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甘蔗種植業的發展,甘蔗病蟲為害也越來越普遍,病蟲害的防治難度也越來越大。簡要介紹了景谷縣蔗區病蟲害發生種類和為害規律特點,分析了景谷縣甘蔗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防治意識差、重視不到位及防治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并從提高病蟲害防治意識、加強病蟲監測及增強整體防控能力等方面給出了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甘蔗;病蟲害防治;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
中圖分類號:S435.66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18
甘蔗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的傳統產業之一,其主要用途是制糖,也可以用于制備乙醇。近年來,景谷縣甘蔗產業發展迅速,甘蔗種植面積由2016年的5 280 hm2發展到2020年的8 440 hm2。當前,甘蔗病蟲害防治技術種類繁多,但最常見且最為有效的是化學防治技術。該技術是通過施用化學農藥控治甘蔗病蟲害發生、發展,從而降低病蟲害對甘蔗產量和糖分的影響。但是,該技術在生產應用過程中亦存在很多問題,如農藥品種單一、使用方法不當及高毒、高殘留農藥在局部蔗區仍在使用等。這些都易造成防治效果差、病蟲害提高抗藥性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更有甚者還會造成人畜中毒[1]。
1 甘蔗常見病蟲害
1.1 甘蔗鳳梨病
甘蔗鳳梨病是甘蔗萌芽期常見病害,主要是由土壤溫度低且濕度較大引起的,該病害會影響甘蔗的芽萌發。病菌從種苗兩端的切口處侵入蔗種,發病較輕時切口處呈現紅色,發病嚴重時種苗會變為黑色。感染鳳梨病嚴重的田塊,常導致缺株斷壟。受到輕微感染的甘蔗苗,其幼苗也會變得更加虛弱,長勢不夠旺盛。
1.2 甘蔗黑穗病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病害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特點是在甘蔗的梢頭部位長出黑色鞭狀物。甘蔗一旦感染此種病害,將不能成莖,同時會產生大量的黑粉狀孢子,浸染其他健康甘蔗苗。該病可隨種苗在甘蔗區傳播,并借助雨水或者氣流等媒介擴展蔓延。甘蔗黑穗病在高溫干旱區發生較重,且隨著宿根年限越久發病就越嚴重。
1.3 甘蔗螟蟲
甘蔗螟蟲品種多,且在同一片的甘蔗生產區會有多種螟蟲共存,每種螟蟲的發生期長短不一,世代重疊嚴重。同時,螟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為害癥狀未出來之前,不易發現螟蟲蹤跡,這就加大了甘蔗螟蟲的防治難度。甘蔗螟蟲對甘蔗的損害較大,甘蔗苗被甘蔗螟蟲為害會造成枯心,甘蔗生長中后期被甘蔗螟蟲為害,則會造成螟害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甘蔗的正常生長,造成甘蔗有效莖數減少,降低甘蔗產量和糖分。
1.4 甘蔗綿蚜
甘蔗綿蚜可嚴重影響甘蔗生產,發生率可達到種植面積的80%以上,特別是近年來甘蔗實行秋、冬植,為其提供了有利越冬場所,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綿蚜以成蚜、若蚜在蔗葉背面中脈兩側群集吸食葉液,使蔗葉枯黃凋萎,同時蟲體分泌蜜露黏附于葉片上導致煤煙病發生,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受害嚴重的甘蔗生長萎縮,產量降低,糖質下降[2]。據調查,被害甘蔗一般減產13.7%~24.6%,重的減產達50%以上,蔗糖分降低10%~40%;受害甘蔗莖留作種苗萌芽率很低,甚至完全不能萌芽。
2 存在的問題
2.1 防治意識差
隨著甘蔗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大,甘蔗產生病蟲害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而且防治過程也越加困難。不論是蟲害還是病害,采用一般的措施進行防治作用不大,大多數的害蟲對農藥已產生抗性,一旦暴發就會難以控制。然而,群眾對甘蔗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認識不夠,沒有高度重視,導致病蟲害泛濫成災。
2.2 防治不科學
甘蔗病蟲害防治可以對維護甘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甘蔗病蟲害防治中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1)通常采用化學方式治理病蟲害,即對甘蔗噴灑農藥,但在農藥選擇上又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常導致農藥使用不當,更有甚者還會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如甲胺磷、特丁硫磷等[3]。2)在不清楚病蟲害種類的情況下隨意選擇農藥對甘蔗進行噴灑,而且分不清害蟲與益蟲,誤認為瓢蟲的卵可以發育成田間甘蔗綿蚜,只要見到蟲卵就開始噴灑藥物,使得蔗園內的害蟲天敵被大量殺傷。3)部分種植戶認為田間甘蔗螟蟲、甘蔗綿蚜越防越多,所以干脆不進行防治,任其自然發展。
2.3 檢疫不嚴格
為使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時會從外地引進一些甘蔗新品種、進行試驗。然而,在引進新品種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病蟲害的認識,沒有對甘蔗品種進行嚴格的檢疫,導致引進甘蔗新品種的同時將其他蔗區的危險性病蟲害帶到本地蔗區,致使其傳播蔓延,直接影響到當地甘蔗產業的健康發展。
2.4 重視不到位
許多蔗農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不夠,預防和治理工作都不到位,沒有對相應的病蟲害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導致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對甘蔗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0%的蔗農認為甘蔗種植只需要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在種植過程中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進行管理,更別說是病蟲害的防治[4]。這樣的種植觀念阻礙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導致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無疑增加了防治工作的推進難度。
2.5 防治技術力量相對薄弱
相關部門對甘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技術研究、推廣及使用等方面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相關技術力量比較薄弱。例如,沒有科學合理的病蟲害監測體系,不能有針對性地對病蟲害進行監測,準確性較差。另外,地方的專業植保人員稀缺,對甘蔗病蟲害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缺乏應急管理措施。
3 建議
3.1 提高防治意識
1)政府各相關防治部門需要做好有關甘蔗病蟲害的宣傳與督查工作,要及時向甘蔗種植戶宣傳講解各種病蟲害預防與治理的知識,不但要在思想意識上提高廣大蔗農防患甘蔗病蟲害的意識,更要在實際行動中開展對甘蔗病蟲害防治的試驗示范及其效果展示。2)要根據廣大蔗農的文化水平、認識程度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甘蔗病蟲害宣傳和指導。宣傳過程中要采用多種宣傳形式,例如,發放宣傳冊、種植戶集中區張貼海報及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等方式。3)在指導種植農民進行防治過程中,要把“防為主、治為輔”的防治原則傳遞給每一位種植人員,合理防治病蟲害,從而有效減少甘蔗病蟲害的面積,科學使用化學農藥,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鼓勵蔗農根據種植經驗,自行總結更適用的防治技術措施。
3.2 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甘蔗病蟲害的過程中,化學防治最普遍。在采取化學技術防治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發生病蟲害的原因,從而選擇恰當的化學藥物,噴灑藥物時,要合理使用藥物的品種、使用量和濃度[5]。為降低病蟲害的抗藥性,要提倡輪換使用農藥,提高化學藥劑的使用壽命。在選擇農藥時,要選擇防治時效長、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簡單及毒性小的農藥。化學藥物的毒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充分考慮生物防治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加大預防措施和力度,努力推廣新的相關技術,如各類誘殺技術、抗病蟲甘蔗改良技術、抗病蟲栽培技術和物理阻斷技術等。
3.3 加強技術培訓
甘蔗種植農戶是實施病蟲害防治的主體,只有種植人員充分了解病蟲害和有足夠的防御、控制病蟲害的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甘蔗病蟲害問題。相關部門應采用合理方式增加種植人員對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能力,采用科學的手段提高種植人員的種植技術,將損失降到最低。因此,要加大科技下鄉培訓的力度,讓種植人員及時有效地掌握甘蔗病蟲害的防控知識,將科學技術真正用到實際生產中,使種植戶能正確掌握控制技術,適時開展防治工作,提高甘蔗病蟲害的防控能力。
3.4 加強病蟲害監測
檢疫也是甘蔗病蟲害預防和控制過程中的又一重要環節,建立完善、科學、有效的檢疫防治機制也是有效控制病蟲害的重要措施。檢疫可以防患于未然,能夠及時發現病蟲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蟲害,避免病蟲害從病發區向無病區蔓延,加強對甘蔗種苗的檢疫是防御病蟲害的根本。近年來,隨著各地對甘蔗種苗的不斷交流,蔗種已經成為異地傳播病蟲害的主要媒介。要求各地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對重大疫情要及時預警,要有整體防控觀,使病蟲害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減少傳播,從而減少損失。
4 結語
有效預防甘蔗病蟲害是提高甘蔗產量的重要手段,各地區甘蔗種植交流日益密切,甘蔗病蟲害面臨著巨大挑戰,已經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區傳統病蟲害,這給防御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甘蔗種植戶、病蟲害防治科研人員及政府相關部門要樹立防控全局觀,建立科學有效的檢疫和預防機制,增大防御技術成分,降低因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控制病蟲害的發展。既要使用科學方法種植甘蔗,防御病蟲害,提高甘蔗的品質,增加種植百姓的收入,還要改善種植地區的生態,采用栽培預防、藥物預防、物理預防及生物預防等多種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甘蔗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文鳳,單紅麗,黃應昆,等.云南甘蔗主要病蟲害發生動態與防控對策[J].中國糖料,2013(1):59-62.
[2] 黃應昆.現代甘蔗病蟲草害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25.
[3] 劉青元,馬生祥.澳大利亞可持續生態農業的啟示與思考[J].青海農林科技,2004(1):74-76.
[4] 王俊芹,李憲松.區域農業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國經濟評論,2007,7(11):50-53.
[5] 王生林.蔡偉民農業市場經濟與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53-54.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9
作者簡介:周立娟(1987—),女,云南普洱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生產與技術。E-mail:595906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