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航 范焰臣 賀江楠 沈楊杰 中國礦業大學 體育學院
非奧項目是不列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非奧項目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大學生群體很容易被富含知識與趣味,兼顧技術與時尚的非奧項目吸引,非奧項目在高校有很大的市場。非奧項目為高校體育擴展了項目空間,為學校體育注入新鮮血液,是高校體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高校非奧項目開展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對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發展影響較大,非奧項目的生存處境堪憂,沒有真正地發揮其社會功能、產業屬性等。本文根據調查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解決現實問題,促進我國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發展。
非奧項目在中國長期受到“重奧運,輕其他”的思維影響,在體育資源配置體系中,非奧項目得到的支持遠低于奧運項目,非奧項目的生存處境可見一斑。雖然部分非奧項目在高校有所發展,但就整體而言,非奧項目受到種種因素制約,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非奧項目的良性發展。
非奧項目群眾基礎較好,項目種類多樣,學生喜聞樂見,高校非奧項目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師資,但實際情況則是許多非奧項目師資力量十分匱乏,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很大上升空間。高校的體育教師多數是體育類碩士畢業,在這些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許多非奧項目被列為普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僅有54學時或者72學時,部分非奧項目教師對課程認識不深入,導致了教授課程時力不從心或者效果不佳。從部分老師的訪談中,得知一些項目缺乏深入學習機會、缺乏交流平臺,導致目前師資水平較低,一些院校出現一個老師教授多門課程的情況,相對于其他課程,非奧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夠,師資問題很難解決。
場地器材是上課的基本保障,由表1可知,在調查中的16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的非奧項目場地器材存在缺乏現象,僅有2所基本滿足、有1所滿足,可見非奧項目的場地器材情況不容樂觀。挑選出最常見的10個非奧項目對高校非奧項目場地器材情況進行調研,項目是: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棋類、散打、龍獅、高爾夫、攀巖、戶外素質拓展等。統計后發現:非奧項目普遍存在場地缺乏的情況,部分項目嚴重缺乏場地。如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武術等項目,場地較為缺乏,部分學校僅有1-2個場地可以進行授課,在選課時,不得不通過限定選修人數來限制報名,如果選修失敗,學生則必須選擇其他不喜愛的項目上課,嚴重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散打、龍獅、高爾夫、攀巖、戶外拓展等項目,場地則嚴重缺乏,部分學校開設有相關課程,但是卻沒有相關場地,如散打、龍獅等項目在室外空地上進行授課,戶外拓展則是在校內進行,既不安全,也嚴重制約了項目的發展,限制了學生技戰術水平的提高。器材方面,部分非奧項目器材較少或短缺,據走訪得知,部分高校的武術課堂的器材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如刀、劍等只有幾把,上課時需要輪換使用,開設龍獅項目的項目僅有1-2套器材可用,導致使用時長較短,影響上課效果和質量。

表1 場地器材情況表(N=16)
相對于奧運項目而言,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環境氛圍較差,無論是宣傳還是開發都不盡人意。如非奧項目缺乏相應的運動競賽或賽事,作為公共體育課程,非奧體育課堂只是教授了相關知識和技能,課程結業時也僅是項目展示或考試,沒有其他平臺進行展示或者參與,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據訪談,在調查的16所高校中,僅有3所學校有部分項目的年度的比賽或運動會,市級、省級、國家級比賽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學生參加的難度很大,導致了非奧項目動力不足,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等情況。再者,非奧項目的宣傳力度、文化氛圍不夠,僅僅靠課程遠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參與人數較少,影響力也較小,部分高校雖有單項體育社團,如“攀巖社”,“散打協會”等,但是僅靠社團組織活動,影響力不夠,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
高校開設非奧項目較為普遍,這些項目深受大學生喜愛,有一定參與人群,但是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不同的課程,校級開設課程的差異較大,這跟高校的傳統、側重點、周邊的文化氛圍等因素息息相關。如大多數學校都開展有健美操、體育舞蹈課、武術等課程,僅有部分學校開設有龍舟課、舞龍舞獅課程等,而登山、攀巖等課程僅有極少部分學校有開設,這些項目的開設校際差異較大,主要受各政策環境、高校條件、師資條件等因素影響。如龍舟項目的開設主要受到水域的限制,一些北方地區的學校根本就不具備開設條件,而登山、攀巖等項目則要求附近有山或者攀巖墻,一些平原地區開設這些項目受到很大制約。
向16所高校的負責人調查可知(見表2),雖然現在高校開設了許多非奧項目課程,但經費短缺現象較為普遍,經費無法保障課程良性發展。課程的發展需要資金做保障,由表2可知,共有3所高校非奧項目資金能夠基本滿足需要,僅有1所高校課程資金充足,占到總數的6.2%,而表示非奧項目經費缺乏的高校數量有6所,占到總數的37.5%,表示資金較為缺乏的有4所,十分缺乏的有2所,總而言之,共計12所學校表示非奧項目經費缺乏,不能滿足課程發展需要,達到總數的75%,可見,非奧項目經費短缺現象較為普遍。

表2 高校非奧項目經費情況表(N=16)
目前,國家頒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用來保障群眾體育、公共設施、體育人才培養等規劃,但是針對高校的非奧項目政策仍是空白。面對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現狀,要引起相關部門重視。高校主管部門、相關領導、體育主管部門,都要加深對非奧項目的認識,重視非奧項目的發展問題,要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充分挖掘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建立起規范的課程發展體系,進一步保障非奧項目的資金,加強相關設施的建設,加快課程建設步伐,加強市場開發,努力創造條件,拓寬非奧項目發展思路,為非奧項目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傳統的高校體育主要以田徑、三大球、體操等為主要教學內容,各高校在這些項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是對大學生而言,這些項目內容單一、相對枯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低,而非奧項目則可以帶給學生新鮮感和趣味性,非奧項目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不同項目的文化和內涵,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打下基礎,所以,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要重視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發展,重視非奧項目的作用,把非奧項目作為培養學生的利器,加大非奧項目的科學指導,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大非奧項目的投入,合理開設課程,抓住發展契機,發展好高校的非奧項目。
體育師資力量是影響非奧項目在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高校非奧項目教師數量、質量都有很大上升空間的現狀,學校要加強對非奧項目教師培養。首先要根據現狀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習,讓非奧教師在項目文化、技戰術方面有所提高,鼓勵教師根據學校實際編寫非奧項目教材、大綱,鼓勵教師開展課程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在非奧項目上的技戰術、理論水平的研究能力。其次,要引進相關項目人才,可以從專業隊、畢業生等渠道引進人才,為非奧項目注入新鮮血液。
非奧項目數目多且特色性強,雖然近年來舉辦了一些形式多樣的比賽,但是比賽數量及規格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要、項目的要求,遠遠不能促進項目發展。鑒于此,建議相關部門要舉辦非奧項目的各級別比賽,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把非奧項目的知識性、趣味性、時尚性等融入比賽中,起到更好地普及宣傳作用,要大膽的利用電視、網絡、自媒體等開展比賽,擴大宣傳力度,拓寬傳播渠道,豐富比賽形式,擴大非奧項目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更多的人了解非奧項目,只有廣泛的開展比賽,才能促進非奧項目在高校的發展。
各高校實際情況不同,特色項目也不同,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體育項目,統籌奧運項目和非奧項目,突出特色項目,讓各項目共同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服務,為培養終身體育服務。如河南部分高校開設有“太極拳”課、“八極拳”課、“武術”課等課程,因為武術在河南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武術資源,學校鼓勵學生學習武術、切磋技藝、參加比賽,在這樣濃厚的武術氛圍熏陶下,許多高校成了“武術傳統學校”,一些高校教師也受邀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或研討,成了武術項目的權威,學到的知識或理論又用來指導教學,所以,武術的氛圍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學生學習武術,就成了武術特色項目。這些特色項目又帶動其他項目的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促進了學校體育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體育事業也逐步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非奧項目是我國體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重視非奧項目的功能和作用,要充分發掘非奧項目內涵,加強文化建設,相關部門要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高校要結合地域文化,在年輕人中推廣和普及非奧項目,讓非奧項目在青少年中扎根,要積極探索,轉變發展觀念和模式,形成合力,激發非奧項目的內在動力,為學生健康服務,為終身體育服務,與奧運項目協同發展,一起為體育強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