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芳,朱雪芬,吳 婷,吳 波,陳靜瑜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江蘇 214023
SP‐C 基因變異是兒童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的重要原因[1]。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唯一的選擇是肺移植[2]。兒童肺移植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供體來源困難、供受體差別較大、手術難度較成人肺移植大[3]。2019 年我院收治了1 例SP‐C 基因變異患兒,經積極治療和護理,患兒康復出院。現將術后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患兒,女,8 歲,以反復咳嗽、呼吸困難7 年余,加重3 個月主訴于2019 年9 月25 日收入院。胸部CT 檢查示:兩肺間質纖維化伴感染、兩肺氣腫、肺大泡、縱隔內見增大的淋巴結。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不齊。入院后1 d 行序貫式雙肺移植手術,由于患兒體重較輕,成人供肺大多數不適合兒童,而兒童供肺質量很難保證,可供小兒肺移植的肺源稀缺。采取左側供肺,切除部分舌段以減容,右肺行右肺中葉切除術減容。患兒術后送至重癥監護病房(ICU),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免疫抑制、化痰、抑酸、維持內環境穩定等治療。患兒肺移植術后18 h 拔除氣管插管,給予序貫高流量吸氧,術后第3 日由ICU 轉入普通病房。第4 天拔除胸腔引流管,第6 天拔除胃管,改為鼻導管低流量吸氧,移植術后20 d 順利出院。
2.1 液體管理 為預防原發性移植物失功(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按照《2014 版小兒圍術期液體和輸血管理指南》[4],對患兒的液體平衡和有效循環容量進行評估,在保證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基本灌注的前提下,控制輸入液體的速度,通過微量泵以0.5~1.0 mL/(kg·h)速度泵入。患兒移植后6 h 發生PGD,遵醫囑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10 g,8 h 1 次,提高膠體滲透壓;托拉塞米5 mg 利尿,保持液體負平衡,減輕肺水腫。過度利尿會損傷腎功能,應在保證循環穩定的前提下加強體液管理。由于患兒自身特點,有創操作難度較大,故采用無創呼吸機進行連續心排血量監測,實時評價心功能狀況,預防低心排綜合征,維護心功能。2.2 感染控制 兒童肺移植受者由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加之大手術創傷及術后應用免疫抑制劑,易發生感染。感染是小兒肺移植受者死亡的常見原因,約占移植后第1 年死亡原因的50%[5]。患兒術后第2 天出現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氣管鏡檢查示:呼吸道黏膜重度充血、水腫,肺部兩側灰白色黏痰,右下肺可見痰栓;痰培養示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胸部X 線檢查發現雙側胸腔積液。遵醫囑給予美羅培南聯合卡泊芬凈抗真菌感染,應用卡泊芬凈37.5 mg/d,連續應用19 d;甲潑尼龍抗感染治療,起始劑量為10 mg/d,連續用藥4 d。術后第5 天患兒C 反應蛋白為31.8 mg/L、白細胞計數為8.72×109/L,改用潑尼松7.5 mg/d 口服。術后第10 天患兒出現黃褐色水樣便,每天3~10 次,每次量為10~150 mL,每日總量200~500 mL,持續3 d。糞便培養(?)。分析患兒腹瀉與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有關,給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金雙歧等微生態制劑,密切監測血常規、血培養、痰培養等指標。對患兒實施單間隔離,所有用物專人專用,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儀器設備及地面,每天3 次,患兒被服和衣物單獨清潔、消毒。
2.3 優化免疫抑制劑應用方案 免疫抑制劑治療是防止同種異體肺移植排斥反應的重要措施[6]。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排異反應相對較弱。因此,優化免疫抑制方案對提高患兒肺移植術后生存質量尤為重要[7]。患兒常用免疫抑制劑為他克莫司,本例患兒服藥后血藥濃度波動明顯,術后第4 天、第7 天、第14 天、第16 天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分別為8.4 ng/L、17.0 ng/L、8.3 ng/L、30.0 ng/L,分析患兒血藥濃度波動與其腹瀉及服用泊沙康唑相互作用有關,腹瀉可引起他克莫司血藥濃度升高,通過血藥濃度監測,及時、有效地調整服用藥物的劑量。由于患兒年齡小,服藥依從性差,護士改變患兒服藥方式,將藥物溶于配方奶內服用;獎勵患兒平時喜愛的玩具,讓其觀看喜愛的動畫片,在患兒心情愉悅時服藥,從而提高服藥依從性,同時叮囑患兒家屬勿擅自停藥及更改服藥時間。
2.4 營養支持 早期營養支持可促進患兒腸功能恢復,改善免疫和代謝功能,提高有氧代謝能力[8]。患兒術后第2 天營養風險篩查(NRS 2002)評分>3 分、急性胃腸損傷(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級2 級,通過鼻胃管實施腸內營養,營養泵勻速泵注氨基酸奶粉。責任護士根據指南推薦的腸內營養不耐受評估項目,6 h 進行1 次腸內營養耐受性評分,根據評分結果,調整腸內營養輸注速度,逐漸增加營養支持劑量。腸內營養支持時床頭抬高30~45°,氯己定口腔護理,每日2 次。術后第3 天患兒出現腹脹,胃腸消化能力差,暫禁食,護士密切觀察患兒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第4 天患兒應用腸內營養氨基酸奶粉后出現一過性心率增快,心率135~163/min,伴胸悶、腹脹,經心排血量及外周血管阻力檢測考慮為高排高阻,排除感染性休克。經專科會診后給予米力農微泵應用,心率下降至122/min,給予胃腸內氨基酸奶粉微泵35 mL/h 泵入,1 h 后心率增快至160/min,遂暫停奶粉但仍不能緩解。術后第5 天經多學科聯合查房,評估患兒吞咽無不適,進食流質食物后拔除胃管,連續3 d 仍有一過性心率增快,囑少食多餐,術后第10 天,進食無心率增快情況,癥狀改善。
2.5 術后早期運動 肺康復是一種綜合干預措施,囑患兒長期堅持肺康復運動,從而減輕癥狀,優化功能狀態,增加治療及護理依從性,降低醫療費用[9]。一項關于兒童肺移植的研究顯示,患兒肺移植后每周運動3 次,6 min 步行距離得到改善[10]。本研究參考國內外兒童運動指南及循證醫學文獻[11],遵循兒童生長發育規律與特點,通過四肢肌力評分確定活動等級。早期活動由責任護士指導具體實施,首次活動時醫護人員共同指導患兒完成。術后第4 天患兒下肢肌力達3 級,在康復師的指導下行下肢主動鍛煉。第7 天下肢肌力達4 級時,以患兒耐受力為前提,逐漸延長下床活動時間,并開始每日體位引流,俯臥位,頭低足高,叩背5 min,指導患兒咳嗽、咳痰,同樣體位下,吹阿卡貝拉訓練儀10次,每次3 組。第8 天患兒主動下床活動,活動一般選擇晨起及飯后時間,活動時間逐漸延長至30~45 min,活動時心率控制在100~120/min,活動后無氣促及心悸等不適主訴。
SP‐C 基因變異臨床罕見,且不能對其治療進行盲法、對照性評估,肺移植是目前有效的治療手段,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護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個體化液體管理、感染控制、營養支持及肺康復等方面,促進患兒的康復,減輕患兒家庭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