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狂鳴不息的喇叭,侮辱性的手勢和破口大罵,乃至故意的超車別道、沖撞追尾,甚至實質的暴力攻擊……你是否也在路上遇到過或聽到過這些情形,或者說也有過某些這樣的“路怒”行為呢?
在汽車日益普及的當下,駕駛出行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交通安全也成為全社會尤為重視的話題。據統計,2020年全國交通事故高達24.7萬余起,這些事故當中,就有不少因“路怒”而起,同時這類案件往往情節惡劣,且在事后看來完全應當避免。
“路怒”一詞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用來描述與駕駛有關的帶有攻擊性、暴力性的行為群集。現在它已日漸普遍起來,國內一項針對900名駕駛人員的調查中,有3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是“路怒族”,特別是有些平時性情溫和的人開起車來也不由變成了“火藥桶”。“路怒”帶來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想避免的,可為何“路怒”之火如此難熄呢?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個性特征是人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對應的是一系列相對固化的行為模式。分析來看,有這樣幾種“易燃易爆炸”的性格特質更容易引發“路怒”行為:
◆ 沖動急躁型。這類人通常辦事風風火火,習慣了匆匆忙忙,凡事想盡快趕早,對每段行程常常有個時間預期,超了一分一秒都不行,因而對交通遲滯更為介意。
◆ 盲目攀比型。這類人更容易把別人的駕駛行為當成對自己的挑釁,或者在車價、車速上有攀比和競技的心理,試圖以此獲得優越感。可這種表面上的爭強好勝,往往可能對應的是心底的低自尊和不自信,因而需要在別的方面尋求替代性的補償。
◆ 自我中心型。這類人往往更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較少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缺少同理心和包容性,因而也具有較高攻擊性,甚至一些具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對他人的生命安全十分輕視,很容易出現攻擊性、暴力性的駕駛行為。
環境刺激是點燃怒火的引信,駕駛環境的特殊性往往給人們帶來三個方面的感受,最終火上澆油激起“路怒”:
1生理的不適感。車輛狹小局促的環境容易讓人疲憊不適,有研究也發現高溫、噪聲這些因素都會使人更容易發怒。現實生活中,夏季也正是“路怒事件”的高發季節。
2現實的侵犯感。“路怒”通常都是由一方不文明駕駛行為引起的,這種行為確實給另一方的安全帶來了影響。每個人對自己的安全都是尤為重視的,駕駛過程中,我們的安全邊界不自覺地擴大,會將更大范圍的路段當成自己的領地,更容易感到受到侵犯,也更容易將冒犯行為惡性化,進而產生憤怒的反擊。
3人際的疏離感。各自車里的人們物理距離較遠,大多也都是“擦肩而過”,因而會感受到較強的疏離感和匿名性。有心理學實驗就發現,當人們不用面對面向他人施加處罰時,手段往往更嚴厲。相較于面對面的發火,不能當面爭論的路人更容易暴怒地指責對方或者采取嚴重的攻擊行為。
“路怒癥”的出現還與駕駛者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一方面開車本身就是一件神經緊繃、壓力較大的事情,容易讓人變得易激惹,受到小刺激也可能會大爆發。另一方面有的駕駛員上路時就帶著負面情緒,常常把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泄到他人身上。
2010年6月,惠州發生了一起大巴車連續碰刮汽車、自行車,造成4 人死亡、11人受傷的惡性事件。經調查,肇事司機就是因在請假休息期被要求頂班心情不好,才導致了事故發生。
一是多學法規案例,“緊一緊”思想。“路怒”現象可以看作是情緒和理智的博弈,當人被憤怒沖昏頭腦,“路怒”的行為也就產生了。“路怒”行為常常會觸犯危險駕駛、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惡性罪責,比普通的交通肇事罪要更為嚴重和惡劣。要克服“路怒”首先是增強理性認識,給自己上一把認知的安全鎖。要學習好相關交通法規制度,特別是一些因“路怒”而造成的事故案件,以此對照自身、警醒反思,時刻繃緊思想之弦,慎之又慎,律己從嚴,養成良好的駕駛出行習慣。
二是掌握調節方法,松一松情緒。情緒控制是克服“路怒”的關鍵,是及時發現火種,熄滅火源。有研究發現,收聽音樂、咀嚼口香糖、開窗通風這些小辦法都是很好的疏解駕駛過程中焦躁情緒的好途徑。還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帶著工作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去開車,握起方向盤、放下心頭事。此外,最好不要在情緒之中進行無謂的爭辯,因為情緒活動會抑制理性思維,讓人難以聽進去道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能激化矛盾,倒不如回避一時之爭,退一步海闊天空。
三是強化社會關切,想一想他人。“路怒”駕駛者較少地考慮其他駕駛者的感受和利益,因而才會做出一些具有攻擊性和風險性的行為。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概念叫作社會興趣,也可以稱之為社會關切。指的就是我們考慮他人、與他人合作的心理特點。這既是我們作為社會人所固有的心理本能,也是我們實現人生幸福的關鍵。要注意發展自己的社會關切感,懂得融入社會,考慮他人,在別人的駕駛行為冒犯了自己時,想想對方可能是一時疏忽,可能是情況緊急,可能是無奈之舉,多些包容少點苛責。其實也不僅僅是駕駛,生活中積極與他人建立聯系,做對別人有意義的事,也是我們收獲快樂的幸福密鑰。
“路怒”行為是可以避免的,在駕駛這件關乎個人安危和公共安全的大事上,我們一定不能把方向盤交到情緒的手中。“路怒”危害大,追悔總莫及。讓我們從現在起開始好好關注駕駛中的情緒狀態,給自己系上一條心理的“安全帶”,一起文明出行、安全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