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小揚 張雅瓊 陳博 李翔 馮德強 陳清華
【摘 要】 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且具有特色的防毒治毒的經驗和知識。隨著近代毒理學研究的深入,“毒”這一概念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文章從傣醫的角度對“毒”的內涵、發病機制、治毒之法進行探討,以期為深入理解傣醫學“毒”理論提供參考。
【關鍵詞】 傣醫;毒;雅解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1)20-0005-03
Discussion on Poison of Dai Medicine
SONG Xiaoyang1 ZHANG Yaqiong2 CHEN Bo1 LI Xiang1 FENG Deqiang2 CHEN Qinghua2*
1.School of Ethnomedicine & Ethnopharmacy,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ne,Kunming 65050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Dai Medicine and Yi Medicine Research,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n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Most of the Dai people live i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sou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They have accumulated rich and characteristic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detoxification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xicology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pois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o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oison theory of Dai medicine.
Key words:Dai Medicine;Poison;Yajie
中國大眾的傳統觀念中對“毒”有一個樸素的認知,凡對人有害者即謂之“毒”。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毒”的界定不明、指意模糊而造成“毒”的概念被肆意濫用或拓寬范疇,這種誤解不僅因為現代毒理學對毒的深入研究,也由于媒體對各類公共衛生事件和方劑毒性的報道而出現,例如龍膽瀉肝丸、魚腥草事件等。
傣族所聚居的西雙版納地區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使得傣族先民對“毒”有著更深刻和感性的認識,“雅解”這一理論源自于傣族人民長期與自然界中的毒的接觸,是以“毒”這一概念為中心研究發展而來的,但就目前傣醫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在傣醫學里對“毒”這一概念的理解多種多樣,沒有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分類。為闡釋“毒”的科學內涵,本文對傣醫學中關于“毒”的理論進行整理歸納,對“毒”相關理論進行初步分類及粗淺的闡釋。
1 傣醫學對“毒”認識的產生背景
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地區,熱帶雨林氣候造就了當地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傣醫學理論的起源與傣族生存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在熱帶雨林中生活的傣族先民通過不斷地嘗試治療各種疾病、創傷、食物中毒、昆蟲叮咬、有毒動物攻擊等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生活環境中的動植物的性味功能和毒副作用,發現并總結出了上百種解藥單方和復方。傣醫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意識到,有中毒必然會有解毒之道[1],并根據這種樸素的認知逐漸形成了傣醫學“雅解”學說。由此可以看出,復雜的熱帶雨林環境是傣醫學“毒”理論的萌芽與成長的土壤。
2 傣醫學“毒”的內涵
在醫學理論中,“毒”不僅僅是物質屬性的概念,同時也是病理學屬性的概念[1]。傣醫學認為,人的生存與空氣、水、食物等基礎物質息息相關,這些維持人類生存的物質以及人們生活的環境中都含有微量的對人體有害的毒素,這是傣醫學“毒”理論產生的基礎[2]。傣醫學對“毒”的認識總結有以下幾類。
2.1 無形之毒 無形之毒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絕非特指一類有毒物質,其不僅包括了引起中毒癥狀的病因,也包括了一類由“毒”而引起的臨床癥候群。地理環境的偏性、季節氣候的異常、人體四塔的失調均是這類毒產生的原因,3個因素又能相互影響,作用于人體,從而產生無形之毒。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因環境的四塔存在偏盛或不足的情況,其所居住的居民人體對不同的外邪易感性也不同,這種環境的偏性對人體來說就是一類毒,若天氣的變化而使當地的氣候環境異于常日,人體內原本適應環境平衡的四塔被突變的氣候打破從而引起四塔失調,毒邪趁虛內侵人體故而發病。如因長期生活在高山潮濕之地而產生的水濕毒、水寒毒,導致水塔過剩而引發人體產生形寒肢冷、腹痛、腹瀉等一系列中毒癥狀[3];再或是自然界及人體內的風塔過盛,產生風毒,導致皮膚瘙癢,起疹等。
2.2 有形之毒 有形之毒包括兩類,一是含有毒素的物質,如有毒的植物、動物等;西雙版納位于云南南部,屬熱帶氣候,這種環境帶來豐富動植物資源的同時也造成細菌易滋生和疾病流行,生物的多樣性導致該地區有毒的動物植種類也較多。被有毒的動物叮咬或是接觸了有毒的植物后,毒液進入機體內,損傷人體水血,出現周身麻痹、皮膚出血、腫脹、癢痛等中毒癥狀,甚至引起四塔衰敗,導致機體死亡。二是機體代謝產物、過剩的營養物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上所說,傣醫認為,人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攝入的食物、空氣等都含有微量的毒素。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五谷雜糧、蔬菜、瓜果等,這些食物雖是人體必需品,為機體提供必需的能量,但由于各類物質中均有一定的毒素,故食用過量或長期食用,毒素在體內堆積也會導致中毒。該類毒所致癥狀大部分是由飲食導致的一切不良反應,具體包括誤食、過食、飲食不潔等而引發的身體不適[4]。臨床表現多樣,包括消化道系統癥狀、皮膚系統癥狀、呼吸系統癥狀及全身癥狀等,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舌發麻,口唇、指端青紫,皮膚瘙癢,疔瘡,斑疹,心悸,頭痛,頭昏,呼吸困難,身體抽搐,甚至死亡等[5]。
2.3 有毒藥物及解毒藥物 該類“毒”是雅解理論“先解后治”解決的主要問題。傣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意識到藥物的作用是相對的,有治療作用的藥物若使用不當也會變成“毒”而引起身體不適;服用藥物治療的時間過長,以及使用帶有毒性的藥物后,會引起四塔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藥物中毒。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乏力氣短、惡心嘔吐、心悸氣促、神識模糊不清甚至二便失禁等[6]。因此傣醫在用藥治療之前,多先用“解藥方”以解除體內的其他藥性,以調平四塔,再服用新的治療藥物。
3 “毒”的發病病機
在傣族醫學中,發病是因為體內外各種“帕雅”(病毒邪氣)而致。毒邪入侵人體是否發病,取決于人四塔五蘊的功能是否協調以及三盤是否通利,毒邪發病其病機主要為以下兩點。
3.1 四塔五蘊功能受損 四塔之間相對的平衡和協調是人體健康的前提,若因外毒或內生毒邪入侵人體而致使體內四塔失去平衡,五蘊的功能失調,人體內相應的與毒邪相應的“塔”則發生病變而發病。同時四塔的平衡與否也是毒邪能否乘虛進入人體的一大要素。
3.2 毒邪侵襲,三盤不通 毒邪阻滯三盤是毒邪發病的又一因素。名老傣醫波溫囡提出的三盤學說認為,生病是自然界的外毒或內毒素導致三盤不通所致,因而有“治病先通三盤”,利水道而排毒之論[7]。故傣醫認為,治病應先疏通三盤,通利水道,使毒邪從三盤而解。“三盤一通,百病易治”,凡來診者均先服用祛毒方藥以祛毒邪、通三盤,三盤通開后再予以對癥的藥物治療。
4 傣醫治毒之法
4.1 “雅解”藥物的運用 傣醫解毒之法離不開“雅解”,其廣義指“雅解”學說,其核心內容是“未病先解、先解后治”[8]。狹義特指“解藥”,是傣醫治療“毒”的主要用藥,是一類解藥的統稱[9],解藥作為最具特色的傣醫用藥, 這類藥物在其他民族中也是鮮見應用的。凡能排除體內毒素,平調四塔功能的傣藥均屬于“雅解”的范疇。“解藥”有分解、中和體內的毒素的功能,以調節“四塔”平衡、解除疾病為目的,有類似中醫的清熱解毒及解熱等作用[10-12]。
4.2 排毒有口道,利毒有尿道,解毒有屎道,透毒有汗孔 名老傣醫康郎侖認為,“排毒有口道,利毒有尿道,解毒有屎道,透毒有汗孔”[7]。故針對毒邪所侵犯的部位不同,所選擇的解毒藥物與排毒通道也有所不同。如對于食物、藥物中毒,則選用吐法使毒邪迅速嘔出而達救治目的, 即毒邪從口而排;內生毒邪過盛,則選擇利小便、通大便之法使毒邪從二陰而出;若毒蘊于血,體表出現疔瘡癰疽,或便血、出血等,則服用雅解把龍(大解毒散),使毒邪從汗孔而出。
4.3 對毒的未病先防原則——“未病先解” 由于傣醫認為人類攝入的物質以及生活的環境中都含有微量的對人體有害的毒素,故“未病先解”是指在這些毒素還未導致疾病產生之前,通過長期服用解藥解除人體內平日攝入的各種微量毒素,以保持體內四塔、五蘊功能平衡和協調,將疾病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是傣族未病先防治療思想的體現。人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依賴于四塔、五蘊的功能正常,從而保持機體的健康。此處的有害物質即是“毒”,是平日里人從外界攝入的水、空氣、食物等或者是人體內部自身產生的代謝廢物逐漸積累起來的產物,平日依靠身體“四塔、五蘊”功能的協調而使這類毒素得以排除體外而不影響人體,若這類毒素的產生已經超過人體排出它的能力或體內“四塔、五蘊”功能受損,這類“毒”便會在體內越積越多,導致發生各種疾病。受此觀念的影響,傣族人民為保持身體健康,平素都有服用解藥的習慣,以排除內蓄積于人體內的各種微量毒素,預防疾病發生。
4.4 對已生之毒的治療原則——“先解后治”“先治后解”“同解同治” 這是“毒”的觀念貫穿于傣醫整個醫治過程體現。“先解后治”是指在看病用藥之前,先用解藥解除體內的其他藥性或藥物造成的毒副作用,使人體的氣血順暢,再服用新的對病論治的治療藥物,才能取得理想療效[13]。“先治后解”是指在應對某些急癥時,先使用對癥的藥物解除急診帶來的生命威脅,在病情緩解后再繼續服用解藥以促進機體恢復。“同解同治”指病情復雜多變時,治療藥物與解藥常同時使用,治療與解毒相結合,以增強療效,促進康復。這些治療原則無一不體現著“毒”這一概念在傣醫治療過程中的受重視程度以及解毒藥物在傣醫臨床應用的廣泛程度。
5 結語
傣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生存中對毒產生了廣泛的認識,并形成了自己的與毒相關的理論。對其關于“毒”的概念的明確及其相關的分類和治療手段進行整理和總結,了解在不同語境下“毒”的不同含義,有助于對“毒”的理論形成較為系統和科學的認識,揭開“毒”的神秘面紗,從解毒的理論中找尋新的防病治病的視角及思路,不再談“毒”色變。
參考文獻
[1]常富業,張允嶺,王永炎,等.毒的概念詮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9):1897-1899.
[2]郭世民,倪凱,高敏,等.傣族醫藥中解藥的醫藥文化觀辨析[J].云南中醫中藥志,2015,36(12):96-99.
[3]孔春芹,陳普,陳清華,等.試論傣醫雅解學說的構建及內涵[J].云南中醫學院報,2010,33(6):39-42.
[4]李瓊超,鄭進,程穎,等.試論傣醫特色雅解理論解食物毒內涵[J].云南中醫中志,2017,38(7):68-69.
[5]林艷芳.傣醫臨床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2-351.
[6]王雪梅,龔謹.試論傣醫解藥功用及特點[C].//2005國際傣醫藥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云南西雙版州,2005.
[7]林艷芳,依專,巖罕單,等.論特色傣藥——雅解(解藥)[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2(3):38-40.
[8]張超.傣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7-58.
[9]王磊.基于解毒文獻整理的傣醫雅解藥理研究思路探討及“雅解沙把”解“煙毒”及“食物毒”的實驗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學院,2015.
[10]明全忠,林艷芳.傣醫“解藥”探討[J].中國醫藥學報, 1999(3):8-10.
[11]方潔,許建新.傣醫“雅解”發展與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4):2190-2192.
[12]玉波罕.淺淡傣醫用解藥的特點[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1(1):28.
[13]郭世民,倪凱,高敏,等.傣醫解法應用方法解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11):83-85.
(收稿日期:2021-03-05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