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水草
大唐,是一個不缺超級明星的時代。盛唐時期,以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為代表的眾多詩人星光閃耀,搞得中唐以后的詩人紛紛表示壓力很大:好詩都讓前輩寫絕了,我們想出名可太難了!但有一個人不這么看。他認為,前輩能做到的,我也行。
后來,他果然成了與李杜比肩的詩王,可謂無人不曉。但他寫自傳時,隱去盛名,對此生的輝煌只字不提,只用“醉吟先生”的別號記錄自己愜意的隱居生活。
醉吟先生究竟是何許人也呢?讓我們跟隨一個個線索,拼出他的傳奇人生。
普通孩子牙牙學語,最先學會的大概是叫媽媽。醉吟先生就不一樣了,他學會的第一個字是“之乎者也”的“之”。
隨著年齡的增長,醉吟先生在文學上的天賦越發凸顯出來。5歲時,別人家的娃還在流鼻涕,他已經能寫出“群山我為大,更無白云齊”這樣令人驚掉下巴的詩句了。
比天才更厲害的人是什么人?答案是勤奮的天才。
醉吟先生勤奮過人,他的文學造詣在每日苦讀中突飛猛進。
17歲時,醉吟先生獨自來到長安,拿著詩文去拜訪當時的大詩人顧況。
懷揣文學夢想來此闖蕩的青年,顧況見多了,他忍不住調侃道:“長安物價很高,房租很貴,想在這兒站住腳可不容易。”可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佳句時,顧況不禁拍案叫絕,立馬改變了看法:這樣的大才,住哪兒都輕松!
大詩人顧況的認可給醉吟先生帶來了莫大的鼓舞,他開始加倍努力,準備參加大唐文人的極限挑戰——進士考試。
唐朝的進士有多難考?那會兒有句諺語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30歲考取明經科算歲數大的了,但50歲考取進士,還算是年輕的。然而,醉吟先生28歲就考中了進士,是那屆進士里最年輕的一位。他本人也很開心,難得高調地更新了自己的簽名檔: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的醉吟先生很快就踏入官場,先后做過校書郎、翰林學士和言官等。唐憲宗很欣賞他的才華,想重用他。只是,用著用著,皇帝的心態就有點兒崩了。
原因只有一個:醉吟先生的天分可能都貢獻給了詩歌,職場情商基本為零。
他喜歡寫一些反映現實的作品,針砭時弊。他覺得自己出品的是《大唐焦點》,可看在皇上眼里,這叫《大家來找碴兒》。
比如說,看見一朵花開得不錯,他聯想到賦稅問題: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路上遇見一位賣炭老人,他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皇上有些不爽,跟宰相吐槽:“我好心抬舉這小子,他卻天天扎我的心,我們皇家不要面子的嗎?”不得不說,醉吟先生的運氣屬實不錯,皇上雖然對他不滿,卻沒怎么和他計較,足足忍了他七年。直到元和十年(815年),醉吟先生在一件政事上越級上奏,皇上才將他貶為江州司馬。
在事業上遭受打擊的醉吟先生陷入了人生低谷期。某個深秋的夜晚,他在潯陽江頭送別友人,忽然聽到江船上傳來琵琶樂聲,竟是熟悉的京都調子。強烈的共鳴油然而起,他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琵琶行》: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首敘事長詩幾乎句句封神,比起他上一次引起大范圍轟動的《長恨歌》更加爐火純青。廣大詩友:無敵了,比這個長的沒這個好,比這個好的沒這個長,神仙寫詩!
如果在唐朝舉行一場“我最喜歡的詩人”投票活動,醉吟先生必能沖進前三名。
他在當時究竟火到什么程度呢?有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簡單匯總幾條社會新聞,大家就能體會一二了。
《大唐早報》報道:
洛陽一柳樹被薅禿,只因醉吟先生曾為該柳樹作《楊柳枝詞》。
醉吟先生任杭州刺史后,當地掀起起名新風尚:“杭州一州人,生男盡名白。”
荊州出現“行走的醉吟先生詩集”——詩友葛清自頸以下文滿30余首醉吟先生詩。
《大唐新聞海外版》報道:
新羅國王宣布以每首一百兩重金收購醉吟先生詩作。
日本國爭相傳抄醉吟先生詩集。
可以說,醉吟先生是一位被大眾喜愛了一輩子的詩人。
晚年的他歸隱田園,最常做的事就是在家中燃起一只紅泥爐,燙上一壺小酒,邀幾位友人同飲,再寫上幾首小詩。得悠然愜意之晚景,正應了他的別號“醉吟”;經歲月沉淀之心境,也應了他的表字“樂天”。
瓦爾摘自《小學生學習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