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連吉 張恒 嚴征遠 張愛國
(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普外科 江蘇南京 211200)
在臨床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經常發生,現階段,臨床結直腸癌的診治研究較多[1]。其中,腹腔鏡手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過度注重研究本類手術所致機體應激性變化,然而在機體代謝和胃腸功能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2]。具體見下文描述。
觀察組主要包括13 例男性患者和12 例女性患者,年齡平均值為(55.38±7.87)歲,年齡30 歲到80 歲。對照組主要包括14 例男性患者和11 例女性患者,年齡平均值為(55.28±7.23)歲,年齡31 歲到80 歲。使用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基線資料,經研究沒有發現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采取常規開腹手術為對照組,如進行術前清洗腸道等常規檢查,在術前準備后給予全麻處理,取病灶部位的手術切口入腹,游離腸系膜,并做好清掃淋巴結等工作,及時清除病灶和周圍組織[3]。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為觀察組,同樣在術前進行清洗腸道等常規檢查,在術前準備后給予全麻處理,然后實施截石位治療,基于二氧化氣腹狀態,接受手術治療,臍部的觀察孔應控制在10mm 左右。然后對病灶部位進行分析,選取4 個輔助孔和操作孔[4],分別切口髂前上棘水平兩側、腹直肌外緣等。加強超聲刀的利用,為各層組織的處理提供便利性,首先應處理好右側系膜,并及時清掃淋巴結,及時結扎血管,其中,應高位離斷腸系膜下血管,游離病灶,然后將其取出來,實施常規切除,密切吻合于腸。
1.2.2 檢測方法。
在患者術前1 天、2 天、5 天等對外周靜脈血進行采集、檢測,血清蛋白代謝指標、脂代謝指標、胃腸功能指標為其檢測指標。ELISA 方法在檢測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5],然后對兩組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將圍術期的蛋白代謝指標、脂代謝指標以及胃腸功能指標作為兩組研究對象的評價指標。
采用SPSS 20.0 軟件包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Q1,Q3)]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術前1 天,兩組患者蛋白代謝指標對比差異并不大(P>0.05)。在術后兩組各項代謝指標的差異性明顯,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對比差異明顯(P<0.05)。如表1 所示。
表1 蛋白代謝指標對比()

表1 蛋白代謝指標對比()
(注:*代表P<0.05)
組別術前1 天術后2 天術后5 天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PA/(mg·L-1) TRF/(g·L-1) CER/(g·L-1)254.86±22.49 3.19±0.28 0.32±0.06 254.68±21.35 3.18±0.34 0.34±0.04 225.86±18.38 2.76±0.19 0.22±0.04 244.58±19.75? 2.88±0.25? 0.29±0.02?210.23±16.87 2.16±0.18 0.17±0.01 235.24±19.75? 2.99±0.14? 0.26±0.03?
術前1 天兩組患者各項脂代謝指標對比差異并不大(P>0.05)。在術后均出現了明顯變化,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對比差異明顯(P<0.05)。如表2 所示。
表2 脂代謝指標對比()

表2 脂代謝指標對比()
組別術前1 天術后2 天術后5 天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TG TC LDL-C 1.43±0.15 3.54±0.22 2.32±0.28 1.44±0.28 2.55±0.26 2.35±0.24 0.85±0.03 2.42±0.14 1.71±0.16 0.99±0.08? 2.98±0.25? 1.55±0.15?0.71±0.06 2.17±0.16 1.58±0.16 0.97±0.09? 2.75±0.20? 1.96±0.15?
術前1 天兩組患者各項胃腸功能指標對比差異并不大(P>0.05)。在術后不僅出現明顯變化,且觀察組更優一些,差異值具有對比性(P<0.05)。如表3 所示。
表3 胃腸功能指標對比()

表3 胃腸功能指標對比()
組別術前1 天術后2 天術后5 天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CCK/(pg·ml-1) GAS/(μmol·L-1) VIP/(μmol·L-1)12.87±1.38 95.76±7.24 3.75±0.43 12.25±1.73 95.89±7.19 3.18±0.25 7.86±0.53 80.18±5.33 5.86±0.48 9.75±0.785? 89.18±6.39? 4.29±0.45?6.75±0.55 72.19±5.39 7.85±0.57 8.69±0.72? 80.38±6.35? 5.29±0.42?
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比較常見,而且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對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手術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不同術式的效果有著顯著的差異性[6],同時當前手術患者對改善自身生存狀態的要求越來越高,微創術式的應用范圍愈發廣泛,應用技術的完善性也越來越強。而對于腹腔鏡手術來說,作為微創治療方式之一[7],不僅可以控制手術切口,而且還可以有效控制機體不良應激,但是由于相關研究不多,所以其探討價值有待進一步驗證。通常來說,在有效反應消化系統和機體整體代謝狀態方面,機體代謝及胃腸功能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其變化的研究非常重要[8],所以可以有效評估手術對機體的不良影響程度。其中,機體代謝指標中的蛋白代謝及脂代謝,在機體代謝中的代表性特點顯著,不僅關系到手術創傷情況,也密切聯系到消化系統的狀態,所以應密切監測其變化情況。
相比于常規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各項指標水平波動并不大[9],所以說,腹腔鏡手術不易影響到患者的消化系統和機體代謝。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疾病狀態和手術等影響下,極容易損傷到患者的機體,損傷的出現會加劇機體代謝異常程度,而脂代謝及蛋白代謝反應比較明顯[10],同時蛋白代謝可以反應出機體的營養狀態,通過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可以促進蛋白代謝反應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