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王云花,王曉嫻
(安徽建筑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省創新型省份建設起步較早。創新型省份建設評價,能更好地發揮安徽自貿試驗區輻射帶動效應,落實黨中央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使得全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于安徽“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遠景規劃時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安徽省具有很好的科技創新支持。“十三五”以來,安徽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剛過去的2020年,我國連續在精準脫貧、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防汛救災四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全省GDP總值為3.87萬億元、增長3.9%,增幅在我國排名第四。由于全省在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才得以取得這樣的成果[1]。安徽省系統動技術創新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一共頒布了20多個科技創新法律法規和重要政策,這些政策正在逐漸構建具有全省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2]。
從科技創新平臺上看,全省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化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國家實驗室、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合肥濱湖科學城“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成效顯著[3]。從支撐引領發展上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融合在一起,科技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能力一直在提高。2020年,全省擁有近9000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發展格局上,全省實現了由“一枝獨秀”到“競相發展”的蛻變。
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以長三角金融服務一體化為支點,包含城市29個其中安徽9個,安徽有919家儲備室人庫企業、1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先“大海撈針”,再“沙里淘金”該基地已成為面向長三角、服務科創板的重要金融賦能平臺和市服務平臺。安徽省被認為是上市公司的瞪化器、科技創新的助推器,要全面接受基地賦能,推動更多安徽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安徽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部分,并且獲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
全省在新型顯示領域的發展中獲得了重大進展,其中包含了兩大重要成果。第一就是解決了大顯示面板這一問題的生產線在我省投入實行[4]。第二則是解決了面板薄的問題的生產技術,為蚌埠玻璃研究院成功開發并使用[5]。在醫療裝備產業領域,我國首臺口腔CT設備問世。在未來材料領域,鐵基高溫超導研究國際領先。在智能家居領域,合肥榮事達集團發布全屋場景品牌“品冠E家”。近年來,榮事達立足智能家居產業定位,全力打造智能家居全價值鏈生態系統,構建以機制創新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成功打造了榮事達智能家居國家雙創示范基地。2021年3月10日,蕪湖港洋山港“聯動接卸”模式完成首航,長三角區域海關協同取得新進展,該模式實施后,一體化通關貨物可以在洋山港和蕪湖港之間直接運輸,省略了轉關申報和二次運抵等環節,可大調幅縮短進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
近年來,全省不折不扣的踐行著當代社會價值觀念,增加積極能量,在精神文明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在公民道德的建設上亦投入了巨大力度,堅持用先進的典型案例來引領道德建設,打造好人安徽的專題實踐活動。全國道德模范和“中國好人榜”入選數在我國排名第一,創造出道德建設領域的“安徽現象”。在創建過程中,各地改造提升了3800多個老舊小區、3400多條背街小巷、450個農貿市場,有效提升了人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全省的關鍵領域和環節仍然存在較高的改革需要。在農業方面,其發展基礎并不穩定,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仍然有著鄉村發展遠落后于城市發展。在縣級區域的多項經濟發展不足,自然環境治理效果不佳。民生保障存在著多數短板,造成保障效率低下。此外在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較多薄弱的地方,仍待改善。
根據2018年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的相關數據[6],比較分析安徽科技投入狀況和趨勢,如表1所示。

表1 2018年各省市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情況
分地區來看,2018年我國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市有6個,分別為廣東、江蘇、北京、山東、浙江和上海[7]。其中安徽省的經費投入排名為11,處于中上等層次,但距離廣東、江蘇等發達省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個。其中安徽省排名第八,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科技經費投入均穩步發展,在數量上超越河南、湖北等省份,但與江蘇、浙江等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安徽省應該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大對產業孵化基地的建設,促進安徽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和支柱,決定著城鎮化的外延擴張和內涵提高的能力。基于快速工業化的基礎上城市才會出現并且發展和壯大,而很多落后地區落后的原因也是因為工業發展不夠發達[8]。根據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是根據不同的強度剛開始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緊接著通過各種渠道向外傳播,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9]。經濟增長剛開始都是發生在那些條件相對有利,投資回報率較高的城市,特別是全省目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中的比重為52.1%,雖然水平不低,可由此產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都不強,城鎮化發展的內動力較弱[10]。
人才是各個領域的發展載體。而創新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具有一流創新才能的人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優勢和主導地位。目前,安徽的科技創新能力已進入我國第一方陣,但在人才供應方面仍存在短板。人才的比重對于全省未來發展舉足輕重,因此,全省在人才機制上需要進行更加科學化的調整,人才的聚集使得知識聚集從而加速創新步伐。需要完善當前的人才培養體系與留滯制度以增強科技人才創新能力、質量、效率和貢獻,以便使人才獲得成就感,聚力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強磁場。
近年來,安徽與滬蘇浙之間的合作和經濟一體化融合程度得到加強,安徽加入長三角將為安徽在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中提供少有的發展機遇。國家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以及中部地區的發展中,使得全省便于發揮不同的優勢。首先,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全省發展的層次等級。其次,這對加強發展勢頭有好處。國家對長三角形成為全球創新的要求更加突出了安徽科技創新的優勢,它可以通過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來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來源。最后,有利于優化發展環境。利用政策上的優勢,依托一市三省基礎設施等契機,有助于安徽補齊短板、夯實基礎,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全省在《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綱要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全省現今面臨發展的新機遇,由于我國現階段對于在國內與國際上的發展新格局做出重大調整,這使得全省能夠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例如區位交通,此外全省是一個含有眾多人口的人口大省,人力資源方面豐富,因此全省在市場、人力資源和自然生態上擁有獨特的優勢,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道路上可以提供較多的人力資源,拓展發展內需,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此外,人力資源的優勢有利于全省發揮其知識聚集與外溢,在技術創新上有著不可比擬的效果。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扎穩腳跟。
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工作。一是頂層設計上,省委、省政府高規格成立建設創新型省份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工作。二是財力保障上,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型省份建設,從2013~2020年來共安排了專項資金74億元。三是工作推進上,遵循科技規律,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統籌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作,設計出臺了涵蓋創新驅動發展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政策。
全省旅游業發展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景區區域發展的不科學導致周邊環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與污染,此外旅游開發過于急于求成,導致開發力度過大,過度追求發展速度降低了產業的可持續性。由于目前的發展狀態,使得全省該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此外,安徽省部分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中,對于其概念模糊,科學化意識淡薄,這導致了部分地區出現功能過于分散,不能有效地進行融合,無法擺脫較為落后的工業園、度假區等舊發展思維,使得特色小鎮發展不足、缺乏競爭優勢[11]。因此,提高全省旅游業發展進程需要對該種發展狀態的不科學性進行根治處理。
安徽省作為高速發展的生態省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而產業發展模式短期內不可能扭轉的情況下,由于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和交通建設對土地需求的大量增加,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很完美的改變,使得突出的人地矛盾進一步加劇,城市大規模建設會使得城市的資金鏈面臨威脅。與此同時,過度開發將繼續造成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使得建設生態型城市面臨很大的壓力,生態環保任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