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蘭
我曾經以為,要打造一個幸福的家庭,只要毫無保留地付出,家庭的小船就會平穩航行。遇到《婚姻與家庭》后我才發現,家庭需要物質滋養,更需要“精神食糧”。家庭需要用心、用腦去經營,這樣的愛才能更持久,家庭的小船也才會駛得更遠。
第一次接觸《婚姻與家庭》雜志時,我和他的婚姻剛走過第八個年頭,生活似乎只是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昨天。
當我們的感情經歷了最初的總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停不下的話題,到最后無話可說、相顧無言,生活被房貸、車貸、孩子沖擊到失去了自我。平靜無波的生活、木訥不善表達的老公、整日里絮絮叨叨的婆婆、每天一睜眼就要面對的各種瑣事……我們的婚姻生活變成了雞肋般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那段時間,爭吵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似乎每一件生活小事都能成為我們爭吵的理由。本就被生活瑣事耗損得所剩無幾的感情,被大吵大鬧繃斷了最后一根弦,我向他提出離婚,之后便借住在朋友家。
無意間,在朋友的書桌上看到一本《婚姻與家庭》雜志,心煩意亂的我打開雜志,被它深深吸引了。那些小小故事里的煙火氣息,那些市井生活里的平凡幸福,仿佛就是我們生活的再現。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們的婚姻僅有感情是不夠的,經營婚姻真的需要智慧。
在《婚姻與家庭》這本雜志里,似乎每位作者都能從雞零狗碎的生活里尋找到自己獨有的幸福,每個故事都沖擊著我的內心,我不禁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感受到的那般不堪?答案是否定的。我需要做的,不是逃離,而是給婚姻加點“精神食糧”。
雜志里的《解惑》欄目讓我看見了無數個家庭里的各種矛盾,很多時候,矛盾并非不可調和,有時只是我們的眼界和心境限制了看問題的方式,是思維定式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從而忽略了身邊人的愛。
看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我體會到了別樣的溫暖。當我在為別人的故事流淚時,突然也想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去感動更多的人。記得剛生完孩子那會兒,婆婆為了讓我在城里也能吃到正宗的土雞蛋,在陽臺上養了一群雞,最后因為鄰居的投訴不得不和公公一起拆除雞籠,挨家挨戶給人道歉,那次事件雖然讓我在鄰居面前丟了面子,卻也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我最質樸的愛。
我把這個故事寫成文章《放下成見才能看見愛》投進編輯的郵箱,沒想到居然發表出來了,我們婆媳之間的矛盾與和解,也可以變成鉛字,讓千千萬萬人微笑和感動。
第一次收到雜志社寄來的稿費,我不禁喜極而泣,《婚姻與家庭》見證了我從讀者到作者身份的轉變。之后,我很少再抱怨生活,而是開始用心去體會生活。
去年年底,婆婆弄丟了一把鑰匙,老公居然花了100元配鑰匙,以前我肯定會抱怨,但這次我選擇了理解。跟婆婆聊天才了解到,婆婆幼年失去了父母,寄人籬下被欺辱,為了自保,她天天與人打架,所以大齡無人敢娶。直到遇見了外地來的公公,她才找到了歸宿,那把鎖鎖住的,是她和已去世的公公之間的愛情紀念。
我幾乎是含著淚寫完了《一把黃銅鎖》,在忐忑的等待中,這個故事終于被刊發出來,還感動了主編,要求刊發照片。當雜志樣刊來了之后,婆婆拿著放大鏡一字一句地看著自己的愛情故事,淚水從她溝壑縱橫的臉上流了下來,70多歲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愛情居然能被那么多人讀著、念著、感動著。
《婚姻與家庭》,你教我如何在婚姻里成長,教我去發覺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愛,教我不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學會發現愛、感受愛、付出愛。
謝謝你,給我的婚姻、給我的家庭這么好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