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琴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構建全面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的課程基本理念。隨著新課程理念的變化,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學新教材也隨之誕生,并于2019年9月在全國部分省市正式使用了。河北省于2020年9月新高一開始正式使用,作為一名老教師,經歷過幾次高中化學教材的變化,感覺以往高中化學教材的變化大多為教學內容和章節順序的調整,但本次的普通高中教科書《化學》必修第一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真切感受到了其中的重大變化,有了很多的感悟。
感悟一:新教材的構成要素更加合理,欄目的功能更加優化
以往的化學教科書一般由引言、正文、欄目、附錄等要素構成,而新版教科書適當調整了教科書的結構,合理設置了各構成要素,例如,在開篇位置增加了“教材中設置的主要欄目及說明”,幫助讀者了解教科書的欄目功能;在附錄中增加了“實驗室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和常見廢棄物的處理方法”等安全性知識及“名詞索引”等工具性內容,使讀者使用教科書更加便利。
基于新的課程理念,新版化學教科書的編寫,對于欄目的功能進行了新的思考和設置,適當呈現教學思路,提供活動形式、方法等;在適切性、數量、類型、名稱等方面也有所調整。
例如,將原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一中“思考與交流”“學與問”合并為“思考與討論”;增加了“方法導引”“化學與職業”“研究與實踐”;更新了一些欄目的名稱,如“科學·技術·社會”“練習與應用”“復習與提高”“整理與提升”;對所有欄目的功能進行了優化;等等。調整后欄目名稱更加直觀清晰、貼近內容,欄目的功能更加明確,利于引導多樣化學習方式,體現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感悟二:部分教學內容的調整更加科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首先,新教材內容的調整,更加關注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的銜接。
例如,將舊教材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調整到新教材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使學生在初中化學已有“物質觀”“變化觀”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之間的有機聯系,提高了學生學習高中化學的興趣;將舊教材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調整為新教材第一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及轉化”,使學生在原有形成“化學分類觀”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復習初中已學過的單質、氧化物、酸、堿、鹽及其轉化關系,鞏固“化學變化觀”,更能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此外,本部分內容順序的調整,降低了高中化學起始內容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以良好的狀態進入高中化學的學習。
其次,新教材內容的調整,解決了以往高一上學期教學中的三大難點問題。
難點一:舊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教學。本節內容與初中化學幾乎沒有聯系,導致學生初入高中,就接觸“物質的量”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面臨較大思維轉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從而降低對高中化學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必修第一冊中,把本部分內容調整為第二章第三節“物質的量”,一方面,直接呈現“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可加深學生對新名詞的印象,另一方面,使教與學的難度相對分散并后移,從而減輕了學生初入高中即遇到學習的攔路虎,解決了阻礙學生學習化學積極性的問題。
難點二:舊教材必修一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中鋁及其化合物的教學,知識性較強,尤其是鋁三角的轉化及應用,繁瑣、易亂,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
新教材必修第一冊中,減少了對鋁及其化合物的系統認識,弱化了鋁元素,并且調整為結合“金屬材料”介紹鋁和氧化鋁的性質、用途,而氫氧化鋁的兩性則安排在“元素周期律”中,這種使相關聯知識集中在一起學習的編排體系,有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更加注重了鋁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應用。
難點三:舊教材必修一中,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較多,使得高一上學期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生消化不良,常常吃“夾生飯”。
新教材必修第一冊中,對元素化合物的要求有所降低,金屬元素只系統介紹了鈉和鐵,非金屬元素只介紹了氯,把硫和氮調整到了必修第二冊,并且更重視了應用,大大減輕了以往學生高一上學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負擔。而且,新教材還將“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由原來必修二調整到了必修第一冊中。把本部分內容穿插在元素化合物之間學習,更符合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規律。學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典型金屬元素鈉和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的學習,奠定了對“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學習的基礎,容易形成原子結構及其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即“位置-結構-性質”的關系,為后續氮和硫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
感悟三:新教材內容符合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更加注重實用性及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1.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新教材的“實驗活動”“探究”“研究與實踐”等欄目,都包含著探究或可以設計成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去完成,不僅使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還能鞏固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方法導引”如:分類、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視角、預測等著力引領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資料卡片”如:丁達爾效應、人體中的鐵元素、鋁制品的表面處理等,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更加關注所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而“科學史話”如: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發展、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元素周期表的發展等,讓學生了解科學成果發現的艱辛過程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結合新高考,引領學生化學職業觀的形成
新教材通過“化學與職業”欄目,如:化學科研工作者、水質檢驗員、測試工程師、科技考古研究人員等,讓學生了解某些化學職業的內容、工作性質、工作過程及對人類社會的價值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在未來繼續進行化學專業的學習深造,最終從事化學科學研究、檢驗或化工生產等奠定基礎;“科學·技術·社會”欄目,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成果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如“用途廣泛的稀土金屬”,是當今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材料;“超級鋼”強度很大,在應用時能夠實現鋼板的輕薄化,對于汽車、航空、和航天等領域的輕量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等。
總之,通過對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化學》必修第一冊的教學,充分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的變化之大,也深深感悟到:新教材的變化,不僅可以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能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一定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不斷學習和研究,以新教材為依托,主動探索“素養為本”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和策略,明確知識、技能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系。積極開展“真實情境-問題”教學;開展借助信息技術的教學;開展具有學科特質的實踐活動等多樣化的教學實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探討,發現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認知與思考,真正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