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羽

“原生家庭”(指個體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區別于結婚后與伴侶組成的家庭。)一詞已經深入人心,大家也基本達成共識——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這個詞匯的普及也同步影響著心理咨詢工作。很多來訪者也開始在咨詢中積極探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企圖“逆天改命”。但他們中會有人說:“我知道也同意父母對我有影響,但是這都已經過去了,也改變不了。”又或者“我父母固然對我有影響,但我覺得不應該把責任都推給父母。”這些話看似都很正確,但來訪者的這些表達常會讓咨詢師感到一股阻力,似乎繼續圍繞原生家庭討論下去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筆者嘗試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結合自身經驗來聊聊: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如何與來訪者討論原聲家庭相關的問題,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
首先,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和來訪者討論原生家庭?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這么一問有些多余。那么,把這個問題換一種問法:為什么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影響?它又是如何影響來訪者?這似乎變成了一個很大且很難回答的問題。
之所以讓大家去思考這個問題,并不是為難大家。這是基于筆者自己的咨詢工作經驗。我發現在執業初期,自己在咨詢時常常處于一個懵懵懂懂的狀態,很多時候就是簡單地模仿,憑借直覺去干預。我的督導在那個時候經常會問我:你為什么要這么干預?每次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有些茫然。我現在的理解是,我們很多時候并不能想當然覺得要這么做就去做的,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在咨詢里面做了什么?我為什么要這么做?”而自己當時的茫然是因為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所認同的心理咨詢理論。
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理論,會指導著我們的咨詢工作。比如在收集資料時,你需不需要收集來訪者的“斷奶經驗”?在工作階段,來訪者談到自己在分離方面的困難時,你會不會聯想到來訪者的斷奶經驗,從這個角度理解他?如果你相信斷奶經驗會影響來訪者對于分離的體驗,你當然會想要去了解和聯系;但如果你覺得斷奶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件小事,那或許你就會忽略這些信息。使用這個例子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們對于理論的認識會影響自己在咨詢中如何思考和干預。
此外,你如果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討論原生家庭,當來訪者表達質疑、覺得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毫無用處的時候,你就不會立刻認同來訪者,覺得這些討論沒有用。你會去思考此刻來訪者內心發生著什么,讓他抗拒繼續討論原生家庭相關內容。在這里,我并不想要贅述太多原生家庭相關的理論,這一部分大家在平常的學習和訓練中都會涉及。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大家在學習各種理論的時候,一定要思考自己是否認同這些理論的觀點,是否要把新理論整合進自己已有的理論框架中。
接下來筆者就自己對“為什么要和來訪者討論原生家庭”這一問題的理解,借用一個范例來呈現,如何與來訪者討論原生家庭的相關內容,從而推動來訪者對自己的理解。需要提前說明的是,考慮到保密的倫理要求,文章中使用的例子做了保密相關的處理。
筆者認為原生家庭是每個人成長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我們的內在世界是在這個第一環境中逐漸萌芽發展。因此,來訪者很多的困難都能夠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一些線索,比如來訪者人際方面的困難可能源自其與父母這樣重要的他人的互動。與這些重要的人的互動,塑造了來訪者的客體關系模式,這些客體關系模式也會被遷移到來訪者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人際互動中,比如和同事的關系,和伴侶的關系,和咨詢師的關系。而我需要在咨詢中和來訪者一起去呈現、討論和探索這些客體關系模式是什么,以及如何影響著來訪者目前的生活。

范例:一位女性因為戀愛困擾來咨詢。在一次咨詢小節中,來訪者向咨詢師抱怨自己的男友總是專注工作。兩個人約會的時候,對方似乎總是心不在焉。有的時候來訪者會覺得對方好像完全注意不到她,如果自己不主動聯系,男友似乎都想不起自己。來訪者認為對方并不關心自己是否存在,只關注于他自己的工作報告和郵件。來訪者對于男友的抱怨,讓咨詢師聯想到了她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情況時,提到感覺自己的父親更加喜歡妹妹。在這節咨詢的后期,來訪者談論妹妹從學校回家,父親給妹妹做了好幾樣她愛吃的菜。而自己前幾天給父親買了一個按摩椅,父親都沒有什么表示。
咨詢師向來訪者指出,在她和男友的問題中,她似乎覺得自己是一個被忽視的孩子,就像父親過于關注妹妹而沒有注意到她。她努力地想要討好父親,得到父親的注意,但是父親似乎無動于衷,自己似乎永遠得不到關注和愛。當咨詢師指出這一點時,來訪者開始去思考自己和父親的關系與自己和男友的關系之間的聯系。
在我們和來訪者討論原生家庭相關內容時,很容易會陷入到一些陷阱或者誤解之中。這些誤解和陷阱會影響我們對來訪者的理解,失去中立的態度。這里主要談論兩種經常出現的陷阱。
很多時候來訪者在描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時,咨詢師很容易把他們所說的等同于真相或者事實。但實際上我們要知道:同一件事情從不同人的角度來描述很可能會呈現不同的面貌,一個人看很多東西是帶有自己的濾鏡的。而來訪者所講述的父母,講述的家庭模樣,是在他的內在世界中他所感受到的父母和家庭的樣子。這并不是說來訪者在說謊,這些都是他真實的感受,是他所相信的。隨著咨詢的推進,來訪者的內在空間會擴展。他或許會想起那些被忽視的記憶片段,他的內在的父母和家庭樣貌會變得更加豐滿立體。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在來訪者的心理困擾和他的家庭之間做簡單因果推論。比如,他之所以這么自卑,就是因為他的父母一直使用貶低的方式來對待他。這樣的推論是很粗糙的,它將來訪者簡單地視作一個機器,輸入一個條件,然后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是有自己感受、想法和主觀能動性的個體。當來訪者父母貶低他時,他是如何消化和吸收這件事情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其他的人或是事情繼續塑造著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只有我們對簡單的因果推論保持警惕,才能夠有機會和來訪者進一步去探索他的內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