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高



徑山村位于余杭區徑山鎮,村莊四周群山環抱、山巒重疊、古樹參天、竹海蔥蘢,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山多田少生態好,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金榜題名來得特別不容易,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成功典范,也是奔向共同富裕的鮮活樣板。
徑山村被列入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喜訊傳來,徑山村人莫不歡欣鼓舞,激動萬分。
徑山素稱禪茶第一村,始種于唐,盛于宋,自宋至清均列為“貢茶”。宋開慶元年(1259),茶種、茶具傳入日本,開日本茶道之先河。唐代茶圣陸羽在此游歷,著寫《茶經》。宋代詩人蘇東坡贊嘆徑山山色,寫下“我昔嘗為徑山客,至今詩筆余山色”的佳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徑山茶宴的展示,使徑山村聲名遠播。
步入村中,只見那粉墻黛瓦的杭派民居,彰顯出禪茶飄香的風情,在房屋的設計和景觀的布局中,既富有鮮明的鄉土文化,又具有意境之美,使人在自然祥和的村落空間中尋味禪意。從徑山奔流而下的泉水叮咚穿村而過,猶如“佛法大海水”晝夜不停地流向徑山人的心田。“一方茶葉富一方人”,這是徑山村的真實寫照。徑山有茶園3000余畝,村民采茶葉、獻茶藝、開茶館、辦民宿,發展農家樂、茶葉深加工,形成了一個以茶興業、以文進村、茶游娛樂融為一體的農耕文旅產業鏈。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是徑山茶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運用領導藝術和制茶技藝,不斷探索徑山茶的過去和未來,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唐代煮茶、宋式點茶、禪茶炮制及謝茶感恩等內容,并結合傳說典故,設計成“禪村十景”:禪境尋蹤、止步接緣、蘇子遺墨、船橋夜遇、圍爐煮茶、蔡公斗茶、御澤留恩、佛指一休、大同心圓、大安通徑。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讓游客在移步易景中感受獨特的“禪茶文化”。
沿著徑山古道經東坡洗硯池、宋孝宗御碑亭,至興圣萬壽禪寺正門,就到了徑山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曾三游徑山作文吟詩,常在池中洗滌筆硯,故名為東坡洗硯池。東碉橋、大堰橋、古船橋三座古橋自古皆是上徑山寺的必經之橋。
徑山先有寺還是先有村,也許誰都說不清道不明,但徑山因寺而得名卻人人皆知,誰來徑山村必先登上徑山寺。徑山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下詔建寺,住持被賜封為“國一禪師”,距今已有1200余年。千百年來,多少高僧大德、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由古道登上徑山古剎,感悟徑山千年的神韻。南宋時香火鼎盛,規模極為宏大,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幸游徑山,親筆御題“徑山興圣萬壽禪寺”賜之,宋寧宗嘉定年間被列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鼎盛時,殿宇樓閣林立,僧眾達三千,被譽為“東南第一禪院”。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徑山寺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元明清期間,日僧謁徑山者相繼不斷。徑山寺屢毀屢建,解放后僅存大殿及宋孝宗御碑、明代永樂大鐘、明代鐵香爐。2008年,徑山寺復建工程開始實施,2010年10月21日舉行奠基儀式。當今,一座雄偉壯麗的徑山寺展現在世人面前。
徑山村已經從美麗環境蛻變為美麗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示范村的基礎也基本奠定。如何依托“大徑山”走向共同富裕,徑山鎮召開了共同富裕示范鄉村建設大會,成立“鄉村新社區”并啟動共同富裕聯盟,同時設立發展基金會,吸引鄉賢企業與鄉村簽約合作,開啟了企業與政府同頻共振的新篇章。各個村通過相互引流導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實現從單村作戰向抱團發展轉變的新局面。
徑山村、徑山鎮、徑山寺,三者互相依存,本是“同根生”。每年前往徑山寺的游客超過了200萬人次,怎樣把山上的過客變成山下的住客,是大徑山目前探索的方向。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如何從“有人先富”到“人人都富”,從“一村人富”到“一鎮人富”,關鍵是幫助低收入群體朝著富足方向加快發展步伐,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更進一步。我們期望徑山鎮積極探索推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樹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