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林,王文魁,吳冬梅,程思賢,師勇強,馬小艷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 安陽 455000)
知識產權作為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運用,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打造知識產權強國。鑒于此,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將是推動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助力[1]。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研院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管理,這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通過引導農業科研院所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支撐作用,對提升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及促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
近年來,中國農業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在不斷增加,科技創新能力也在整體提高。然而,中國農業知識產權轉化水平還有待提升,成功進行產業化的知識產權數量也不多,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閑置,導致科技支撐農業生產力度不足,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國際競爭力[3]。當下,中國農業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只有以農業科技作為支撐,才能補齊農業生產的短板。因此,深入分析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路徑[4],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至關重要。
農業知識產權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腦力勞動的財產權和精神權,凝結著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等商品屬性。科技成果這一商品屬性決定了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路徑[5]。農業知識產權的產業化發展是將農業知識產權從創造研發到轉化推廣的過程,是通過規模化的商品生產、銷售、推廣、應用,將農業科技成果以知識形式轉化為具有現實生產力的科技經濟社會活動,此過程的關鍵是市場化運用[4]。
農業知識產權不僅具有知識產權的一般性特征,還具有一些特有屬性,如生物特性、廣泛性、自然風險性、不易保護等[6]。由于農業知識產權自身的特有屬性,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具有收益周期長、交易額度較低、風險性高、社會公益性突出等特點[7]。根據知識產權的分類標準可以將農業知識產權分為植物新品種、專利、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業秘密以及科技著作權等。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隨著品種審定制度不斷改革完善,育種主體已由科研院所為主發展為科研院所、企業及個人多元化格局。近年來,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加速了品種審定周期,一定程度上造成“品種井噴”現象[8]。除作物雜交品種外,常規品種一旦進入市場,就很容易被農民繁種留存,導致品種權保護力度很小,加上品種替代性較強,很難在市場中產生大額的知識產權交易,品種權轉讓交易的連續性不強,造成育種家品種成果轉化不順暢,科研院所品種成果閑置問題不容小覷。針對植物新品種成果的研發保護,科研院所應發揮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將重點轉移到育種材料、高代品系的創制保護上來,并注重與市場接軌,把市場需求和農民喜愛程度作為培育新品種的首要目標[9]。
專利是對發明人授予的一種專有權利。目前,專利的產業化發展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轉化”的問題。通過檢索分析 198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5 月 30 日中國 農 業 科學院申請的專利,發現有效專利6 025 件、無效專利4 918 件、審中專利 4 679 件[10]。無效專利中有超過50%的專利因未繳納年費而失效,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許多專利僅僅是為了滿足項目結題驗收、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等硬性要求而申請,一旦獲得授權即完成了使命,從未考慮過后期轉化應用事宜;其二,專利本身缺乏實用價值,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轉化應用可能性很小。
商標是指在交易過程中指明某些商品和服務與商標所有人之間存在關聯的任何標記、標志或名稱,俗稱“牌子”。商標用于識別商品和服務,將其與其他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開來,并指明其來源或起源,從而引導和影響消費者的決定。商標在樹立商業信譽和品牌形象上起著重要作用,蘊含著很高的市場經濟價值[11]。因此,企業管理者往往能夠重視商標這一作用,給產品擬定一個好名稱,提升產品的知名度,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占領市場份額。目前,科研院所對商標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應積極加強以科研院所單位名稱、科技成果等內容為主體的商標注冊工作,樹立品牌意識,創造出響當當的商標。
首先,農業知識產權管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加強全過程管理尤為重要,主要包括知識產權前景分析、申請保護、評價轉讓、合同管理、實施量產、推廣應用等內容。應以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為目標導向,大力倡導源頭創新,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加快實現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12]。其次,科研項目是科研院所進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載體,應對科研項目實行全過程知識產權管理,包括項目申請立項、實施執行、結題驗收、成果中試熟化、示范推廣全過程[2]。項目立項時應充分利用專利導航、文獻檢索等工具對本領域國內外知識產權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預測,了解同行的研究進展,有效規避重復研發,降低科研經費浪費的風險;項目執行過程中應跟蹤分析國內外相關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動態,查漏補缺,及時申請專利保護,必要時構建專利池,打造系統防御體系,杜絕知識產權流失;結題驗收時應對知識產權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對知識產權進行價值評估,積極尋求合作企業,確保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進行成果轉化,維護科研院所的利益。
建議科研院所成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統籌管理本單位知識產權工作,并設立專項資金,配備專職人員,組建一支具有專業技術、管理、法務、市場、營銷等知識背景的人才隊伍[13]。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知識產權管理優秀的科研院所,在研究所、職能部門、團隊/課題組各層面均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職人員從事知識產權工作。作為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人員,應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專業指導、服務和管理水平,團隊/課題組也應該指定專人負責本團隊/課題組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從而建立一支上下聯動、管理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人才隊伍。
市場是成果轉化的最佳途徑,企業作為市場最活躍的參與主體,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橋梁紐帶的科企融合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農業科研院所面臨的共同課題,也是推動“研學產”向“產學研”轉變的重要途徑[14]。強化企業市場經濟主體地位,促進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度融合,構建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中心,通過轉移轉化中心建立科研院所品種、專利、商標、技術等知識產權名錄,與企業的相關技術需求進行對接,推動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一方面,集成科技成果,搭橋牽線,主動為其尋找對接企業,有效盤活科技成果存量;另一方面,及時掌握企業的技術需求,為科技人員找準研發方向,以需定研,前置科技成果轉移節點,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