恍然大悟,認識到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和黨員干部幫助讓他們一家度過劫難,過上了好生活。從此彭雪妹下定決心,聽黨話、跟黨走,憑著自己的雙手就業增收、脫貧致富。她毅然決然地撕下了常年貼在墻壁上的基督教對聯和宣傳畫,換上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照片。
此后,彭雪妹一家人的精神狀態煥然一新。
彭雪妹夫妻倆把往常耽誤于信教的時間全用在就業、種養上。在政府資助下,房屋前面建了兩個大棚。大棚有種養雙重作用。種的是藤菜,等藤菜長高了,雞夠不著葉子時就購雞苗飼養,當雞苗長大,藤菜也就采收了,真正種養兩不誤。夏季,兩個大棚郁郁蔥蔥,茂盛的藤架上掛滿了豆角、苦瓜、絲瓜等之類的蔬菜,成群的雞在藤架下面覓食、嘻戲。大棚外面的土地上也種滿了蔬菜,這里一年四季生機勃勃,菜蔬滿園。彭雪妹還參加了保潔員公益性崗位,一個月多掙三百元。彭文平因視力不好,還有腦梗,只能干些輕體力活。第一書記推薦他到樂平市鴻順種養合作社就業,一年收入達七千多元。為提高他工作積極性,增加家庭收入,第一書記還幫助彭雪妹小額信貸四萬元,入股到樂平市鴻順種養合作社,按照股份一年增加分紅兩千多元。彭文平就業加上分紅可以為家庭增收一萬多元。他說:“要不是政策好,我這樣一個身體糟糕的老頭怎么也掙不了這么多錢!”
生活穩定后,她的兒女更加專心于學習,學習成績一年比一年好。彭雪妹自信地說,兒子明年考大學肯定沒問題。
彭雪妹還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在社區今年舉行的感恩教育大會上,她又積極發言講述黨的好政策。受她的感染,在場的貧困群眾都爭相介紹黨的扶貧政策給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街道古戲臺講堂上,她參加社區舞蹈隊上臺表演,展示了貧困群眾脫貧后良好的精神風貌。
說到高興處,彭雪妹更加激動。她含著眼淚說:“真想不到還有更好的政策,我和老公參加勞動,發展種養,政府還給我們補貼獎勵,兩個大棚政府補貼了近一千元。種菜、養雞,市里獎勵補助了,街道還要獎勵補助,兩項獎勵補助就幾千元。兩個小孩讀書,不僅免去了很多費用,還能享受助學金和寄宿補貼近兩千元。政府還給我們增加了一項收入3750元,聽朱書記說是……我說都說不清楚。”站在一旁的朱慶雷補充說:“是一領辦四參與產業扶貧分紅。”
朱慶雷接過話茬,繼續說:“自去年開始,彭雪妹夫妻辛勤勞動,家庭收入很快提高。”他拿出一份今年的收入情況確認表,一欄一欄指給大家看,收入欄目有19項,總共四萬八千余元,家庭人均一萬二千余元。“2016年她家的人均收入僅有二千一百來元。”朱慶雷補充道。
一說到收入,彭雪妹又說起了養雞:“感謝朱書記,今年上半年送了我近百只小雞。養了兩斤來重,我就把仔雞搬到街上賣,想不到我的仔雞特受歡迎,賣了三千元左右。后來我自己又買了幾十只小雞飼養。包括上半年共有一百幾十只了。”她指了指棚里面的雞,自豪地說“你們看,一只有五斤多重,毛色光亮,雞腳細短,街上人一看就是正宗的土雞。現在有些人到還我家來預定土雞。棚里面的雞售完,少說也有三四千元。”靦腆的彭雪妹笑得更加燦爛。
離開彭雪妹家時,她自信地說:“明年我要養更多的雞,還想去找一份家政服務工作。明年兒子高三畢業錄取了大學,一定會請大家來我家吃酒。你們是我家的恩人。”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