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鳳

前幾天突然接到一位外地朋友的電話,她說:“我女兒上小學三年級,前兩天學校要求做手工,然后老師會挑出一部分比較好的作品參加校園活動,我工作忙沒時間管,她自己研究做了大半天拿到學校沒被選上。后來她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同學扔進垃圾桶,她問同學,同學說:‘老師說那些沒被選上的就沒用了,都扔掉。放學回家后,我女兒就很失落,老師這樣對待她的作品讓她很傷心。我安慰她也跟她分析過,以為這事就過去了,結果昨天晚上她還跟她爸提起這事兒,感覺她還很在意,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但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看不見的傷害。那么,當孩子遇到問題,同時也愿意傾訴,家長要怎么處理才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并能從中得到一些經驗呢?
就像開篇中的那位媽媽,她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她來說,難的不是安慰與分析,而是如何在這件事情上,既讓孩子得到安慰,又能讓孩子對老師不帶有情緒,既能繼續尊重老師又不在這次事件中受傷。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大人一般聽完很容易做出理性分析,然后給出結果。這本身也沒錯,因為我們大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短、平、快”。但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用在工作上,如果用在小一點的孩子身上,他可能聽不懂;用在大一點孩子的身上,他又可能會排斥。特別是在問題剛發生,孩子有滿滿的情緒時,講道理是沒用的,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發泄,講再多的道理就算他想聽也聽得懂,最后的作用也不大。
這個時候需要做的是:
● 讓孩子說,而且盡可能地引導他把想說的事情說清楚。
● 去感受孩子的心情。
大人更多會活在理性世界,而且會用成年人思維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會認為“你這點小事算不了什么,老師可能太忙了,沒注意那么多。”但在孩子有限的認知與豐富的情感中,這就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大人不僅要了解清楚、聽得懂、聽明白以外,特別需要的是能以孩子的感受或角度去理解他在這件事情當中是如何被“傷害”的。
在溝通中如果父母能體會到孩子真實的感受,甚至能給予反饋,比如語言上:“媽媽聽完之后,跟你一樣很難受也很氣憤!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跟你一樣覺得有一種不被尊重、不被在意的感覺,而且那是你辛辛苦苦做的花燈,扔掉真的太可惜了!”
在行為上家長可以擁抱、撫摸孩子的頭或拉著孩子的手等等。類似的方式能讓孩子覺得,在外面受到挫折回到家里有最信任的人可以傾訴,能被理解與共情,這能給孩子很大的安全感。
跟孩子做分享對于有些家長來說是很難的事情,他們覺得暴露個人隱私或像朋友一樣,孩子以后會不會“爬”到自己頭上,變得更加難于管教或擔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等等。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的。能做分享意味著你能把孩子當朋友,有尊重的成分在里面,這樣一來,孩子往往會更喜歡父母。
對于這點,我曾經特意問過好多個小朋友與大朋友。同時我也是從我母親曾經多次的分享中有很大收獲,現在在合適的情況下,我也會跟我兒子做分享。
比如:我兒子在上三年級時,送給同學一個他自己覺得很好看的橡皮擦,結果人家不要,回來很不開心地跟我吐槽。
我說:“你是覺得好意把東西送給他,他不要,讓你覺得有點沒面子,心里有一種‘我表達對你的喜歡,你竟然不喜歡我的感覺嗎?”
小小崔:“嗯,好像是!”
我:“那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比如,他是不敢要,怕回去被他媽媽罵呢?或覺得他不需要所以沒拿?他覺得橡皮不好看,但這只是他個人看法,并不代表你的橡皮擦真的不好。”
小小崔:“我覺得應該是第一種,他怕拿回去被他媽媽罵。”
我:“那就對了,那就說明,他拒絕你不是不喜歡你,也不是嫌棄你的橡皮擦不好,而是他在保護自己。”
小小崔:“那你小時候會有同學不喜歡你嗎?”
我:“嗯……,我想想,應該也有,但我沒有明確的事件,等我想出來以后跟你說。但有一件事情我記得很清楚,也是上小學,以前教師節很流行送老師明信片,記得有一次我送給一位男老師一張女明星海報,后來我發現,那張海報貼在了我們村另外一個老師家里,這件事情讓我難受了很久。”
小小崔:“為什么會難受?”
我:“因為,那張海報是我用自己零花錢買的,我還特意大中午騎自行車來回十公里到鎮上買的,而且以前的路都是土加沙子灰塵很多,路也不是特別好走,為了那張海報我還挑了很久……”
小小崔:“那你后來為什么不難受了?”
我:“后來我就覺得,可能是那個女明星太漂亮了,那個男老師還是單身,他不好意思帶回家,哈哈哈。或者說他覺得自己家里不用貼海報,剛好另外一個老師也喜歡就送給對方了,也或許是另外那個老師主動向他要,他不好意思拒絕就送了。但說實話,雖然我當時讀小學五六年級了,我可以做出很多種解釋,但心里多少還是有點不舒服,所以,就帶著不舒服長大了,因為事情發生就發生了,我們可以多去理解,但如果理解不了,可以先放一放,說不定哪天就理解了呢。就像現在我跟你分享這件事情,只是把它當成一件很小又有趣還值得回味的事情,我覺得也很好,這件事情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事在當下會覺得很嚴重!但過個幾年,十年或二十年你回頭去看,可能覺得很有意思或只是一個笑話而已……”
小小崔:“為什么?”
我:“因為當下你看到、接觸、經歷的事情,你的心里只能承受這么一點點,你的心就像一只小碗那么大而已,所以只能裝下那么多東西。但如果你長大以后,你看到的、接觸到的人或事情越來越多,你內心可能比一個鍋還要大,你能裝下的東西就會更多或今后遇到的問題比這個還重要,就會覺得當時的事情其實也沒什么。”
小小崔:“哦,那我知道了,那我就把這件事情當作讓自己的心變大的過程,而且就像你說的,我送同學東西是我的事,他有權利不接受,但并不代表他不喜歡我啦!”
我:“對啦,對啦!哈哈哈……”
分享有時具有很大的“魔力”,它能拓寬孩子的認知,讓他覺得:哦,原來也有人跟我有類似的經歷。所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能先以朋友的角度去傾聽,去理解與共情,甚至能一起吐槽,能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安全的地方宣泄,這本身就具有“治療”的作用。讓孩子與父母有一種同在感,負面情緒減少,內在的情感聯結增強,這本身就像是給孩子的情緒穿上一件安全的盔甲,不僅保護了這次的傷害,同時也為以后類似的傷害做了很好的預防。
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拜昂曾提出容器理論。拜昂認為,容納是母親和嬰兒最早的溝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有人傾聽,理解、支持、容納內心所有好的風景與壞的風雨。而這個人更多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更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做孩子的心理容器。當這個容器足夠好,足夠溫暖與足夠強大地去幫孩子轉化寒風冷雨,那么,這樣的孩子情緒上的盔甲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