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凱 殷志棟 朱志武 蔣詩卉 劉婉嫕 許國喜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體育系
多年來,許多高校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下大力改善教學環節等方面做出了各種有益嘗試,但應用型本科實訓體系依然十分混亂。構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訓體系應從核心概念明確以及實訓體系現狀出發,以DACUM圖表構建為主要研究方法,結合實訓目標與實訓體系評價標準進行綜合研究,最終達到明確當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訓體系問題,構建完善實訓體系的研究目標。
實訓是我國高等教育院校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團隊合作能力、技術能力水平的一種培養方式,其結合了理論教學和職業訓練的優勢。實訓是以傳統授課中所講解的知識點為主要的理論依托,結合現實中的實際案例,促使學生參與式學習,增加實踐經驗,同時實訓的教學內容是與社會工作實際息息相關的,可以降低學生的就業風險,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使得學生滿意就業,就業滿意學生。
應用型本科是中國教育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對新型研究生教育、實踐型研究生教育的一種探索,它主要是在以應用技能訓練為主要教育目的,旨在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方向的基礎上培育更多很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的人才。本文所探究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也是應用型本科中的一分子,探究專業的實訓體系構建是對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送能夠擔負起工作責任的人才,但是在一些專業的社會需求度不是很高,專業就業面比較狹窄的應用型本科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的制約。
當前我國雖然對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較高,一些熱門體育專業的就業面并不狹窄,但是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上,國家的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在東南沿海發達城市中扎根落地,就業面相對來說比較狹窄,社會對于此專業的人才需求度也不是很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此專業的實訓體系的完善。
實訓課程的科學性是促使實訓體系完善的重要基礎,但是在我國當前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訓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都不具備科學性。
實訓課程的時間節點大多是安排在臨近畢業的時間點中,方便學校管理,時間點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正確的,但是在課程的監督上,大部分學校都沒有足夠完善的監督體系、課程評價標準,這就導致了課程雖然有了安排,但是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而且在大部分院校中,實訓課程與理論課程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很多學生都是在茫然無措中進入到實訓環節,初期甚至連自己需要做什么都不甚清楚,這就浪費了寶貴的實訓課程時間,這也是當前大部分高校在安排實訓課程的不科學之處。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的有序實施,需要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及有著較為完善的實訓環節。當前,此學科的校內實習教學的實施重點是以專業技術的基礎課程為主要教育手段,而時間管理重點則集中于學生畢業實習的前段時間,目的是為協助學員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工作,教學內容較為基礎,而校外實訓課程一般就是指學生可以獨自到校外實習的這一階段,也就是校內實訓的延續。從總體上來看,由于不少高校的管理者都十分重視在校內外學習,對學校的實訓活動教學關注程度反而不夠,而且有些高校也沒有設置學校的實訓活動教學,學校實訓練習環境相對單薄,在這樣的情形下不利于學校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學生認知和掌握學校相應的教學行業發展趨勢,從而影響了學校的整體發展與提高。
不少高校都會為在校生建立或者設置校內外實習基地,主要包括各級的體育運動主管部門、體育事業單位、體育運動公司和一些非營利性的運動機構。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很多學校在進行校內外實訓的時候,一些運動健康俱樂部、運動協會更加得到學校的青睞與熱愛,學校實訓選擇這些健康俱樂部所占的比重很大,選擇其他實訓基地進行實戰鍛煉的學生占據的數量較小。這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即學校的實訓鍛煉內容相對單調,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們每天都是反復地進行著毫無意義的事情,學生們很難在實踐中掌握新鮮的東西,從而無法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校外實踐培訓教育基地的建設不夠完備,學習者在校內外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創新能力未能被完全充分地調整起來,教學質量與效果不能有效保障。因此,對高等學校而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校內外實踐教育培訓基地制度,為學生創造更加多樣化的實驗鍛煉教育培訓基地,使學生通過持續的實踐與摸索,確定了自身今后想要發展的方向,為學生更好地應對今后的實際工作與日常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是實訓目標的確定的依據,實訓目標的確定主要是以現實因素為主。在確定實訓目標時,結合本專業的專業特點以及專業培養目標,以科學性、全面性、導向性原則為主要依托。同時在確定實訓目標時,要綜合考量現實因素的影響,以專業課程體系教學目標為主要依托,以社會需求為主要導向綜合考量確定實訓目標。
其次是實訓目標的確定,實訓目標的確定應著眼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理論依據制定。目前來看,實訓目標應當確定為: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進行一定的思考。
見表1。

表1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訓內容DACUM圖表
高校必須有效整合該學科的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法,加大實訓教育在課程中的比重,嚴控實訓教學方式。在教育過程中,注意采取集中與分散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夯實最基本的理論,還要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教學方法,在課程期間加強實踐性教育力度,學生可以在大一至大三階段科學分組和進行教學實驗活動,并強調實驗訓練,明確自身的優點和劣勢,揚長補短。最后,學校必須完善對臨近畢業學員的監測與評估機制,以科學衡量他們在校外實踐中的成績,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畢業實踐品質。
此外,校方也需要進一步豐富學校實習基地建設內容,為在校內的學生們創造更多選擇的機會。除此以外,學校還可以與一些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以及體育文化傳播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從而能夠讓學生們進入或到這種企業公司內部開展頂崗實習,以便于有針對性的提高自身的實力。校方也可以從中掌握社會上對體育人才培養的需要狀況,進而革新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理念,給學校以更為科學的指導與支持,助力學校更快的蓬勃發展與提高。
實訓評價體系應當圍繞健身指導能力、社會體育組織能力、體育管理能力以及問題處理能力這四個能力的達成程度制定,其次評價體系應當涵蓋學生職業能力的掌握程度,并且以此為主要依托將四個能力進一步細致劃分,形成涵蓋健身指導頻率、健身指導時長、健身指導人群、健身指導人數規模、健身指導場所數量、大眾體育活動組織的次數、大眾體育活動組織的規模、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反饋效果、俱樂部管理、團隊管理、大眾健康管理、大眾損傷的處理能力、健身問題的處理能力、組織問題的處理能力以及管理問題處理能力16項評價指標的課程評價體系,最終以學習任務完成度進行百分制打分,確定學生實訓學習課程成績。
為搞好學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著重進行校內外的互動實訓活動系統建設工作,從最基礎的學科名詞解釋入手,以當前國內此學科的專業實訓活動系統建設狀況為主要切入點,以DACUM圖表建模為重點探究方法,進一步創新實驗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形成足夠完備的實訓教學活動評價系統,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