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技術創新對提升糧食產量、質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探討了農業技術創新對糧食生產效益的影響,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農業技術創新的措施,以期通過農業技術創新來提升糧食生產效益,促進我國農業事業穩健發展。
關鍵詞 農業技術創新;糧食;生產效益;人才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56
我國糧食生產效益低下問題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專家學者對糧食生產效益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但大多都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糧食生產效益低會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并提出相應的糧食安全保障措施。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多年連續增加,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因此,為滿足我國糧食發展的需求,更需要從增效角度,研究農業技術創新,在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減少浪費。
1 影響
1.1 增加糧食產量
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可對糧食品種進行改良,更好地推廣高產糧食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糧食品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糧食生產效益的高低。糧食品種評價指標包括豐產性、純度、早熟性及抗逆性等,這些因素和糧食種子的遺傳特性密切相關。農業技術創新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人為改善種子的遺傳特性,從而按照區域地質條件、水文條件的差異性,選擇優良遺傳特性的種子。在糧食生產中,土壤環境的侵蝕對糧食的產量有很大影響,如果種植的糧食品種無法適應土壤條件變化就會引起減產問題。加大對糧食新品種的研發力度,可以大幅度提升糧食的生產率,提高糧食產量,降低土壤對糧食產量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加強農業技術創新,有利于加速優良糧食品種的覆蓋率,從而保證糧食產量。
1.2 提升糧食的機械化種植水平
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可有效提升糧食生產機械設備的性能,提高糧食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飛速發展,使農業勞動力逐步弱化,從事糧食生產的青壯年越來越少,因此,增加糧食生產中的機械投入力度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高性能、高水平的機械設備逐步成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關鍵[1]。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夠有效減輕勞動力需求,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研究力度,提升糧食生產水平,將會加快糧食生產機械設備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促使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機械設備取代傳統人力生產或者半人力半自動生產。按照糧食生產場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質及水文條件研發出匹配的糧食生產機械設備,能夠減輕丘陵地帶、山區等地方傳統機械設備作業的壓力,從而提升土地面積的利用率,提高糧食生產總量。
1.3 改進糧食生產環境
農業技術創新可有效改善糧食生產環境。糧食生產中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如降水量、溫度、濕度、日照強度、通風情況等。但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抗性,干旱、冰凍、長時間陰雨天、冰雹、大風等都屬于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效益有很大影響[2]。而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可完善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從而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質量造成的影響,如農田灌溉除澇技術、航天技術、沃土工程等農業技術的創新,可有效改善糧食生產環境,提升糧食產量,保證經濟效益,促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4 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一般來說,生產成本與糧食產量呈正相關關系,糧食產量越高,則糧食生產成本也會隨之升高。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可有效改善糧食生產要素,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擴寬糧食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在提升糧食生產效益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糧食生產中需要綜合考慮多個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任何一個稀缺要素的缺失,都會引起價格的提升,增加糧食生產成本。導致糧食生產成本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價格的調整,農業技術創新可強化各種要素對稀缺要素的替代作用,從而達到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的目的,如機械設備對勞動力的代替、化肥對土地肥沃程度的改善等,都有助于降低糧食生產成本[3]。
2 問題
2.1 科技轉化成果率低
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我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但和美國、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科技轉化成果率低。雖然有很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技術及產品等,但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卻比較少,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足50%。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能力比較弱,尤其是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結合,依然處于弱勢地位,使得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在糧食生產中依然采取傳統的農業技術,沒有進行農業新技術更深、更廣的推進[4]。由于科研力量分散,難以形成突破性、實用性、跨專業及綜合性的大成果,科研資源浪費、科研活動效率低。我國每年有7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僅占40%左右,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創新的突破性成果和關鍵技術。
2.2 農業技術創新不強
就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現狀而言,很多農業技術創新機構和單位都是以論文發表和職稱評定為主,并沒有將糧食生產產量、質量、成本及安全性等指標納入到評選指標中,評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依據依然紙質文憑和論文,這使得農業技術創新人員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論文寫作中,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技術創新中來,尤其是對基層農民的生產需求了解甚少,無法創新出適合當代農業發展的新技術。
2.3 糧食生產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就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糧食生產現狀而言,雖然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但智能化生產水平還有待提升,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農業技術創新力有限,推廣范圍有限。很多糧食生產智能化機械設備和器具,只在小范圍、經濟發達的地區使用,尚未大范圍推廣,嚴重限制了糧食生產效益的提升。
3 措施
3.1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
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為提升轉化效率,促使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需要各地方政府的科研單位相互做好系統配合工作,充分發揮各地方高校的人才優勢和地方龍頭企業在生產環節上的優勢,注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轉化和開發。通過不斷試驗和示范,對現有的農業基礎進行改進,尋求農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和農業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打造一個集農業技術創新交流、農業知識產權交易、農業技術產品交易等為一體的計算機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完成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在線交易,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技術創新機構創新出能夠提升糧食生產效益的技術、產品、平臺、機械設備等。
通過政府指導、社會企業和民眾廣泛參與的方法,建立起商業性和公益性協調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大家庭的有效融合。此外,還要支持和鼓勵區域性技術市場建設,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和當地高校做好農業技術創新研發,并和企業對接農業技術服務,推動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農業企業、農業產業的有效結合。通過技術轉讓、技術許可、共同研發及廣泛推廣等方法,把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全部落實到糧食生產中,形成真正的效益,通過科技帶動農業發展。
3.2 強化農業技術創新,增強創新的積極性
當地政府需要不斷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和支持力度,并以政府部門作為主體,拓寬農業技術創新科研資金來源渠道,積極鼓勵社會企業參與到農業技術創新中來,并建立起先進的農業技術創新資金管理制度和體系,比如用市場化的方式,科學合理地甄選農業技術創新項目,提升現有資金的利用率。同時建立起新的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完善主體協同和配置體系,提升農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力度,提升農業技術創新的前沿化,創新出具有前瞻性和發展性的農業技術[5]。針對糧食生產中面臨的重大科研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集中現有的力量進行科學合理的部署,逐步提升核心技術創新水平,從而為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還要全面優化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和平臺布局工作,努力整合和糧食生產相關領域的創新主體,打造農業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為拓寬農業技術創新渠道營造良好的條件。
3.3 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提升糧食生產智能化水平
就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現狀而言,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總體呈現出東部優于西部,南部優于北部的趨勢,在一定程上阻礙了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步伐,提升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需要盡快打造出一系列示范園區和基地,形成示范效應,利用多種方式吸引農業技術向農科區落戶[6]。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吸引市場資本加入到農業技術創新中來,完成各項基礎設置和信貸體系,利用高新技術引領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努力打造農業產業高地,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逐步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水平。還要不斷強化現有體制創新,加大農業技術企業培育力度,通過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來改造農業產業,發展智慧農業。
4 結語
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探討了農業技術創新對糧食生產效益的影響。農業技術創新對糧食生產效益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通過農業技術創新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提升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總而言之,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可大幅度提升糧食生產效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善高,許昭.農地流轉規模對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基于小規模轉入戶與大規模轉入戶的對比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4):305-309.
[2] 廖開妍,楊錦秀,曾建霞.農業技術進步、糧食安全與農民收入:基于中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農村經濟,2020(4):60-67.
[3] 劉任歡.環境友好型背景下農業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0(9):48-50.
[4] 韓群柱,馮起,高海東,等.關中地區地理條件與生產投入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中國沙漠,2020,40(2):118-124.
[5] 李明文,王振華,張廣勝.農業政策對糧食生產技術選擇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2):151-160.
[6] 羅光強,姚旭兵.糧食生產規模與效率的門檻效應及其區域差異[J].農業技術經濟,2019(10):92-10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07
作者簡介:祝勇(1982—),男,山東臨朐人,大專,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糧食生產收益與農業技術創新。E-mail:lqjsgh36811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