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香樟是安徽省的鄉土樹種,也是當地經濟林和生態林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香樟樹在建筑用材、藥物制造及城鄉綠化等方面應用廣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為保障香樟造林成功及樹木健壯生長,提高香樟造林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對香樟常見的病蟲害進行簡要說明,并探討了相應的防治技術要點。
關鍵詞 香樟;常見病蟲害;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11
安徽省擁有大量自然分布的香樟資源和人工林資源,為建筑業、加工制造業及木材生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同時也提高了生態效益。因此,香樟人工林營造愈發受到廣泛關注。在香樟造林及撫育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是關鍵環節,對保障香樟造林成功及樹木健壯生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香樟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技術
香樟常見病害有香樟黃化病、香樟白粉病、香樟毛氈病及香樟潰瘍病等,在防治工作中要堅持“全面監測、及時防治、綠色防控”的原則,把病害損失降到最低。
1.1 香樟黃化病
黃化病是香樟的一種生理性病害,發病原因主要是林地土壤堿化、有效鐵含量偏低,導致植株缺鐵,進而引發病害;也有的是因為香樟樹皮、根系受到損傷而引發病癥。該病主要發生在移栽時間較短的苗木和幼樹上,春季和冬季發病較重。黃化病主要癥狀為葉片出現明顯的黃化,發病初期香樟樹冠頂端和外層葉片由綠變黃并逐漸變薄,新葉黃化程度重于老葉,之后嫩梢黃化,樹勢開始衰弱。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顏色變為黃白色,葉尖、葉緣出現焦枯斑塊,枝條前端枯死。病情嚴重時,樹葉掉落變稀少,部分枝條整枝枯死,樹冠萎縮,直至整株衰竭、枯死。
黃化病防治中,要做好以下3點。1)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的微酸性土壤作為造林地。如果造林地土壤偏堿性,可以通過施用有機肥+硫酸亞鐵改良土壤。栽植后,在葉面噴施0.3%硫酸亞鐵溶液,補充香樟所需鐵元素,其中硫酸亞鐵、檸檬酸、水的體積比為3∶2∶1 000。2)香樟出現黃化癥狀后,可立即用酸性的香樟黃化專用肥200倍液灌根,快速降低香樟根系土壤的pH值。同時用2%硫酸亞鐵+0.2%檸檬酸+3%尿素+0.02%赤霉酸水溶液800倍液葉面噴霧。如果黃化癥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則需用2%硫酸亞鐵+3%尿素溶液進行樹干打孔注射。經上述方法治療后,如香樟生長狀況仍未好轉,說明根系土壤堿性太強,需要及時更換成微酸性土壤[1]。3)防治黃化病,除要積極治療外,還要加強追肥。新造香樟林每年施肥3次,以復合肥和腐殖酸顆粒復合肥交替追施,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結合修剪撫育,剪除病枝、弱枝,促進主干枝萌發新芽。
1.2 香樟白粉病
白粉病是香樟苗期的一種主要病害,是由白粉菌侵染香樟幼苗引發,常因癭螨刺激葉片表皮細胞導致葉片變形,繼而被病原菌侵染。高溫高濕環境下,苗木密度過大、通風透氣不良最易發病,夏季高發且對幼苗的為害最大。受害幼苗初期會在嫩葉背面產生灰褐色斑點,逐漸蔓延并在葉面產生白色絨毛。隨著病情發展,白色絨毛轉變成棕褐色,葉片變畸形。病情嚴重的幼苗嫩枝及主干上被白粉覆蓋,生長停滯直至死亡。
白粉病防治中,要做好以下3點。1)加強苗圃管理。科學設置苗木密度,適當增加苗圃內通風透光性能,注意苗圃地衛生,營造不利于螨蟲越冬、繁殖的環境。2)在苗木發芽前噴施硫磺粉劑殺滅越冬螨蟲,并在幼苗展葉后噴施0.2°Bé石硫合劑進行預防。3)當發生白粉病時,要及時拔除感染病害的苗木并帶出圃地燒毀,并對苗圃噴施0.5°Bé石硫合劑,每10 d噴施1次,連噴4次。
1.3 香樟毛氈病
毛氈病是由蛛形綱銹壁虱科的一種螨類所致的病害。香樟葉片表皮細胞受癭螨刺激后變形成毛氈狀物,葉面向上凸起而葉背下陷,并出現白色不規則斑塊,斑塊上密生毛氈狀物。隨著病情發展,白色毛氈狀物變為暗褐色,并擴散到整個葉片。病情嚴重時,可引起葉片皺縮卷曲,提前落葉,對香樟生長產生嚴重影響。該病在夏、秋兩季高發且嚴重。
癭螨是香樟毛氈病的病源,因此防治該病主要是防治癭螨。癭螨成蟲常在香樟新生芽的鱗片或病葉內越冬,應在開春前,修剪病枝,清除林地落葉、雜草、枯枝等,并帶出林地燒毀,減少侵染病源數量。預防該病,還應在香樟發芽前噴灑0.5°Bé石硫合劑,降低病害發生概率。發現個別葉片有螨蟲時,應及時摘除,并殺死螨蟲。發病初期可噴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或阿維蘇云菌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藥時必須噴到蟲體。也可在新梢葉片展開期用20%三氯殺螨醇乳油1 000倍液,或73%炔螨特2 500倍液防治[2]。
1.4 香樟潰瘍病
潰瘍病是香樟的一種全株性傳染病害,主要為害樹干和主枝,從香樟苗木到大樹均易受害。發病原因主要是病原菌侵染樹干、主枝樹皮傷口后,在傷口邊緣形成黑色水泡形潰瘍斑,斑塊邊緣呈水漬狀。隨后潰瘍斑逐漸擴大并呈水泡狀,內溶物為淡褐色液體。待水泡破裂后,病斑下陷并形成縱向裂縫。病情嚴重時,香樟樹干、主枝上病斑連接成片,樹皮腐爛,甚至導致樹木變黑枯死。潰瘍病在濕度較大、溫度較高時易發,故5月及9月下旬為病害高發期。
潰瘍病防治中,要做好以下3點。1)要加強預防工作。嚴格執行苗木檢疫程序,防止帶菌苗木入圃、上山。2)做好苗圃及造林地的排水工作,避免因積水引發病害。3)苗木、幼樹如果樹皮損傷,要及時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灑創口,抑制病原菌發作[3]。4)當發現植株受害時,可削除發病部分的樹皮,并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敵百蟲20倍液涂抹創口及周圍樹皮,每2 d涂1次,連涂3~4次。
2 香樟常見蟲害及其防治技術要點
香樟常見蟲害有樟巢螟、樟葉蜂、樟蠶和樟脊網蝽等。防治蟲害要堅持“綜合防治、統防統治”的原則,盡量選擇防治效果較好的農業措施、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技術,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時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2.1 樟巢螟
樟巢螟別名樟葉瘤叢螟,一年內可以發生2~3代。幼蟲常群集取食新梢葉芽、葉片,并吐絲把葉片卷曲成球形,包住頂芽,導致香樟新梢從頂部向下逐漸枯死。樟巢螟幼蟲孵化盛期一般在6月中旬,6月下旬幼蟲為害表現為綴合小枝與葉片;6月下旬至7月初,蟲苞呈負卵巢狀;7月中旬,幼蟲老熟并離巢化蛹;8月上旬,第2代幼蟲開始為害。防治該害蟲,要抓住6月下旬和8月這2個關鍵防治期。
防治樟巢螟,要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旬對香樟林分進行排查,發現蟲苞可采用人工剪除、摘除蟲巢并集中燒毀的方法予以消滅。待樟巢螟初孵幼蟲綴合葉片時,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25%滅幼脲懸浮劑
1 500倍液噴灑進行防治,或使用0.3%高滲阿維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在第2代幼蟲結網之前,可在陰天或晴天傍晚噴施1 000倍蘇云桿菌原液進行生物防治,或用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40%樂果200~300倍液進行化學防治[4]。
2.2 樟葉蜂
樟葉蜂以幼蟲取食樹葉、嫩梢,為害幼苗,可致苗木枯死,為害成木時可將樹葉全部啃食,嚴重影響香樟的生長發育。樟葉蜂一年發生2~3代,4月下旬出現第1代幼蟲,6月上中旬出現第2代幼蟲。因該害蟲有世代重疊現象,導致為害時間長且每年蟲害代數疊加,蟲口密度大。
防治樟葉蜂時,可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林間噴施雷公藤粉200倍液,或1 000倍50 000 IU·mg-1蘇云桿菌原藥進行生物防治[5]。也可噴施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馬拉松乳劑2 000倍液進行化學防治。
2.3 樟蠶
樟蠶是一種雜食性害蟲,每年2—4月1~3齡幼蟲群集取食葉片,4齡后分散為害,5齡后不僅取食葉片還啃食葉柄。嚴重時可將葉片全部啃食,影響香樟生長。
防治樟蠶,要采用以下4條綜合防治措施。1)秋季在樹干1.5 m以下用石灰漿或石硫合劑涂干,消滅卵塊。冬季、春季在枝干、樹皮的縫隙處尋找卵塊及成繭并刮除、摘掉,集中燒毀。2)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2—3月成蟲羽化盛期,于林間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成蟲。3)雨季初期在林間噴施每毫升含有1億~2億蘇云金桿菌孢子的懸浮液,或噴施滅幼脲3號懸浮劑1 500倍液進行生物防治。4)在樟蠶3齡幼蟲前噴施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65%敵百蟲乳劑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1 000倍液進行化學防治[6]。
2.4 樟脊網蝽
樟脊網蝽常以成蟲、若蟲吸取香樟中下部葉片背面的汁液,使葉面出現黃白色細小斑點,并使葉片褪綠,為害嚴重時導致樹勢衰弱、葉片提前掉落。
防治樟脊網蝽,要加強農業防治。及時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枯枝敗葉等雜物,營造不利于害蟲繁殖的環境。營造混交林,間伐郁閉度過大的林分,抑制害蟲發生。同時要做好生物防治。保護草蛉、食蟲蜘蛛等樟脊網蝽的天敵,降低蟲口密度。當蟲害發生嚴重時,可在林間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10 d噴1次,連噴3次。
參考文獻:
[1] 韓浩章,王曉立.香樟黃化病現狀分析及其治理研究[J].北方園藝,2010(13):232-235.
[2] 毛國駙.香樟樹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J].綠色科技,2019(5):80-81.
[3] 唐洪普.南陽地區香樟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J].園藝與種苗,2018,38(9):16-18.
[4] 黃鈴榮.樟巢螟的發生與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159.
[5] 王瑤.香樟常見病蟲害類型及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10):80-81.
[6] 劉志英.淺析香樟的造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技服務,2017,34(4):93.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20
作者簡介:孫玉萍(1977—),女,安徽潛山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E-mail:412524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