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祥,陳靚,鹿星 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定價:68.00元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也對全球氣候帶來了極大沖擊,諸如工業及生活廢水廢氣排放、人口激增、水土污染、海洋環境污染等現象無不為全球氣候帶來了極大考驗。全球氣候變暖可增加大多半干旱、干旱地區的降雨量,并增大空氣濕度,由此對該部分地區的農業發展大有裨益。然而對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降雨量增加將會致使洪澇災害的發生概率增大。另外,全球氣候變暖還會致使整體氣溫升高,如此一來,不僅會對水資源分解污染物的能力造成不利影響,還難以切實保證水資源的整體質量,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減少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負面影響,下面結合《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與對策》一書,針對氣候變化對不同流域水資源的影響進行探討。
《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與對策》一書以解決黃河流域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全書共7章:第1章對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氣候系統變化預估、氣候變化下未來水資源預估等進行了探討;第2章黃河流域氣候與水資源現狀,介紹了黃河流域自然概況、地形地貌、流域水系、氣候條件;第3章黃河流域氣候要素時空分布特征,對研究方法、數據來源、降水時空分布特征等進行分析;第4章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影響的評價,對陸地水文雙向耦合模型、數據來源與處理、還原徑流特征等進行分析;其他幾章論述了氣候變化影響下黃河流域未來水資源量預估、黃河流域應對氣候變化對策等。該書不僅可供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水文、氣候變化、水利水電工程、政策研究等領域的學者和技術人員閱讀,還可供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考。
針對氣候變化對不同流域水資源的影響,現以長江、黃河流域為例展開具體分析。進入21世紀以來,長江流域汛期的流量偏低,加之受各種水利工程建設的影響,使得長江中下游流量呈明顯減小趨勢。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長江流域經歷了一系列極端天氣,包括暴雨、大旱、雪災等。與此同時,長江流域氣溫呈不斷上升趨勢,對長江源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且主要表現為:長江源區冰川明顯退縮,凍土明顯消融,青藏高原呈不斷變暖趨勢,青藏鐵路沿線多年凍土不斷退化,對沿線鐵路路基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三峽大壩、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使長江流域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發生了轉變。而氣候變化同樣會致使長江流域水資源時空分布發生轉變,進而可能使三峽水庫入庫水量增多,特別是在入庫水量增加到一定量時,將會使水庫運行面臨風險。與此同時,氣候變化使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極可能引發超標洪水事件;另外,流域內干旱災害發生情況也可能會增多,進而會一定程度上加大三峽水庫的水資源調配壓力。
結合《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與對策》一書,近年來黃河流域地表徑流呈明顯減少趨勢。同時,黃河流域徑流呈現出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趨勢,徑流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明顯減少,并且下游縮減情況比上游更為明顯。天然徑流量變化趨勢與降水變化趨勢基本相同,表明在年代際尺度方面,徑流變化受到了氣候變化的重要影響。黃河流域的暴雨、洪水災害大多源于中游河口鎮到花園口區間及蘭州以上區間。在這些地區中,尤以三花間無控區的暴雨、洪水災害最為嚴重。進入21世紀以來,鮮有超過5 000 m3/s的洪水,氣候變化及水利工程建設都對黃河流域洪水頻次、強度帶來了一定影響。另外,干旱缺水成為黃河流域的一大問題,黃河流域從1965年起連續干旱,20世紀90年代以來干旱程度不斷加重,且干旱范圍亦在不斷擴大。而造成的流域干旱的一個主要原因即為氣候變化致使黃河流域來水量減少。
鑒于氣候變化對不同流域水資源帶來的影響,結合《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與對策》相關內容,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加強水資源規劃管理,構建完善的流域水資源管理體系,推進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保護;增強水利資源調控能力,加大水環境治理改善力度,依托一系列管理方式方法,利用市場機制,推進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方向的轉變。第二,鑒于氣候變化會導致各種極端天氣事件,為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應構建更為完善的流域災害應急機制,切實提升對氣候變化及其極端天氣事件的預測預警能力、防范能力,并推進防洪、抗旱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有序建設。第三,在各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實施中,一方面要推進對當地經濟發展方式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構建起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關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宣教力度,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王合創(1966—),男,甘肅瓜州人,甘肅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