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劼,田建全,汪濤,陳安文
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全球一體化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日益趨深。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突發安全事故增多、新型傳染病疫情防控以及暴力恐怖襲擊不斷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也為全球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出新的課題。因此,多國的軍隊通過單獨或聯合行動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來解決安全威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
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根據任務目標不同,分為重大自然災害及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重大活動“三防”醫學救援備勤、國際人道主義醫學救援以及聯合國維和行動衛勤保障等幾大類[1-2]。軍隊衛勤保障人員作為面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一線主力軍,面臨任務突發性復雜性強、環境未知、完成任務時間緊迫、事故因素風險持續存在、后勤補給困難重重、待保障人員眾多等壓力特點,導致其在軀體、心理、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出現應激反應。因此,如何從生理-心理-社會健康支持、團隊凝聚力及向心力、自我認同及效能感等多方面給予衛勤保障人員支持,將是行動任務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衛勤保障人員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生理-心理-社會全方面的健康則是重要環節,筆者就如何建立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人員加速康復體系進行探討。
近十多年來,加速康復外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目的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通過多學科協作,優化解決圍手術期的各種問題,促進患者的早期康復[3]。加速康復外科的優勢在汶川地震的傷病員救援中充分體現,從早期救援、分診后送、加快手術到心理治療,全方位的干預措施降低了受害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4]。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一線衛勤保障人員的健康受到高溫、高寒、體力透支、心理高壓、水電解質紊亂等全方位挑戰,影響其戰斗力可持續生成。因此,運用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解決非戰爭軍事行動圍任務期的衛勤保障人員健康問題,提高其可持續作戰能力,減少非戰斗減員,具有重要作用。
1.1 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預案的擬定及完善
為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我國于2006年1月發布并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同年11月,《軍隊處置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頒布并實施,成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處置突發事件的綱領性文件。2007年11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供法律支持。結合我軍衛勤工作實際,為提高衛勤保障快速反應和有效保障能力,原總后勤部依據國家和軍隊相關法律法規擬制了《軍隊處置突發事件衛勤保障應急預案》,從分級、分類和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2]。作為部隊進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任務的行動準則,該預案在維護人民生命、國家和軍隊安全穩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隨著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各級衛勤機構設置和承擔任務有了較大改變,后期應充分應用衛勤理論專業知識,系統有效整合各級衛勤力量,結合新形勢進行超前任務想定,不斷完善衛勤保障預案內容。另外,應在預案內納入衛勤保障力量的醫學防護、應急救援等措施規則,避免無謂減員。
1.2 衛勤保障人員的平時衛勤保障訓練及演練
1.2.1 實戰衛勤訓練 為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中實現“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必須在平時的衛勤保障訓練演練中做到“戰時怎么用,平時怎么練”。訓演練前,應根據不同任務進行充分想定,編制預案,避免為訓而訓、以演代訓。訓練和演練過程中,根據天氣、作業環境、實際任務不同隨時做好保障任務,切實提高衛勤保障指揮員應急指揮能力和作戰員規范化操作能力。比如在新冠病毒感染暴發流行早期發生醫用口罩短缺問題時,應調動軍地力量,充分發揮軍隊組織能力和地方的便利條件等優勢,最短時間集結物資做好一線指戰員防護。醫護人員進出病房,應嚴格按照《穿脫衣流程》進行規范化操作,避免院內感染。
1.2.2 嚴格訓練管理 2003年非典期間,小湯山醫院醫務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由中央軍委緊急從全軍醫院抽調組成,這次非戰爭軍事行動完成后,工作人員無一例發生SARS醫院感染,其中軍隊的嚴格組織管理控制院感措施功不可沒[5]。文職人員作為軍隊工作人員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衛勤保障任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時訓練和演練,需充分調動文職人員參與任務的主觀能動性,適應軍隊嚴格的組織管理程序,時刻做好戰斗準備。
1.2.3 加強體能儲備 衛勤保障人員的健康體魄是進行任務的前提。隨著第二版軍事訓練大綱的頒布實施,以及部隊實戰化訓練要求,體能訓練和考核已成為全軍指戰員最基礎的軍事訓練科目。所以,正確的體能訓練也是衛勤保障人員能夠適應高強度非戰爭軍事行動保障任務的體能儲備前提,不過在訓練過程中,應注意訓練方法,減少軍事訓練傷的發生。
突發疫情、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救援、軍事演習、反恐等等多樣化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給衛勤保障指戰員執行任務造成諸多難點: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作場所條件落后、防核化生專業護具不足、后勤補給困難、疲勞和心理應激等等。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應積極解決困難,充分發揮衛勤保障指戰員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
2.1 工作輪換及后送機制
絕大多數衛勤保障對象人數眾多,醫護人員工作繁重,容易出現超負荷運轉。美國海軍“舒適”號醫院船于2007年赴南美和中美洲進行了5個月的人道主義救援,展開床位250張,治療98 000例,手術1 100例[6]。我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和諧使命-2017”人道主義醫學援助,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單日就診量高達1 796人次[7]。周期長、期望高、需求多的保障任務會造成醫護人員工作精準度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引起生理和心理問題。因此應在有限的條件下,及時總結實際情況,根據需求保障人員流量安排恰當的崗位和保障人員數量,并建立有效的輪換機制,保障指戰員身心健康,促進戰斗力可持續發展。另外,應建立順暢的后送機制,根據需要將出現狀況且短期內難以再次投入任務的指戰員進行后送,避免問題加重。
2.2 醫學問題
2.2.1 水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 在不同的任務環境下,常常會有后勤補給困難的問題,造成任務前方食品種類不齊全,導致衛勤保障人員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引起相關疾病。另外,衛勤保障人員在“三防”任務中通常要著防護服,穿脫不便,加上透氣性差,經常出汗較多,卻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造成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嚴重時會造成休克和猝死發生。因此,營養學專業人員應在平時加強營養素全、攜帶方便、食用便利、口感較好的功能性食物研究。任務執行過程中,衛勤保障人員要及時補充復合維生素微量元素制劑,避免缺乏癥發生。另外,在補充水分方面,需飲用功能性飲料,避免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
2.2.2 傳染性疾病 任務援助地點的疫源情況會引起衛勤保障人員發生傳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瘧疾等。一項研究顯示[8],在2003年抗擊非典過程中,北京醫護人員感染情況的分析提示,3月2日至5月31日,醫護人員因院內感染導致發病的有572例,最多的一天有50例醫護人員確診。在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感染中,截止2月11日,已報道有3 019名醫護人員感染[9]。美軍在參加伊拉克和伊朗的軍事行動中,發現女性、缺乏沖水馬桶是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居住環境封閉、工作環境壓力、對病原體接觸增加也與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10]。因此,要在平時衛勤訓練中落實感染控制培訓制度,提高衛勤保障人員感控意識,加強感控隊伍建設,并在出發去任務地點之前及時進行疫源情況調研,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執行任務的衛勤保障人員發生聚集性感染。
2.2.3 肌肉骨骼損傷 創傷是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引起減員的主要影響因素[11]。創傷可以發生在任務中的任何時間,包括工作、訓練過程中和休息時間,并且創傷會直接影響部隊戰斗力。在這其中,最常見的是肌肉骨骼創傷,包括骨折、關節扭傷、肌肉韌帶受損等等。另外,長時間固定體位工作,引起的頸腰椎勞損和腱鞘炎急性發作的比例也較高。我軍通用體能測試項目包括3 000 m長跑、30 m蛇形跑、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男子39歲以下)、曲臂懸垂(女子39歲以下)、俯臥撐(男女40歲以上),旨在全面測量軍人的核心肌力與肌耐力、爆發力、靈敏性、有氧耐力等指標,然而在平時的應試性訓練過程中,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也不斷高企。因此,應在體能訓練前進行體適能評估,了解每名官兵的有氧耐力、體脂含量、肌力與肌耐力、柔韌性、爆發力與協調能力,根據能力分級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避免疲勞損傷的發生。另外,必須了解衛勤保障人員發生傷害的疾病譜以及造成這些傷害的機制,制定降低傷害發生率的策略,并進行早期干預以使指戰員重返工作崗位。
2.2.4 心理問題干預 由于保障任務、環境、團隊凝聚力以及個體因素會導致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人員出現焦慮、恐怖、抑郁、失眠等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應激障礙[12]。在保障團隊中配備心理學專業人才開展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解決心理問題對于保護衛勤保障人員心理健康、增強任務適應能力非常重要。在圍行動期,可以采用心理知識培訓、虛擬現實體驗等方式強化衛勤保障人員的抗壓能力,在行動期及時了解其出現的心理、家庭等問題并及時干預,行動結束后要對任務進行總結,避免創傷后應激綜合征的發生。另外,利用軍地聯動等方法手段解決一線官兵家庭困難,增強社會榮譽感也是提高團隊凝聚力的有力舉措。面對重大任務心理的康復需求可能比生理的來得更早,并持續更長,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越來越明確,應該是衛勤人員加速康復亟需關注的重點。
2.2.5 其他 皮膚直接暴露于外界,因此在執行保障任務過程中,衛勤保障人員經常出現皮膚疾病。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中,真菌及細菌感染多見,而濕疹樣病損常出現在干燥環境中[13]。在需要穿著防護服的情況下,大量汗液浸泡皮膚會引起皮損,口罩和護目鏡也會引起皮膚壓瘡。防曬、保濕、保持清潔以及防護貼片等適當的預防性措施對于減少皮膚疾病非常必要。另外,包括表現為腹瀉的腸易激綜合征也有發生,需要進一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任務結束后,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醫學觀察,并安排參加衛勤保障任務的指戰員到軍隊的療養中心實施康復療養,以便能從高負荷的工作中恢復,早日重返平時工作崗位。任務后康復內容應包括進行全面醫學體檢、營養學評估和營養補充、心理學評估和疏導解決可能存在的PTSD等心理問題、適當的體育運動促進體能恢復、必要的康復治療促進疾病恢復等。
非戰爭軍事行動是彰顯我軍在新時期新階段應急作戰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衛勤保障作為其中重要一環,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通過人道主義援助提升大國形象。衛勤保障人員是執行衛勤保障任務的主體,建立合適的衛勤官兵加速康復體系對于維護其戰斗力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