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土地流轉在農村地區的推進是實現鄉村經濟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分析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闡述了農村土地流轉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現代化與特色農業發展、釋放農村勞動力及搞活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集約化管理農村土地、做好農民就業工作及強調土地合法化流轉等改善措施,積極推進土地流轉的市場化運作。
關鍵詞 農村土地;土地流轉;農業經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57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農業土地資源雄厚,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1.24億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04億公頃,建成高標準農田近0.67億公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受政策、市場環境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形成不同程度的農村土地資源浪費。所以,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及時遏制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必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1 農村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
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有2點。1)農村地區生產經營經歷了長時間的粗放式管理模式[1],尤其是農村土地管理精細化不夠,土地利用率低下及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涌向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進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農村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原因。自然環境、氣候環境、土壤與水源條件等較為惡劣的農村地區,土地的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經濟收入落后于地理環境好的農村地區。農民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會選擇適應性好的農作物,進而導致整個地區農業種植單一化,無法實現多樣化、特色化的農業生產格局,不利于農民生產效益的可持續增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通過土地流轉方法,引入外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理念及充足的資金,打造新型農業經濟體系,以實現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的目標。
2 農村土地流轉的作用
2.1 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經濟收入范圍較窄,1)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以至于無法顧及農業生產,導致土地荒廢;2)留守老人在家務農,由于農業種植技術水平不高,大多采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導致種植收益有限。面對這些情況,國家出臺政策,經過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為務工農民增加土地租金收入。
2.2 促進現代化與特色農業發展
近些年我國農業種植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應充分運用土地流轉政策,從農戶小規模的傳統經營模式轉變為種植機械化、分工專業化、技術密集化及管理科學化的新型模式,提高農業種植的效率與質量,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1)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為農業種植產業化、集約化及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支撐,切實解決了土地資源浪費問題,形成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格局。2)農村土地通過流轉,從農民手中流轉至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或者是社會資本手中[2]。這些承包者有著良好的經濟頭腦和資金實力,使農業生產不局限于單一、經濟價值較低的農作物,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農業經濟不再依靠傳統的農作物種植與畜牧養殖,向農產品深、精加工轉移,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走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及國際競爭力強的道路。再加上綠色農業種植和立體種植的積極推廣,使農業現代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品牌,并由當地的農業企業承載運營,打造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與當地農戶流轉租賃土地,使其參與經營,在實現農民就業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
2.3 釋放農村勞動力
根據《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進城務工人數達到了28 560萬人,農民群體整體收入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農民工月均收入超過4 0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帶來的經濟收益,激發了農民進城務工的熱情,大大釋放了農村勞動力。
2.4 搞活農村經濟
農業種植機械化為農業技術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撐。1)農業種植機械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勞動強度被降低,工作環境良好,對農業方面的人才有著良好的吸引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2)農村土地流轉后,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被集中在一起管理,通過興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形式,發揮出規模效應,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和土地結構,提高土地資源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搞活了農村經濟,真正實現了集約化、規模化及市場化發展。
3 對策
3.1 集約化管理農村土地
由于農村土地流轉起步較晚,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實現大規模的土地整合,需要進一步加強土地集約化管理,以解決農村土地分散問題。在包產到戶的影響下,農村土地分散承包給了農民,農民自行管理自身的土地,所以大部分農村土地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分散,種植規模較小。基于此,需要將這些零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增加土地流轉的規模,最大化地發揮土地的經濟價值。該項工作需由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牽頭,深入農村地區整合土地,減少零散土地管理的成本,實現規模化的土地流轉,提高土地流轉的成效。
3.2 做好農民就業工作
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3],而現實情況卻是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差距較大,城市居民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民僅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農民無法接受失去土地,進而對土地流轉有著錯誤的認知,這對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造成阻礙。針對此種情況,除了要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建設,還需借助土地流轉獲取經濟收益,讓農民放心與安心,保障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扭轉農民的認知。此外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農業企業開辟綠色通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流轉。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為此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國家制定了《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1年)》,并在政策、稅收上鼓勵企業招聘農民工,安排好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收入,使農民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
3.3 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信息化建設
由于農村信息技術水平發展較為滯后,大部分農村地區缺少土地流轉的服務機構,農民與承包方的土地流轉活動僅僅依靠雙方的溝通,土地流轉不夠規范。為此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積極介入,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化平臺,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指導與信息,規范土地流轉市場行為,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信息平臺環境。
3.4 強調土地合法化流轉
農村土地流轉的法規政策逐步完善,應在土地流轉中著重強調合法化。1)我國農民具有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但各地區的承包期限存在差異,如10、20、30年等。在承包到期后,若沒有及時續簽合同,將會影響農民土地的正常流轉[4]。為了保障農民的經營權,使其土地流轉行為合法化,需重新進行土地確權頒證,為土地流轉提供助力。2)土地流轉需要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不可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即使是承包到期,也不可將土地歸于集體。3)如果項目建設需要占用農民的土地,應經過政府機構審批后才可占用,不可對占地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害;補償方案也要合理,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安排好占地農民就業,為其今后的生活做打算。
3.5 培育新型農民
在土地流轉后,農業種植實行的是綠色化、生態化及機械化種植,完全改變了傳統的人工作業模式,進而對農民的知識水平與技能有了新的要求[5]。在土地流轉工作中,需根據土地流轉后農業種植對先進種植技術的需求,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育,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1)專業能力的培養,包括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先進的種植理念及有效的、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方法等;2)思想意識的提升,思想意識反作用于行動,建立農民學習思想,強化其對新型農民的認識,提升其學習能力,促使農民積極主動學習現代種植知識與理論,使農民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與小康社會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受到政府與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發揮出土地資源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切實解決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的困境,緩解耕地開發與利用上的矛盾,確保每塊農村土地都得到合理的開發及最大限度的利用,打造和諧健康的農村社會體系。
參考文獻:
[1] 何佳,劉朝霞.新時代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J].中國集體經濟,2020(15):5-6.
[2] 劉麗娟.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17):25.
[3] 朱立艷.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農家科技,2019(2):223.
[4] 李光飛.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新農業,2021(14):42.
[5] 李亞雄.基于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影響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3):48-49.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3
作者簡介:呂會青(1975—),女,內蒙古赤峰人,本科,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土地流轉,農村財務管理。E-mail:12822300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