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濤
做超聲檢查前,醫生會在我們皮膚表面涂一層黏黏的透明膏狀物,冰冰涼、黏黏的,讓人很不舒適。那么,問題來了,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涂上它有什么作用呢?
這種透明膏狀物叫“醫用耦合劑”,是一種水性高分子凝膠,屬于醫療器械范疇,是醫生進行超聲檢查操作的好幫手。它主要起到以下兩方面作用——
填充: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的聽覺是有限的,只能聽到20~20000赫茲,而我們無法聽到的、高于20000赫茲的聲音,就是超聲波。超聲波可以穿透物體,并且在碰到障礙時產生回音,密度、厚度等不同的障礙物發出的回音也不同。B超檢查就是利用這一特性,將接收到的各組織、臟器的回聲顯示在屏幕上,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圖像,此圖像能為診斷疾病提供參考。但如果直接將B超機的探頭貼于人體皮膚上,兩者間縫中的空氣因與人體的密度、厚度等不同,會產生聲阻,直接將探頭所發射的超聲波反射回去,以至于超聲波無法進入到人體中,因此無法成像,也就不能準確地探知受檢查者內臟組織的實際情況。而涂抹耦合劑,可以去除皮膚及黏膜紋理凹陷處的空氣,使得超聲波能夠順暢地傳播,從而獲得更真實、更清晰的圖像。這是臨床上使用耦合劑最主要的目的。
潤滑:做B超檢查時,醫生需要來回移動探頭,找尋多個成像角度。比如,在給孕婦做檢查時,如果胎兒某一部位無法直接觀測清楚,醫生就會將探頭在孕婦肚皮表面來回移動。這個過程中,皮膚與探頭間會產生摩擦力,不利于探頭的靈活運動,也會使受檢者感到不適。而耦合劑黏稠性適宜,潤滑性能好,能讓探頭的活動變得更加流暢。
另外,耦合劑自應用于臨床起,也隨技術發展及臨床需求經歷過產品更迭。由于大部分受檢者受檢部位的皮膚完好、無破損,因此在2006年之前,臨床上使用的絕大多數醫用耦合劑都是普通型制劑(非無菌型)。不過,近年來,腔內及介入超聲日漸普及,而黏膜及破損皮膚抵抗力薄弱,易受損傷及感染,雖腔內探頭采用護套或避孕套,但仍存在穿孔的可能,有交叉感染的風險。因此,消毒型醫用超聲耦合劑替代傳統醫用超聲耦合劑的趨勢開始顯現,國家相關部門近年來也陸續頒布和實施了《消毒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消毒衛生標準》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都要求醫院必須嚴格執行醫療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術規范,超聲探頭(經皮膚,黏膜或經食管、陰道、直腸等體腔進行超聲檢查)須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達到接觸皮膚、黏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全部消毒的水平。
《醫用超聲耦合劑》標準(YY0299―2008)則將醫用超聲耦合劑分為無菌型和非無菌型,其中非無菌型又分為消毒型和非消毒型。非無菌型主要用于在完好皮膚上進行的超聲診斷、治療操作。無菌型用于術中超聲、穿刺活檢等在創口和非完好皮膚上進行的超聲診斷、治療操作;經食管、陰道、直腸等接觸完好黏膜的超聲診斷、治療操作和對嬰兒進行的超聲診斷、治療操作。
可見,醫用耦合劑在超聲檢查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患者完全沒有必要對耦合劑存在戒心,只要正確、規范使用,它對人體健康是無毒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