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露 劉攀
摘 要 基于SWOT分析法對河北省涿州市農業產業所處環境和自身資源進行分析,明確涿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中的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結合其內外部環境的整體狀況,提出了塑造品牌發展特色農業、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大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的一系列發展策略,旨在探索出更適合涿州市的高質量農業產業發展道路,為當地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加快當地鄉村振興進程。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SWOT分析;現代農業;河北省涿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84
SWOT定性分析是在內部自身條件和外部競爭環境的基礎下進行的專業分析方法,通過分析研究對象自身所具有的明顯優勢、劣勢因素及所處外部環境的機會、威脅因素,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并提出產業發展策略的一種戰略管理分析工具。
1 涿州市農業產業現狀
1.1 優勢
1.1.1 區位優勢
1)涿州市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涿州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市西南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區中心地帶,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與北京形成半小時經濟圈,處在北京大經濟圈緊密層。
2)涿州市具有自然資源優勢。涿州市內地勢較為平坦且河流較多,水資源相對豐富。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自然資源優勢,在涿州市的百尺竿地區也可以種植水稻,并形成了涿州市的特色農產品——涿州貢米。
3)涿州市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涿州市交通便利、路網發達,有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廊涿高速且107國道貫穿全境,在其他地區可能存在因交通不便而導致農產品無法運送到位的情況下,涿州市農產品可快速通往周邊城市[1]。
1.1.2 產業基礎優勢
2020年,涿州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8萬公頃以上,夏糧與秋糧收獲產量近33萬噸,小麥667 m2產平均達447.97 kg,玉米667 m2產高達516.2 kg,單產水平較去年均有所提高。肉類總產1.42萬噸、禽蛋產量1.27萬噸、奶產量1.14萬噸、水產品產量106 t。大牲畜存欄0.97萬頭;豬存欄5.5萬頭;羊出欄14.9萬只;禽類出欄677萬只,各類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涿州市的基礎農業具有穩產高產的優勢,為發展農業產業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2]。
1.1.3 農業技術支撐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農業技術的支撐,相對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也會推進農業技術的進步。涿州市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先后建立了中國農大教學實驗場、中國農大科技園和中農涿園公司,有助于涿州市農業產業的推廣、農業技術的開發等工作。
1.2 劣勢
1.2.1 知名度小,宣傳力度低
雖然涿州市的農產品產量大、質量高,但是卻不像山東壽光蔬菜那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導致涿州市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少,銷售數量低。不僅涿州市外的人,就連本地的居民也不知道涿州市具有多種特色蔬菜、食用菌的種植。而且相關部門和企業也沒有對特色農產品開展宣傳工作,只是通過大規模農產品批發進行銷售,因此并沒有全面打開大眾市場[3]。
1.2.2 農民經營管理能力不足
我國農民的現狀是整體素質偏低,尤其體現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大部分的家庭經營還是以家長制為主,家庭經營的水平與家長的經營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大部分的農民都沒有接受過與之相關的教育,而農民作為農村農業發展的主體,其素質很難與農業產業化目標相匹配,這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進程進行相對較慢。
1.2.3 集約化程度低
集約經營可以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通過提高土地生產率來增加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為解決土地面積有限性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需求之間的矛盾,集約化在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涿州市的土地集約化程度較低,無法實現農業收益上的突破。其中作為涿州八景之一的邵村花田曾經因為分散經營而失去了水稻種植的市場優勢。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每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導致生產要素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種植、合理布局的產業化模式,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
1.3 機會
1.3.1 政府支持發展
《中共涿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現代農業產業作為4大主導產業之一,要積極推進國家農高區創建,在已有103個入園項目基礎上,加快實施國家分子育種中心、國家葡萄酒全產業鏈等項目建設,重點聚焦生物育種、生物材料、食品質量安全等,打造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農業硅谷”,推動全域農業產業上檔升級[4]。涿州市農業農村局以保證糧食安全為主要任務,以農業增效、農民增加收入為目的,加快調整種植產業結構,鼓勵規模化種植特色高效農作物。
1.3.2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趨勢
近年來,涿州市堅持在保證糧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把調整種植產業結構作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生態林和特色果品產業,打造多功能林業體系;以綠色農業為導向,大力推廣綠色生態農業技術,支持發展生態種養、生態循環農業;積極發展林果蔬結合的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優化涿州市農業資源的配置,從而達到農業產業生產效益和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
1.3.3 雄安新區的建立
設立雄安新區是深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涿州市距離雄安新區只有72 km,所以雄安新區的建立必然會輻射到涿州市。1)雄安新區的建立必定會擴大農產品市場,增大農產品需求。2)在京高等學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和國家級科研院所等將疏散至雄安新區,在農業上將會給予涿州市科學技術上的支持。
1.4 威脅
1.4.1 制約因素較多
1)受到政策上的制約。涿州市靠近北京,受制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發布的《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類產業目錄》,在養殖業方面,不允許擴建、新建養殖區域。受地下水壓采任務的影響,涿州市調整了高耗水農作物的節水種植結構,并實施了“兩個不減少”的政策要求[5]。
2)受到環境保護上的制約。受到白洋淀上游綜合治理等環保因素的制約,涿州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得到發展,因此不能實現農業品的增值,農民的收入無法上漲。
1.4.2 人才流失嚴重
雖然毗鄰北京市、天津市一線城市,但是涿州市的經濟發展卻與之相差甚遠,尤其是體現在工資水平及工作待遇方面,所以更多的高新人才選擇去到北京市、天津市工作,更有不少人選擇白天在北京市上班、晚上回到涿州市休息,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涿州市和北京市之間的通勤上,導致涿州市的人才流失更加嚴重。
2 涿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策略
2.1 塑造品牌,發展特色農業
著重發展涿州市食用菌、涿州貢米等已具備一定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政府可以選擇加快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形成像山東省壽光蔬菜等特色品牌產品。同時特色農產品可以結合涿州市三國文化、督亢秋成和邵村花田為代表的涿州八景文化、影視文化打造屬于當地的品牌,并且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開屬于自己的市場。
2.2 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強化市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發揮政府全面統籌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支持創建產業園區,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的高效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協同發展。
2.3 加大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
不僅要實現政府財政建立專項扶持資金,以獎勵、補助、貼現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技術改造升級。還要將資金投入到新興職業農業的教育中,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對于先進科學技術設備的應用,通過這些措施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4 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我國的農業勞動力長期存在嚴重過剩和素質不高的特點。拓展創新人才培養主流模式,不遺余力推動各類人才聯合培養、定向培養等多種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與企業共同舉辦設立產業與教育研究院,加強各類型人才培養,建設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才實訓基地,構建適應整個市場和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服務體系,可以逐步提高人才素質。同時也要加大創新科研人才引進力度,以毗鄰北京市最大的優勢,建立具有增強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提供多樣化、針對性的獎勵激勵等形式,加大力度引進技能型人才、創業人才,持續性引進高端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 伍丹華.基于SWOT的江蘇東臺市農業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5):4-5.
[2] 郭雪濤,梁欣.保定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19,7(11):50-52.
[3] 張延龍,王明哲,錢靜斐,等.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特點、問題及發展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21(8):135-144.
[4] 吳海萍,楊應文,申蕓萍.青海海東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2018(17):65.
[5] 東風.讓“京字號”現代農業高質量騰飛:北京市農業品牌建設觀察[J].農產品市場,2021(11):60-62.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1-08-04
基金項目:基于SWOT分析的涿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馬雨露(2001—),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業產業化。E-mail:ulu05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