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資本市場功能; 資本市場治理目標; 資本市場治理內容; 資源配置效率; 資金融通; 會計職能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4-0002-09
一、引言
中國資本市場建立至今已歷三十余載,逐步發展成為全球參與人數最多、總市值規模第二,多層次、開放式的大市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有力支持了一大批國家重點企業及重點項目的建設,為企業壯大提供了直接融資渠道,幫助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極大提高了國內企業競爭力,同時為包括居民家庭在內的廣大投資主體拓寬了投資渠道。
然而,僅從單一規模維度上評價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畢竟不夠全面。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質量亟待提升,主要體現在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對于高效市場而言,證券價格指數走勢應領先于宏觀經濟走勢,證券市場應該是前瞻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上證指數的變動與我國GDP變動不匹配,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呈反向走勢。經濟增速與股指變動相脫節,表明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匹配。就微觀層面而言,我國資本市場失靈的“亂象”亦是屢見不鮮。公司會計舞弊、信用評級為AAA級企業的信用債多起違約、屢禁不止的內幕交易等“亂象”,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資本市場亂象使得那些本應流向高收益、高效率生產部門的資本被大量浪費,破壞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正常運轉。
資本市場需保障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其發展質量問題引起中央高度重視。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國發〔2020〕14號)。2020年11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提出堅持“零容忍”態度,維護市場公平秩序,要求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和逃廢債行為。要根治資本市場的種種頑疾,促進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需深入研究“資本市場治理”這個大命題。所謂“治理”資本市場,即通過對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與完善,以及制度的有效執行保障資本市場職能的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治理的關鍵在于辨識其基礎,只有夯實這個基礎,才能從源頭上做好治理。會計體系是資本市場至關重要的重大基礎設施之一,資本市場職能的發揮,以會計職能的發揮為重要前提。本文擬從資本市場功能、資本市場治理目標與治理內容等方面,探索會計在資本市場治理中的作用,以求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辨析: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欲治理好資本市場,必先管好會計。
二、從資本市場功能、治理目標及內容看會計對資本市場的作用
(一)從資本市場功能與會計職能的關系看
盡管學界對于資本市場功能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有三:融資功能、資源配置功能、產權中介功能[1]。資本市場的原始功能是融資功能。它是資本市場的初始本源作用與效能。資源配置功能是資本市場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勞動效率與經濟效益高的行業與企業,實現社會資源配置優化的作用與效能。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形成過程中,衍生出一個功能,即資本市場對其場中交易資產的風險定價功能——風險定價。資本投資者以獲取資本的未來收益為目的。這些未來收益水平在不同生產部門、企業之間存在差異,且處于不斷變動之中,這就造成對資本投資之未來收益的定價存在不確定性風險。以公司股票為例,由于公司可能內含有未實現交換價值的自創商譽等自創無形資產,其股票的交換價值就很可能不等于其權益的賬面價值。對這個交換價值的確定,面臨未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風險。而股票這類風險資產在資本市場的資金融通與資源配置過程中,通過大量、頻繁的交易實現了風險定價——市場發現的公允價值。該公允價值是對公司未來盈利折現的市場一致性估計,表現為股票的價格。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發現,就是市場風險定價功能的實現。它豐富了資源配置功能的作用與效能,并深化了配置功能的發揮。產權中介功能是指資本市場對場內交易主體的交易對象的產權約束(明晰產權)和充當產權交易中介的功能。產權中介功能也是資本市場的衍生功能,它通過對擬入場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標準化要求,為其提供資金輸入、明晰產權和充當產權服務中介,在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前的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及產權重組中,發揮重要的引領與促進作用。
上述三個方面共同構成資本市場完整的功能體系,三者不可或缺。否則,資本市場就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其功能的發揮就會受到嚴重削弱。資金融通過程是資金在資本市場中的流動過程——由儲蓄領域轉移到投資領域,或者在投資領域內部流動。資金流動的目的在于作為資本組織生產,獲取更多收益回報。資金融通的經濟實質就是資本這一稀缺性資源的配置過程。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該本性驅使它不斷由生產效率較低(因而資本回報率較低)的領域,流向生產效率較高(因而資本回報率較高)的領域。這種自發的逐利配置機制以市場價格信號為導向。融資者獲取資本的條件是有能力向投資者支付資本報酬,這迫使所有想要在資本市場上融資擴張的實體,都要想方設法地追求更高的生產效率。因此,資金融通是資源配置的外在表現;風險定價是資源配置功能內涵的先導性功能,服務于資源配置;產權中介功能,尤其是其中的產權約束功能則是資源配置的衍生功能。資本市場的三種主要功能中,資源配置功能是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論斷,運用在中國資本市場功能分析中,足以說明資源配置功能是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資本市場之所以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核心環節,也在其資源配置功能。資本市場低效問題究其本質是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的問題。資本市場治理的落腳點在于保障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充分發揮。而資源配置這一資本市場核心功能的充分發揮,以市場定價的充分有效為前提,市場定價過程以會計職能的充分發揮(或以會計信息)為基礎。
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機理如圖1。

反映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指標主要是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指標,如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投資回報率、凈現金流量等。投資者根據這些財務指標判定社會經濟各領域中,哪些領域或哪些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水平如何,并加以比較,再結合個人的風險偏好及其他非財務指標,綜合權衡后決定自己的資金或資源投向。在這個過程中,會計反映的財務指標是對企業經營狀況與財務成果的綜合反映,是反映企業價值的所有指標中的基礎指標。長期看,其他非財務指標所揭示的企業價值內涵,最終也會反映在財務指標中。在引導投資者的資源投向過程中,會計反映的財務指標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會計信息對社會資源配置具有基礎性引導作用[2],會計信息是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引導信號。
會計的職能在于反映與控制。縱觀會計的產生及發展過程,會計從其產生到現在,其根本作用有兩點:一是為反映并界定個人或社會組織的財產或產權歸屬,提供直接證據;二是為個人或社會組織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提供基礎的、綜合性的決策依據并直接影響決策。其中,因個人的財產權及其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涉及個人私權和個人資源配置效率的隱私性保護,所以現代會計的研究對象中只涉及各種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而不涉及個人。但如果將個人視為一個會計主體,運用現代會計的方法記錄和管理自己的經濟活動,會計的上述兩個作用也可以發揮出來。這兩個根本作用其實是“會計”的內在“質料”。這個質料決定了“會計”的管理活動本質,即運用價值手段,反映并控制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過程,以實現初始性界定組織的產權歸屬和提升組織的資源配置效率。這種配置效率在營利性組織體現為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在非營利組織體現為追求最大化的資源使用績效。會計的“管理活動本質”,決定了會計內在的反映與控制職能。”[3]資本市場中,會計反映的作用在于明晰市場主體所有的資源產權歸屬,為市場主體所擁有的資源權益歸屬提供直接證明,為市場中的資源交易創造必要交易條件,也為市場產權中介和產權約束功能的發揮創造了直接主要條件。同時,會計的反映還為場內主體的會計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決策信息。企業會計控制的目的在于優化企業主體的資源配置效率。各企業間的競爭就是對企業間資源的配置效率高低的競爭。如果這種競爭是良性的,市場能夠提供公開、公平與公正的競爭環境,那么,企業個體間的資源配置效率的競爭就會達到整個市場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因此,會計的反映與控制職能的實現,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實現是同向的,它在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底部——企業,發揮著基石性的引導與配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會計的反映與控制職能,對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具有基石性的支撐作用。也即,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
2020年以來,我國證券監管機構強調,要發揮資本市場在經濟中的四大樞紐作用,即要素資源配置樞紐、政策傳導樞紐、風險化解樞紐和預期引導樞紐。究其根本,還是強調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讓資本市場扎實為實體經濟配置好社會資源。資本市場被賦予“樞紐”定位,是因為它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有著基礎性的導向作用。它可以吸引全社會的資金、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廣泛參與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活動。政策傳導、風險防范化解和預期引導的目的,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核心功能,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要發揮好這個樞紐作用,就必須治理好資本市場,而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欲治理好市場,必先管好會計。
(二)從資本市場治理目標看
資本市場治理的一般目標是確立并維護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下稱“三公”)秩序,以保護進入市場中的投資者利益,實現市場對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市場的“三公”原則要求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并確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良好秩序。對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護,是保障資本市場的資源或資金來源能夠持續不斷。投資者是資本市場賴以存在的根基,對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護,是資本市場的性命攸關所在。資本市場所應保護的是其所處的良好法律環境下所確立的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所謂良好法律環境是資本市場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其內涵的法律體系及其執行效果,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和有效遵循。這個法律環境中所認可的投資者利益就是合法利益。反之,劣法不可能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其所認可的投資者利益可能不被社會大眾接受,執行中自然難以得到保護。或者損害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秩序,扭曲或損害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要發揮資本市場在我國經濟中的四大樞紐作用,努力建立、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的更好良法[4]體系,充分提升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發揮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
資本市場形成或建立的本源初衷是,能夠將社會資源由配置低效的實體經濟區域,向配置高效的實體經濟區域流動,實現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最大化。其前提是,市場是高效的,市場中反映企業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會計信息質量高且披露充分,充分貫徹了市場的“三公”要求。此時,證券價格會充分反映實體經濟狀況,且與其狀況變動同步。如果現實狀況與這個前提要求的負差較大,則市場中的證券價格不能客觀反映實體經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甚至背離實體經濟的變動實況,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結果是資源只是向證券價格高的企業集群區域流動,市場資源配置結果背離市場功能的本源初衷。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在于市場治理的失效,在于會計功能未能充分有效發揮。
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形成初衷,是為了融通社會資金,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尤其是要實現其中的少數大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其市場治理目標所強調的口號是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實際上更注重投資者投資證券的獲利最大化,更注重市場中的證券價格提升。而市場中證券價格的提升,會受到證券價格所代表的企業實體經濟狀況的影響,更受到金融市場貨幣供給狀況及其所能夠配置的資金規模的影響。如美國資本市場,20世紀初以來,美國因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而多次放大美元的市場供給,不斷給美國市場中的證券投資注入大量美元,以緩解本國實體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以薅世界經濟羊毛的方法,強行提升了本應下跌的美國股票市場。它對資本市場的治理目標,更注重美國金融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價差利得,而非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這也是美國經濟多年來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所在。
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治理目標不同,中國資本市場治理目標必須專注于實現市場能夠將社會資源有效配置于實體經濟的本源初衷。中國有14億人口,國家發展理念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而非少數人的富裕。只有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與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國家長治久安與民族復興的關鍵在于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體經濟是真正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對我國而言,龐大人口需求下的巨量日常生活消費資料與就業需求,依賴于實體經濟的生產與健康發展。實體經濟發展狀況,事關就業與社會穩定,事關民眾日常生活資料供給及日常生活質量,事關全國可用物質財富的創造。國家軍事、教育、外交等非生產領域的事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實體經濟的物質提供。因此,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國資本市場對社會資源的配置重心,必須放置于實體經濟領域,必須要提升對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的資源供給與資源配置效率。
總之,中國資本市場的治理目標應該是:確立市場的三公秩序,充分實現市場對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尤其是充分發揮其對實體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樞紐作用,并優化實體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從中國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礎內容看
資本市場的一般治理內容主要包括確立并適時維護以三公原則為基礎的良好市場規則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對市場參與者的入場要求、對場內優化資源配置的一般要求與場內主體的退場要求。上述三個規則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向投資者充分、真實地披露融資主體的現實狀況。而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與其投資回報預期緊密相關的籌資主體現狀信息,就是其現時的財務狀況、過往業績表現,以及能夠預測其未來盈利能力的決策相關信息。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實踐表明,這些信息主要由會計提供,會計信息是場內外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所需的基本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確立籌資主體入場、駐場、退場規則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確立籌資主體的會計信息披露,以及保障會計信息披露的有序進行。只有會計信息披露能夠進入充分、真實并對決策有用的秩序狀態,才能實現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的信號引導作用,否則就會誤導投資者決策,損害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因此,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礎內容之一就是對會計信息披露秩序的治理。目的就是在治理底層確立良好的會計信息披露秩序,保障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保障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充分、真實。
鑒于中國資本市場治理目標,其治理內容應該包括:確立并適時維護以三公原則為基礎的,重點關注資源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的入場要求,場內資源配置尤其是實體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一般要求,與市場參與主體退場規定的良好規則體系。中國資本市場治理內容中,不僅要確立好其治理底層的會計信息披露秩序,還要充分實現會計對駐場籌資主體資源配置的反映與控制職能。對場內治理規則的設定,應該注重規則頂層設計,讓整個規則體系能夠保障會計職能的充分發揮。在此前提下,場內會計環境良好,整個市場能夠通過會計的反映與控制,實現并保持場內籌資主體中實體經濟主體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狀態。確保場內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始終能夠以實體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主要推動力量,以實體經濟中籌資主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帶動場內其他籌資主體的效益提升。因此,中國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礎內容,包含著對資本市場中會計反映與控制秩序的確立。唯有先治理好這個基礎內容,資本市場規則體系才能落實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市場發展思想,穩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與核心競爭力,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推進資本市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綜上所述,從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機理看,會計的反映與控制活動對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有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從資本市場治理目標與治理內容看,資本市場治理目標與治理內容的底層內含了會計秩序的確立。因此,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
三、從資本市場發展歷史看會計對資本市場的作用
(一)從世界資本市場發展史看[5]
現代會計的發展幾乎是伴隨著資本的出現與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發展的。會計與資本市場相輔相成,相互不可或缺。歷史地看,迄今為止,世界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點有六個。在這六個關鍵點中,會計始終在其中顯露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是資本的萌芽與《數學大全》一書的出現。資本的出現萌芽于意大利。資本的出現,深刻改變了原有經濟結構,商業與金融業逐步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需要新的、更為科學的會計體系,以便清晰而準確地反映交易的實質,從而有助于資本投資者與商業主體管控其商業活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當時最為繁榮的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出現復式簿記的萌芽。1494年,會計史上里程碑性的巨著《數學大全》應運而生。該書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借貸記賬法的方法與內容,包括“借”“貸”符號、會計基本恒等式、財產清算方法、日記賬、分錄賬、總賬登記方法,以及試算平衡方法[5]。這些成果是對人類探索的會計體系內容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總結,開啟了現代會計先河。這個過程表明,資本的出現催生了現代會計的產生,資本的發展必須有會計的支撐。
二是股票的出現與股份制公司的產生。15世紀后期至17世紀上半葉,南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掀起了遠洋貿易與遠洋經濟掠奪的擴張浪潮,創造了進行遠洋冒險的巨額資金需求。這種需求在歐洲催生了公開招募股金的股份集資方式,于航行結束后退資并將所獲利潤按股金比例進行分配,這便是初始意義上的股份制經濟組織,這種組織的誕生為股票的產生創造了法律條件和社會環境。這段時期,股票的出現催生了股份制企業的誕生,進而推動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解決股份制經營中初始投資與股利分配的會計反映問題,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概念因之出現[5]。這些新的會計理念和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當時的會計體系,對建立以年度為報告期,確定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固定資產和固定負債的劃分界限,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會計變革進一步推動了股份制公司發展,而股份制公司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了股票市場的發展。近代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因股份制公司治理機制的逐步成熟,以及股份制公司會計標準的逐步建立與發展,而逐步向現代意義的資本市場邁進。
從上述歷史可以看出,會計的發展是股票市場產生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會計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約束機制,內含于資本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內容之中。
三是英國南海公司的泡沫事件。1720年1月,南海公司因發行新股購買英國國債時,允許國債持有者可以轉換為公司股東,導致公司股票行市大漲,其后1年內,受市場炒作,股價劇烈波動。當投資者了解到南海公司真實財務業績后,該公司股價大跌,造成市場動蕩。迫于投資者壓力,英國議會組織機構調查該事件,發現公司會計記錄嚴重失實,存在明顯的會計舞弊行為。為此,委員會聘請精通會計實務的查爾斯·斯內爾(Charles Snell)對南海公司的會計賬目進行調查,并編制了一份審計報告書,這份審計報告詳細列舉了南海公司存在的舞弊行為[5]。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揭開了民間審計走向現代審計的序幕,也促成了近代資本市場治理機制的進一步完善。該事件中會計舞弊對資本市場的惡劣影響,一直在警醒一代又一代的資本市場參與者與管理者:保障資本市場籌資主體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生命線。
四是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股市崩盤,債市蕭條,大量金融機構、企業和工廠破產倒閉。克魯格的國際火柴公司的倒閉及其財務粉飾事件[6]震驚了美國股票市場。這場經濟危機給美國政府與社會帶來的反思是,松散的會計實務要求是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崩潰和蕭條的主要原因。社會各界強烈要求通過立法規范公司的會計行為以及市場交易行為,要求公司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此,美國政府于1933年、1934年分別公布了《證券法》《證券交易法》。這兩部法律要求:股份公司在向公眾出售股票之前,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登記,并通過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公司會計報表;股份公司的會計報表必須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編制,并經獨立會計師審定;建立并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負責制定統一會計規則。經濟大蕭條后的美國社會反思與立法內容,再次反映出會計在資本市場治理中重要的基石性作用。
五是安然事件。2001年12月美國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因財務舞弊被揭發,最終倒閉。盡管安然公司財務舞弊的發生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會計準則及會計監管不能適應新形勢下“金融創新產品”“企業交易策劃”“會計標準規則化”等方面的會計挑戰,致使會計舞弊行為不能得到有效防范與遏制,最終導致事件發生。該案不僅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與市場信心,也給美國資本市場,乃至世界各大資本市場造成了一段時期的動蕩,上市公司信譽受到極大損害。安然事件促成了美國SOX方案的頒布,其中再次重申了會計、審計及其監管對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并設定了新的會計、審計要求。美國SEC也因此發布了《對美國財務報告采取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報告。安然公司事件給美國資本市場的教訓是: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架構的重要支撐,會計要隨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發展,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
六是2006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這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該危機從2006年春季顯現,至2007年8月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2008年7月,美國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和國會議員將矛頭指向美國會計準則,認為第157號美國會計準則要求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在市場大跌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形下,引發順周期的市場惡性循環效應,對加重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后,60名國會議員聯名寫信給SEC,要求暫停使用公允價值計量。他們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銀行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在持上述觀點的各種勢力的巨大壓力下,SEC在2008年9月針對非活躍與非理性市場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處理方式發布了指導意見,雖然仍然堅持第157號準則的正確性,實質上暫時性地采納了上述聯名信的要求。”[7]2008年12月底,SEC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題為“關于調到市價會計的研究”(Study on Mark-to Market Accounting)的報告。這份研究報告是SEC根據美國《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也稱“救市法案”)的要求而做的。美國社會各界在次貸危機中的各種表現,再次反映出會計對美國資本市場秩序建設、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重要性,也再次向世界昭示: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
(二)從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史與發展現狀看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史較短,會計在資本市場功能發揮中的作用十分明顯。我國資本市場從建立初始,到改革發展至今,每個重大階段中,會計都作為其中的基礎性內容而被強調。最初建立時的審批制,到以后的核準制,再到現在的注冊制,對入場、在場與退場的籌資主體的重要財務指標表現的審查、審核與披露監管,是歷次資本市場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的基礎內容。國家制定實施的金融監管、保障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歷次重大方針政策中,都要求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和逃廢債行為,保障資本市場健康運行,防范金融風險。

客觀地看,我國資本市場從建立至今,其發揮最好的功能是融資功能。但以上市公司整體計算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資源配置功能未能有效發揮。根據萬德數據,經筆者整理,2012—2020年9年中,上市公司整體的凈資產稅前利潤率呈下降趨勢。表1與圖2顯示了2012—2020年度上市公司整體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與A股銀行業ROA與ROE的變動情況。

圖2表明,在2012—2020年這9年中,我國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呈總體下降趨勢。以整體法計算的上市銀行總體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均高于全部A股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A股公司整體的總資產收益率變化幅度較小。
從權益投資角度看,A股公司中,銀行業的業績普遍高于非銀行業的業績,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于銀行業(但同期銀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與其在A股業績表現的相對優勢并不匹配)。場內公司的利潤創造能力主要來源于銀行業等非實體經濟主體。上市公司整體的經濟活動具有脫實向虛的跡象。
結合權益投資與債權投資看,這9年中,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資源配置效率較低,ROA在1.44%~1.89%區間變動,幾乎一直在2%以下作直線變動,表明市場對股權與債權投資合計的資源總額的配置效率較低。其中,銀行業ROA每年均低于A股公司整體的ROA。但每年中銀行的ROE又都高于當年A股公司整體的ROE,高出的最低值年份是2020年,銀行ROE高出A股公司整體ROE的數值是18.6%。這表明A股公司中,銀行業運用財務杠桿,以較低的客戶存款利息支出,在市場中獲得了遠高于債務資金成本的收益。而這些收益大部分來源于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貸款利息支出,即實體經濟的經營收入金額中的較大部分被銀行拿走。居民及企業存款的低利率與銀行貸款的高利率之差,造就了銀行較高的ROE。這種現象長久下去,必然導致實體經濟企業薄利或虧損,沒有發展積極性,實體經濟自然要脫實向虛。圖2同時也表明,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但資源配置功能未能有效發揮。2020年有實證研究表明,中國資本市場有效性整體偏弱,優化資源配置的“樞紐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上述經濟現象特征看,我國資本市場治理目標與市場功能未能有效實現。近兩年爆發了多起資信評估級別很高的公司企業債違約事件,而事前監管部門與社會各界對此并有明確預警。這些現象表明,以財務指標為主的企業資信評估體系以及對資本市場主要中介機構的業務監管存在問題。其中,會計反映與控制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是問題的重要成因,市場中存在會計信息不真實或與決策不相關的問題,影響了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8]。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史及發展現狀表明,會計對建立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充分發揮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會計是我國資本市場治理的重要基石。
四、充分發揮會計在資本市場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議
會計是資本市場治理的基石,也是資本市場功能充分有效發揮的重要支撐體,因此,欲實現資本市場治理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會計在資本市場治理中的作用。會計在資本市場治理中的作用,就是會計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后,給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引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信號,并讓場內籌資主體能夠有效開展會計控制活動,提升其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要做到這兩點,需要從以下三方面整體推進。
(一)注重制度頂層設計,創建良好市場環境
資本市場中的違法行為,主要由違法主體的貪婪心理所驅動。但違法行為真正得以實施,一方面是違法分子膽大妄為,另一方面也是市場環境不夠“清潔”所致。市場環境的清潔,取決于以下條件的綜合作用:
1.市場具備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機制。這個機制至少包括:個人、政府、社會團體在內的以誠信為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機制;社會道德對違反誠信行為與觀念的自然排斥文化。
2.市場具備足夠的法律懲戒威懾機制。這個機制要能夠確保社會普遍認為資本市場違法成本遠高于違法所得。
3.市場法律體系中的法律、法規、規章,協調一致、充分、細致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得到社會個體與群體的多數認可。
4.市場立法與執法能夠做到公正、公平、公開。
上述四個條件的成立,需要在立法、執法與司法的頂層制度設計中加以統籌謀劃。如果市場具備上述四個條件,則良好的市場環境必然能夠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是資本市場功能充分發揮的必要前提,同時還是會計職能充分發揮的首要前提。
(二)注重法律的良性建設,有效約束和威懾市場的會計違法與違規行為
法律建設中,至關重要的是法律建設能夠處于良性狀態。所謂法律建設的良性狀態,是指立法動議過程、法律的起草過程、征求意見過程與法律的確立過程,足夠體現了對社會,尤其是法律主要約束關系群體的公開、公平與公正。我國法律的制定通常體現了良性狀態,但一些部門規章的制定,卻未能體現足夠的法律良性,“從法治的要求看這些制度是否都符合法治的精神,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如何,是否屬于‘良法,是否給市場主體造成了較大的負擔,是否影響了企業的有效遵從等都應當加以梳理、反思。”[4]我國資本市場較多法律的執行,在具體落實中要以部門制定的行政規定為標準,而這些行政規定有時在部門間表現出不協調,甚至矛盾。有時體現了不同的部門意志與部門利益,影響了法律的良性。而資本市場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目標協調一致的良法[9]體系,這個體系需要得到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多數認可與遵循,才能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實現資本市場治理目標。會計工作需要立法體系,只有建立良法體系,才能有效約束和威懾資本市場的會計違法違規行為,懲戒和預防會計違法行為。2019年修訂的《證券法》,就是在充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加大了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合理增加了相關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從原來最高可處60萬元罰款,提高至1 000萬元。對證券服務機構未履行勤勉盡責義務的違法處罰,由原來最高可處以業務收入五倍的罰款,提高到十倍,情節嚴重的,并處暫停或者禁止從事證券服務業務[10]。本次修訂內容還細化強調:應當充分披露投資者做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所必需的信息;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自愿披露行為規范;上市公司收購人應當披露增持股份的資金來源;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開承諾等;證券公司不得允許他人以其名義直接參與證券的集中交易;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及其直接責任人員未履行職責時,對受害投資者所應承擔的過錯推定、連帶賠償責任。上述《證券法》的新修訂內容,體現了法律建設的良性狀態,這些新內容在2020年以來的執行案例中,體現出能夠有效約束和威懾市場的會計違法與違規行為的效果。如廣東榕泰在2018年度通過虛構銷售回款虛增利潤1 224.69萬元,占2018年利潤總額的6.87%。2019年也通過虛構銷售回款、虛構保理業務兩種方式虛增利潤2 302.22萬元。2020年5月,廣東證監局根據新證券法的規定,對廣東榕泰及其董事長等相關責任人處以總計1 500萬元的罰款,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被罰3年禁入證券市場。該案的處理較《證券法》修訂前的類似案例處理的較輕處罰做法,大幅增加了會計違法成本,這將會有效約束和威懾未來的會計違法違規行為。因此,未來關于資本市場法規、規章的建設,應該更加注重體現良法建設思維,會計法律法規的建設也應如此。
(三)建成能夠保障會計法規與會計監管法規始終處于良性狀態的機制
要通過會計反映與控制職能的充分發揮,為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實現打下良好基礎,必須要保障會計法規及其監管法規處于良性狀態。為此必須建立整體協調的良性會計法規及其執行監管法規的建設保障機制。這個機制包括:
1.會計法規建設專家與會計監管法規專家遴選機制。會計法規與會計監管法規的立項、起草、修訂等工作,要保障相關專家遴選標準明確、細致,遴選辦法公開透明,能夠保證負責會計法規立項、起草、修訂的專家,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得到會計界同行的普遍認可,專業聲譽卓著。
2.會計法規與會計監管法規建設過程的充分公開與透明機制。這個機制的建立,可借鑒國際準則理事會在建設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時所采用的準則制定工作程序。
3.保障會計法規執行與監管隊伍具有良好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的機制。良好的法規必須要有良好素養的執行者執行,才能取得其立法初衷。會計法規與會計監管法規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固然需要有形成良法的立法保障機制,更需要具有良好執行水平與執業道德的執法隊伍。沒有好的執法隊伍,得不到良法應有效果。為此,應該建立起確保會計及其監管隊伍具有良好執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的機制。這個機制包括:保障執行隊伍與監管隊伍的相互獨立;保障隊伍執業水平與執業道德的人員遴選機制;維護隊伍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的教育培訓機制;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水準的評價機制;執法效果的激勵約束機制。
4.會計法規與會計監管法規建設效果評估機制。會計規范與會計監管法規建設是否有效,需要通過實踐檢驗,需要定期對在執行的會計規范與會計監管法規的有效性進行評估。而這個評估機制中,需要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與理論水平與實踐經驗俱佳的專家隊伍。評估機制應保障評估工作的專業獨立性和法規制定機構的獨立性。在這個評估機制的建立中,需要特別注重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注重理論研究與現實國情、現實狀況的緊密結合。防止一味追求所謂理論純粹而罔顧現實,或片面強調國際先進經驗,而輕視國情。
【參考文獻】
[1] 朱孟楠.國際金融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 李明.中國證券市場監管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4-25.
[3] 李明.當代會計研究的缺憾與會計理論的基本邏輯[J].航空財會,2021(1):17-25.
[4] 張守文,推進資本市場治理體系的法治化[J].證券法苑,2014(1):46-49.
[5] 邁克爾·查特菲爾德(Chatfield.Michael).會計思想史[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
[6] 加里·丁·普雷維茨,皮特·沃頓,皮特·沃尼澤.世界會計史:財務報告與公共政策(美洲卷)[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5:115-117.
[7] 李明.被財團利益裹挾的美國會計理論[J].財會學習, 2009(5):12-13.
[8] 江偉.積極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基于有效市場理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27):1-7.
[9]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行政處罰決定書[A].〔2021〕8號,2021.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A].2019.
[11] 錢學寧.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學分析——兼議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J].銀行家,2020(11):56-59.
[12] 劉仁文.關于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治理資本市場犯罪的完善[N].人民法院報,2020-09-03(006).
[13] 劉俊海.《證券法》修訂完善資本市場治理[J].中國金融,2020(2):80-81.
[14] 施新政,高文靜,陸瑤,等.資本市場配置效率與勞動收入份額——來自股權分置改革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9(12):21-37.
[15] 板谷敏彥.世界金融史:泡沫、戰爭與股票市場[M].王宇新,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16] 喬菲,張璋.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機制:理論分析和政策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17(9):106-108.
[17] 李水房,劉峰.現代會計與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基于會計信息披露的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07(8):103-104.
[18] 胡炳志,王兵.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2(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