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每年幼兒園開學時,校門口都會上演親子離別大劇,孩子們哭著喊著不愿上學,抱著爸爸媽媽不撒手,那一把鼻涕一把淚著實讓人心疼。這一場景大家都司空見慣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孩子們在經歷分離焦慮呢。
近些年,我們發現校門口的風向有了些許的變化,費一番功夫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后,寶爸寶媽們竟然開始抹眼淚了:“寶寶第一次離開親人去上幼兒園,會不會不適應啊”“寶寶愿意吃幼兒園的飯嗎?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中午能睡著嗎”“寶寶要是尿褲子怎么辦呀”,這一系列的擔憂直接影響了寶爸寶媽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難道,咱寶爸寶媽們也會有分離焦慮嗎?
此外,有些年輕人找工作時,傾向于尋找離家近一點的工作,甚至在家附近的區域內尋找另一半,他們與父母分開時,就擔心是否會發生一些意外。這些例子都較為常見,我們常常將其解讀為“孝順”“戀家”,或者是“牽掛家人”等。事實上,這些例子也可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過度的“戀家”和“牽掛”很可能是分離焦慮障礙。
確實,分離焦慮不僅體現在兒童身上,成年人也會體驗到分離焦慮,一旦這種焦慮的嚴重程度超過了正常范圍,損害了我們的社會功能,就屬于分離焦慮障礙了。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分離焦慮障礙是指我們與依戀對象(如母親、愛人等)離別時,會產生與發育階段不相稱的、過度的害怕或焦慮,反復的、過度的痛苦。分離焦慮障礙普遍存在于個體童年和青春期早期,也會存在于成年期,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分離焦慮障礙的患病率呈下降趨勢,而且在12歲以下兒童中是最常見的一種焦慮障礙。
分離焦慮障礙的表現隨著年齡的不同而變化。有些家長可能遇到過“一提到上學,孩子就說肚子疼,要不就是頭疼”,一般家長們會認為這是孩子不想上學找借口,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經歷分離焦慮。罹患分離焦慮障礙的孩子,在與爸爸媽媽分開時,可能會持續和過度地擔心失去爸爸媽媽,他們不愿或拒絕出門、離開家、去上學等,也不愿意獨自待著,更別提離開媽媽獨自睡覺了。如果與依戀對象分離,他們會反復地抱怨軀體癥狀,如頭疼、胃疼、惡心、嘔吐。
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擔憂不斷出現,他們可能會擔心依戀對象受到傷害,例如患有分離焦慮障礙的寶爸寶媽,可能會過度擔心孩子生病、受傷等,也會擔憂特定的危險(如意外,綁架,搶劫)或只是模糊地擔憂自己不能與孩子團聚。這種分離焦慮障礙可能限制寶爸寶媽應對環境變化,如搬遷、出差。當與孩子分開時,他們會體驗到明顯的不適。
這種分離焦慮不僅僅局限在親子之間,它還會發生在戀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密朋友之間,甚至是與寵物之間。
上述這種害怕、焦慮或回避是持續性的,兒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續4周,成年人則至少持續6個月。這種障礙會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學業、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總體來說,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復雜,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于兒童青少年,分離焦慮障礙可能具有遺傳性,如果父母患有分離焦慮障礙,那么孩子也會有一定概率遺傳到。此外,父母過度保護和侵擾等也可能與分離焦慮障礙有關。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會使得孩子養成膽怯敏感、過分依戀的性格,從而增大分離焦慮障礙的風險。孩子在經歷一些生活應激,尤其是喪失(例如親人或寵物的死亡,個體或親人的患病、轉學、移民等)也會引發或加重分離焦慮。
對于寶爸寶媽們來說,他們自身的特性對其分離焦慮有較大影響,高人際敏感和高自尊的母親會表現出更高的分離焦慮;而更年輕、受教育水平更低、社會支持更少、孩子具有問題行為的父母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父母婚姻滿意度越高,分離焦慮越低;關注型依戀風格的母親分離焦慮程度最高,忽視型依戀風格的母親分離焦慮程度最低;職業也會影響父母的分離焦慮,父母工作投入程度越高,工作滿意度越高,分離焦慮越低。
目前針對分離焦慮障礙,可采取藥物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一些抗焦慮藥物,但這主要是對于成年人,或對于個別有嚴重焦慮癥狀影響到飲食和睡眠,并且軀體癥狀明顯的患者。
對于兒童青少年,大多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行為療法、游戲療法、放松訓練等,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情緒。家長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避免過度依賴。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學習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提高其結交朋友、與人相處的能力,當孩子表現出退縮、回避等行為時,家長要多加鼓勵,提高其自信心,從而增強其適應能力,減少分離焦慮的風險。此外,孩子在產生分離焦慮之前,往往會表現出精神緊張、哭鬧等問題,家長應當多加注意,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并加以積極的引導和及時的干預。
對于有分離焦慮障礙的寶爸寶媽們,應當相信孩子,他們本身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在不斷地探索著周邊的世界,并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事實上,他們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害怕,即使遇到什么挫折,也是在幫助孩子發展適應能力,父母應當順應并成全孩子獨立成長的需要。寶爸寶媽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相信孩子,也給自己獨立自由的機會。
總體來說,分離焦慮障礙不僅會存在于兒童青少年群體中,我們每一個人也會經歷和體驗分離焦慮。下一次分離時,告訴自己,人生處處是別離,珍惜每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