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介紹了會展西路過江隧道的總體設計方案、節點方案比選及隧道與會展四期建筑共建方案,為城市地下道路的立交設計方案選擇及隧道與建筑共建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過江隧道;共建;節點方案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地下道路立交設計及其與建筑的共建,成為新的趨勢。本文就會展西路過江隧道這一具體工程項目的立交設計及與會展四期建筑共建方案進行分析。
1 工程概況
會展西路過江隧道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南起海珠區新港東路,北接天河區規劃員村大道。采用隧道形式下穿擬建會展四期建筑、閱江路、珠江前航道、臨江大道。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道路紅線寬40~60 m,主線設計速度為40 km/h,匝道及地面輔道30 km/h,雙向6~8車道,過江段采用雙向六車道沉管隧道,設計范圍主線全長約1.24 km,其中隧道段長約1.112 km(江中沉管段長407 m),路基段長0.168 km。全線自南向北設置2處立交節點:閱江路節點和臨江大道節點。
2 路線選定
從城市規劃的空間結構來看,會展西隧道緊鄰金融城、琶洲、互聯網集聚區等廣州市重點規劃地區,位于廣州科技創新走廊重要廊道,地處“珠-金-琶”黃金三角地帶的中心位置,是聯系珠江兩岸的重要通道,可以支撐琶洲地區及金融城的發展。
本項目的建設能為既有的城市主干路(如科韻路等)分擔交通壓力,提升區域路網整體交通運輸能力。因此,本項目起、終點研究時首先要考慮路線基本走向服從于項目的功能作用及區域交通流向,南段路由依據現狀會展西路,北段路由依據規劃員村大道,結合相關城市規劃,考慮地形、地質條件、工程規模與造價、環境保護等因素,綜合論證起終點的合理位置。
3 總體設計
3.1 控制要素
本項目沿線涉及會展四期、珠江、地鐵、水閘等因素,主要控制點有:新港東路、會展四期、地鐵8號線、有軌電車、珠江、臨江大道、水閘、員村等。其中,與會展四期的共建是本項目的重點與難點之一。
3.2 節點方案
3.2.1 閱江路節點
該節點現狀會展西路、雙塔路及閱江路均為雙向六車道,會展西路西側現狀為會展公園地塊,東側為西辦證大廳和武警營房和派出所。規劃會展四期位于雙塔路以南,華快以東,展場西路以西區域。
(1)方案一。閱江路設置右進右出匝道與會展西路隧道進行交通組織轉換,實現互聯網集聚區、會展中心和金融城的互通;雙塔路設置一對往返匝道與隧道相接,解決互聯網集聚區的交通轉換。會展西隧道主線兩側設置輔道,解決閱江路與新港東路之間的聯系。會展西路過江隧道主線下穿閱江路和會展四期后,在新港東路交叉口處接順地面,通過交叉口實現與新港東路、會展南二路的轉換。
(2)方案二。閱江路設置右進右出匝道與會展西路隧道進行交通組織轉換;過江隧道設置北往西匝道與雙塔路和南風東路進行轉換;雙塔路西往南匝道實現與新港東路的交通聯系。
(3)方案比選。兩個方案均實現隧道與閱江路右進右出的轉向功能,方案一解決雙塔路與過江隧道雙向轉換功能,方案二解決隧道北往西至雙塔路方向和雙塔路右轉至新港東路方向轉換功能。考慮到本項目主要功能是實現互聯網、金融城和琶洲的互通,推薦采用方案一。
3.2.2 臨江大道節點
臨江大道現狀為雙向六車道,臨江大道下有2.2 m污水管,埋深約-0.6 m。會展西路過江隧道線位處有員村涌及水閘,臨江大道北部為員村城中村,結合三舊進行改造。
(1)方案一。會展西隧道主線下穿臨江大道,并設置南往東、西往南右轉匝道,實現金融城與珠江南岸重要片區的快捷聯系。規劃路設置一對匝道,利用路網實現會展中心去往珠江新城、金融城去往會展中心的左轉需求。
(2)方案二。會展西隧道主線下穿臨江大道,并設置南往東、西往南右轉匝道,南往西、東往南左轉匝道。可實現金融城與南岸的雙向快捷聯系。
(3)方案比選。立交線形指標上:方案一線形指標較高;用地規模上:方案一占地較小,釋放用地;可實施性上:方案一可實施性較好,方案二對周邊用地開發有影響。綜合比選,推薦采用方案一(如圖5、圖6)。
3.3 會展西隧道與會展四期建筑共建方案
會展西路過江隧道主線K0+080~K0+
460段、雙塔路A、B、C匝道下穿會展四期場館。為不影響兩個項目的推進,節約投資,對于疊合部分擬采用共建方案,統籌協調,與會展四期同步開工建設。
隧道范圍建筑采用上蓋形式,建筑荷載不傳遞給隧道結構,會展調整地坪標高保證隧道下穿凈空要求,同時考慮建筑轉換梁跨徑限制,隧道側墻結構需預留廣交會落柱條件。
會展四期范圍,隧道主線為敞開段,B、C匝道為暗埋段。會展首層樓板采用主次梁肋板式結構跨越隧道,部分柱子與隧道墻體結構一起澆筑,基礎采用端承鉆孔灌注樁。隧道荷載由隧道抗拔樁和會展樁共同承擔(如圖7、圖8、圖9)。
4 結語
會展西路過江通道服務于會展、互聯網集聚區、金融城三個重要片區,結合相關城市規劃,考慮地形、地質條件、工程規模與造價、環境保護等因素,綜合比選論證節點方案,提出推薦方案。基于項目工期、節約投資的角度,本通道與會展四期共建,提出了共建的技術方案。本項目城市地下道路,采用了多點出入的立交節點設計方案;與建筑共建,釋放土地、合理整合空間,為城市地下道路的設計提供參考思路。
參考文獻:
[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221-2015[S].
[2]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 152-2010[S].
[3]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 193-2012[S].
作者簡介:馬麗珠(1988—),女,福建三明人,碩士,中級工程師,從事市政道路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