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我國環境形勢日漸嚴峻的背景下,國家頒布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并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恢復我國生態環境提供有利保障。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的重要內容,其資源開發及與周邊社區之間關系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內容。針對自然保護區混農林業發展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提出采用混農林業生產模式,在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情況下提升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社區經濟;混林農業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102
現階段,“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對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區的建設數量也大幅提升,受此影響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社區關系成為環境保護的熱點話題。從社會歷史發展及資源利用層面分析,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發展之間具有較密切的關系,推動二者協調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從經濟發展層面分析,生物多樣性保護直接對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造成影響。因此,在實際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過程中還需探索一條可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不退化的道路,并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混農林業即在此背景下得到廣泛認可并大范圍應用的新型生產模式,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社區混農林業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問題
1.1 經濟發展與人口雙重壓力
從實際發展情況分析,現階段我國規劃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多處于邊遠地區。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自1997年以來,全國范圍內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0%左右。現有926個自然保護區中,有224個位于相對閉塞偏遠的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傳統的生產方式未能得到有效轉變,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利用仍具有較大依賴性,對經濟發展的需求較高。同時,我國多數自然保護區位于各地區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域,受政策影響,地方政府長期對少數民族實行較為寬松的生育政策,這使得諸多自然保護區內的農村人口增長幅度遠超于其他地區。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現階段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平均人口數量分別為1.44萬及5.90萬,若以人口密度計算,自然保護區內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75人,這使得自然保護區面臨著較大的人口壓力。
1.2 封閉性管理引發的弊端
現階段,我國在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通常采用強制性、封閉性的管理模式,采用此種管理模式的原因主要包含2方面因素。1)我國在建設自然保護區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國家公園或保護地建設思路的影響,在實際規劃建設中并沒有采用容納及協調當地社區利益的方式,而是最大限度地將社區利益排除在外;2)我國規劃建立保護區通常是出于對物種或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為實現這一目的,政府必須采用強制性及封閉性的保護措施。該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取得了拯救熊貓、揚子鱷等瀕危物種的成就,但是封閉式管理模式也極大程度地限制了保護區內群眾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從長遠看,這種限制舉措造福了社會大多數人但卻犧牲了當地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相關利益,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由于自然保護區相對城鎮地處偏遠,當地政府財政經濟狀況不佳,加上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限制了當地居民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及利用,使得許多自然保護區走上了規避法律法規進行開發的道路[1]。
2 策略
在當前環境形勢下,促使自然生態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建設的首要原則,尤其是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在此背景影響下,混林農業模式成為當前保護區周邊社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2.1 合理規劃目標
政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規劃合理性的目標的重要意義,并利用其為區域發展混農林業提供方向與指引[2]。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環境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不退化是其經濟建設的首要前提,因此,自然保護區在實際發展混農林業的過程中應將保護生物及自然景觀多樣性,有步驟地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確保自然保護區多功能效益保持一致作為發展總體目標。
2.2 合理劃分功能區域
自然保護區在實際發展混農林業的過程中應認識到該模式的本質是依托于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發展,而非傳統掠奪式的資源開發方式[3]。具體工作過程中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區3個部分,對其功能進行設計并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以廣西大容山保護區為例,該保護區總面積為18 198.5 hm2,工作人員在實際設計規劃過程中對3個區域面積占比進行科學設計。1)核心區面積占總面積19.8%,此區域涵蓋有大量保存較好的自然林及人工林,部分地區設有居民點。此區域采用嚴格管控模式,嚴禁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除科研、檢測等必要設施外,不得開展其他類型設施建設,同時在此區域內開展科研活動需要經過管理機構審核通過后方可開展[4]。2)緩沖區面積占總面積的19.9%,該區域主要發揮分隔實驗區及核心區的作用,避免實驗區生產經營行為對核心區生態圈造成影響。此區域中同樣禁止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因科研目的需要進入區域進行非破壞性科研、教學或標本采集工作需要經過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后方可進行。3)實驗區面積占總面積的60.3%,是3個區域中占比最大的區域,同時也是開展混林農業及其他經營活動的主要區域。大容山保護區實驗區總人口數量達到46 392人,耕地面積達到1 233.1 hm2,區域內可以滿足中藥、八角等作物的生長需求,因此,保護區管理部門積極依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各類型行業、協會建立,為相關作物種植提供技術指導、信息支持等[5]。同時在協會牽頭下,作物銷路及市場有保障,有效提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達成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顧的發展要求。
2.3 科學抉擇可持續發展項目及規模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在實際開展混農林業生產模式過程中應合理地規劃作業的生產規模,同時盡可能地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及環境現狀選擇項目,避免因過度改造導致生態環境遭受不可逆的破壞。以廣西省大容山保護區為例。1)保護區管理部門在充分考慮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選擇了花卉苗木、中藥材及山地野菜作為主要項目,并建設基地進行規模化種植。選擇花卉苗木的原因在于當前城市美化對花卉苗木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同時苗木栽培還具備成本投入低、利潤回報快的優勢。自然保護區在種質、土地及人力等資源上具有較強優勢,通過與周邊群眾進行合作經營,可以在提升保護區經濟實力的同時拉動區域經濟增長。2)保護區管理者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規模大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在經過科學計算及考量后,選取本地品種且觀賞性較強的深山含笑、猴歡喜等品種,并規劃建設面積為10 hm2的生產基地。而中藥及野菜屬于大容山保護區的特產資源,尤其是中藥,根據不完全統計可知,大容山內藥用植物種類達到412種[6]。為此,管理部門分別規劃中藥及野菜種植面積70 hm2及20 hm2,通過建立種植基地進行統一科學管理,提升作物產量,同時有計劃地進行采集、收購及加工等環節,切實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
3 結語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區域發展需要兼顧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尤其是在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通過利用混農林業生產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發展目標。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注意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目標,在目標指引下合理開展功能區域劃分并依照可持續發展理念對項目及其規模進行選擇,最終確保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國英,趙建偉,楊南.版納建立混農林業與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新模式[J].云南林業,2019(6):86-89.
[2] 劉亞儒.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關系的研究[J].農家科技,2019(11):259.
[3] 薛文靜,薛文秀,李海峰.我國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協調發展的研究[J].農家科技,2019(4):234.
[4] 宋志勇,召玉龍,張忠員,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實踐與思考[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6):69-73.
[5] 劉曉滿.生態旅游對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
[6] 胡崇德,陳智瑞,賈良珍,等.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混農林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1):83-84.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6
作者簡介:龐秀超(1971—),男,廣西北流人,專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保護區生產與社區服務。E-mail:cxk62377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