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漿中的膽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酯如磷脂的總稱。與臨床和疾病密切相關的血脂成分主要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如果甘油三酯和(或)總膽固醇升高,即為血脂異常,又稱高脂血癥。血脂異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原因,而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和腦溢血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基礎,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血脂異常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癥4個類型。目前對于血脂異常的治療分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措施包括飲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調節,用于預防血脂過高,也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在糾正繼發原因或去除誘發因素,并控制體重、合理飲食、限制飲酒、有氧運動和戒煙等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后,仍不能改善的患者需及時啟用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調脂藥有許多,可以分為以下5類:
1.他汀類藥物
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另外,中成藥血脂康也含有他汀類成分。他汀類藥物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又叫“壞膽固醇”)及總膽固醇(TC)為主,同時對降低甘油三酯(TG)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其主要不良反應是肝功能異常及肌炎。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升高被公認為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他汀類藥物因其能夠有效降低LDL-C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是目前公認的對心血管保護作用最強、應用最廣泛的調脂藥物,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已經成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
2.貝特類
如非諾貝特、苯扎貝特、吉非貝齊等。此類藥物以降低甘油三酯(TG)為主,同時還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又稱“好膽固醇”)水平,輕度降低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不良反應與他汀類藥物相似。臨床主要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癥、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癥等。
3.煙酸類
如阿昔莫司等。這類藥物以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主。此外,還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膽固醇(TC)。在所有調脂藥物中,煙酸類升高HDL-C最強。其不良反應主要有顏面潮紅、胃腸道不適、肝損害、尿酸升高、血糖升高等,故慢性肝病和痛風患者禁用。
4.膽酸螯合劑(樹脂類)
如消膽胺(考來烯胺),可在腸道內與膽酸結合,抑制腸道膽固醇(TC)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中膽固醇。這類藥物對胃腸道刺激比較明顯,而且常常引起便秘,目前臨床很少使用。
5.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如依折麥布,該藥主要通過抑制膽固醇在小腸的吸收發揮作用,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主,但調脂強度弱于他汀類藥物,適用于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或單用他汀類藥物血脂不能達標的患者,該藥既可單用,也可與他汀類聯用。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更適合老年患者應用。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調脂藥物,但如前所述,血脂異常有4種類型,如果患者是以高甘油三酯血癥為主的血脂異常,選用貝特類藥物更為適宜。此類藥物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2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升高5%~20%,甘油三酯(TG)降低25%~50%。
以非諾貝特為例,其常見劑型有:(1)非諾貝特片/膠囊,口服,一次0.1克,一日3次。非諾貝特經微粉化處理后,比表面積增大,加快了藥物溶出速度,增加了藥物吸收。(2)非諾貝特膠囊(Ⅱ),口服,一次0.2克,一日1次。將微粉化技術與微粉包衣技術結合制備的制劑,藥物溶出更快,藥物吸收更多。(3)非諾貝特片(Ⅲ),口服,一次0.16克,一日1次,整片吞服。需注意的是,因為食物可增加非諾貝特的吸收,并降低非諾貝特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故所有非諾貝特制劑都要求與餐同服。
除了調脂作用,非諾貝特尚有以下特點:①對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有保護作用,可以延緩2型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進展,減少激光治療需求,以及減緩微量白蛋白尿進展,并能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性截肢風險。②可抑制腎近端小管尿酸重吸收,促進腎臟尿酸排泄,可使血漿中尿酸平均降低25%。推薦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癥的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調脂藥物首選非諾貝特。
非諾貝特作為降低甘油三酯(TG)的一線用藥,若存在以下情況需啟動非諾貝特治療:(1)TG≥5.6mol/L時,需立即啟動非諾貝特治療,預防急性胰腺炎;(2)LDL-C已達標但TG仍≥2.3mmoL/L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的一級預防;(3)LDL-C已達標,TG仍≥2.3mmoL/L的ASCVD患者的二級預防。
不過,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方面,當甘油三酯(TG)水平<5.6mmol/L時,應以他汀類藥物為主。這是因為他汀類藥物既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可降低甘油三酯,但相對較弱。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提高調脂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不同類別調脂藥物的聯合應用,是目前提高調脂療效的一種較好的選擇。聯合用藥可充分發揮藥物互補協同作用,有利于全面調整血脂異常,減少藥物劑量,增加調脂療效。由于他汀類藥物作用肯定,常規劑量下不良反應少,在安全與有效的前提下他汀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已成為聯合調脂治療的首選方案。
而在與他汀聯合治療時,首選非諾貝特。吉非貝齊也是貝特類藥物中的一種,但它可抑制CYP2C8、CYP2C9、CYP2C19、CYP1A2等多種肝藥酶,還可抑制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與他汀合用時,會使他汀血藥峰濃度增加1.8~2.8倍,副作用也相應增加。而非諾貝特對他汀的藥物代謝無明顯影響。
但非諾貝特也可能造成肌肉損傷,與他汀聯合使用時,肌損傷的風險增加,因此要嚴密觀察是否出現嚴重肌肉疼痛、肌無力等肌肉損傷跡象。因為擔心他汀與貝特聯合用藥的肝腎與肌肉毒副反應,很多醫生常會暫時停用他汀,改用貝特,待甘油三酯降低后再更換為他汀。這樣做是不合理的。對于具備他汀治療適應證(特別是冠心病)的患者,中斷他汀治療可以顯著增加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除非患者確實不能耐受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否則不宜停用他汀。因人體內源性膽固醇主要在夜間合成,而他汀類藥物可阻斷膽固醇的自身合成,所以可早上服用非諾貝特,睡前服用他汀類,這樣可避免兩類藥血藥濃度高峰重疊,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其他不建議合并使用的藥物包括:
1.香豆素類口服抗凝劑。非諾貝特可能增強香豆素類抗凝劑(如華法林)的療效,因此與香豆素類口服抗凝劑合用時應當減少口服抗凝劑的劑量,同時更頻繁地監測凝血指標,調整劑量,直至達到穩定。
2.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他克莫司具有腎毒性,會減低肌酐清除率并升高血清肌酐。而貝特類主要以腎臟分泌為主要排泄途徑,免疫抑制劑與非諾貝特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腎功能的惡化。因此,應當慎重權衡聯合使用非諾貝特與免疫抑制劑的風險和獲益;如果必須使用,則應當使用最小有效劑量,并監測腎功能。
3.膽酸螯合劑。主要是因為膽酸螯合劑(如消膽胺)會與同時服用的藥物結合,因此應當至少在服用膽酸結合劑前1小時或者后4~6小時再服用非諾貝特,以避免阻礙非諾貝特的吸收。
不同調脂藥物的作用特點、調脂強度、代謝途徑、半衰期、副作用等均不相同,臨床上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血脂異常、患者肝腎功能狀況、控制目標等合理選用。高膽固醇血癥首選他汀類藥物;單純高甘油三酯血癥首選貝特類藥物;混合型高脂血癥,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單用他汀類或者他汀類與非諾貝特聯用。
此外,還要注意避免以下誤區。
誤區一:只有血脂高,才需要調脂治療。
人們拿到血脂化驗單之后,往往先看檢查結果是否在正常參考值范圍以內,只要沒超出范圍,便認為血脂正常,無需治療。殊不知,血脂的正常范圍因人而異,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標準,化驗單上顯示的正常范圍主要適用于健康人。換句話說,血脂目標值是按危險分層的,危險因素越高要求越嚴格。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例,不同人群的目標值不同:健康人群<3.4mmol/L;高血壓或糖尿病<2.6 mmol/ L以下;高血壓并糖尿病,急性冠脈綜合征、腦卒中、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1.8mmol/L。大部分醫院的血脂化驗單并不會針對不同人群給予不同的參考值,所以即使血脂化驗單顯示正常,也不一定血脂正常,應由醫生協助判斷并指導治療對策。
誤區二:過分擔心調脂藥物的副作用。
任何藥物(包括中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調脂藥物也不例外。他汀類和貝特類藥物均可導致肝功異常(轉氨酶升高)、肌肉損傷(常常表現為肌肉疼痛、肌酶升高,橫紋肌溶解極罕見),但發生率并不高,停藥后大多可以恢復正常。
而使用調脂藥物的獲益遠遠大于副作用,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只要在用藥過程中(尤其在用藥早期),注意觀察和監測(肝功、肌酶等),安全性還是完全有保證的。一般說來,當轉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升高5倍以上應及時停藥。有些患者因為擔心這類藥物副作用,拒絕用藥或不敢長期用藥等不遵醫囑用藥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誤區三:完全依賴控制飲食,或完全依賴藥物。
這兩種極端做法皆不可取。
一方面,低脂飲食往往對降低甘油三酯(TG)效果較好,而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效果就不太理想。這是因為甘油三酯(TG)水平與飲食有很大關系,而LDL-C則是以內源性為主,主要由肝臟合成。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賴藥物,不進行生活方式干預,血脂也很難控制達標,而且還可能因為調脂藥物用量過大而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糾正血脂異常,應當雙管齊下,生活方式干預與藥物治療并重。注意復查血脂,血脂未達標,且無藥物不良反應,每3個月監測1次;血脂達標,且無藥物不良反應改為每6~12個月復查1次。
誤區四:血脂降下來之后,便可以停藥。
脂代謝紊亂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調脂藥物(尤其是他汀類藥物)除了可以調節血脂,還具有抗炎、保護血管內皮、穩定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等諸多益處。服藥的時間越長,在這方面體現得越明顯。一旦停藥,高血脂往往會卷土重來,因此,最好能堅持長期服用,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更是不能停藥。
如果患者沒有動脈硬化及其相關疾病(如冠心病等),只是單純的高血脂,經過他汀類藥物治療血脂已達標,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停藥,前提是患者能夠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飲食、戒煙戒酒、增加運動等),使血脂得以維持正常。
誤區五:調脂藥無論啥時候服,效果都一樣。
由于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主要在夜間進行,所以調脂藥物(尤其是短效藥物)最好是在晚上睡前服用,這樣更能充分發揮調脂作用。
但對于長效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服藥時間就可以相對靈活,在一天當中任何時間固定服用就可以。
誤區六:調脂治療,不分“主次先后”。
我們所說的血脂主要包括4個指標: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其中,HDL-C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我們稱之為“好膽固醇”。其余3項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危害最大,因此臨床上通常將LDL-C作為調脂治療的靶目標。而降低LDL-C,應當首選他汀類藥物。但是,如果患者甘油三酯(TC)異常升高(>5.6mmol/L),有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在這種情況下,為安全起見,應優先選用非諾貝特,處理高甘油三酯血癥,待甘油三酯降下來以后,再加用他汀類藥物。
誤區七:魚油可以用來降血脂。
魚油可適度降甘油三酯,但沒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也沒有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的證據,不能代替調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