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微
王安憶新著《小說六講》最近由“世紀文景”推出。因“創意寫作”專業在國內高校日益火熱,著名作家的“小說講稿”業已成為中國寫作教育的重要教學成果,納入到“創意寫作”這一舶來學科落地中國后的文學觀察中。
其實“作家講稿”并不是新鮮事。1991年,王安憶就曾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文論《故事和講故事》。那時她尚未完成后來影響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重要長篇作品,方才以寫作兒童文學作品到寫作《小鮑莊》《神圣祭壇》等作品嘗試轉型。這一時期,她的作品篇幅也從中短篇小說到開始挑戰長篇,寫完了《69屆初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和講故事》中一些重要的小說寫作方法論已見雛形(包括《故事和講故事》《小說的物質部分》《故事是什么》等)。
1994年,王安憶在復旦大學舉辦講座,很受學生歡迎。1998年,王安憶在復旦的課程講稿以《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為名出版。書中評析文學經典《紅樓夢》《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獨》等文章與小說寫作方法論的《小說的情節和語言》《小說的感情問題》,至今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引用率極高。以作家的角度拆解重詮文學經典形構的方法,后來也成為出版熱潮。如2001年的《我讀我看》、2007年的《王安憶讀書筆記》、2012年的《劍橋的星空》、2021年的《遙想手工業時代》等。至此,在創作小說的杰出成就之外,王安憶也形成了成熟的漢語寫作方法論體系。
2004年王安憶作為杰出人才被引進到復旦大學中文系工作以來,在小說寫作實踐課程中積累了近20年豐富的寫作教學經驗。這些寫作課堂,后來在2007年的《王安憶導修報告》、2016年的《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在臺灣中山大學的文學講座》都有非常生動的還原。從小說觀念、設計作業、課堂互動等方面,作為導師的王安憶巨細靡遺地記錄了自己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創意寫作”這一舶來學科落地本土的重要實踐經驗。
在這二十年間,王安憶完成了包括《長恨歌》《天香》《匿名》《一把刀,千個字》等重要作品的創作。她的文學見地與創作的探索是合為一體的。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來一同重讀《小說六講》這本新書,幾乎能看到一位當代著名作家完整的文學人生:是如何通過不斷總結反思、自我教育和教學相長得以成就。它不是碎片化的讀書心得、也不是枯燥的文學教材,而是從文學方法到文學教育,從文學創作到文學理論的創造、實踐和知識化路徑。
新修訂的《小說六講》,五年前曾以《小說與我》出版。“小說與我”是這本文學創作論的第一部分,甚至可以看作王安憶的文學自傳,也是在這本書中,王安憶將自己寫作的起點定于1977年一篇未發表成功的散文《大理石》。
《小說六講》的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則是王安憶經過時間沉淀后的文學認知,包括厘清生活與小說的關系、語言與小說的關系、類型小說的模式和結構、非類型小說建設邏輯的原則等等。
她十分具體和明確地提出對于“好小說”的要求、訓練的標準,并在書的第五部分再度還原了復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小說課堂的授課方式、故事接龍和空間實踐作業,討論了非常復雜的藝術創造過程,即一些基本問題:如何讓有限的經驗釋放最大的價值、如何描述值得被言說的內心經驗,以及如何嚴密推理。
這些記錄能使人對“小說”這一文體產生新的敬意,這在如今的時代,并非一件易事。我們有太多的娛樂類型可以滿足生活樂趣的需求,小說在其他娛樂形勢之下簡直是潰敗的門類。然而,王安憶為學生們提出了美學生活的要求,以小說創作實踐為路徑之一,創造現實里無法兌現的理想生活,迸發在現實生活中淬煉和累積起的高質量情感。

王安憶認為,“一個小說家最能體現對世界看法的是虛構的文本——小說,散文則是接近自供,提供的是旁證,最后還是要回到小說……小說的樂趣也在這里,凡寫小說的人,大約都有一種特質,就是喜歡生活,能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就是說懂得生活的美學……文學是很有意思的,可幫助我們發現生活。這是我數十年寫作,仍無一點倦意的原因。”
同時,王安憶在書中提出:“當你決定要做一個寫作人,那你就是要做一個在美學生活里的人,做一個在文學生活里的人。”
圖書簡介
《小說六講》整理自王安憶的六堂公開課講稿。對寫作的興趣從什么地方源起?如何建設一個小說的世界?為什么要關注類型小說?怎樣才稱得上一本好小說?小說寫作能不能教與學?作為小說家和教育者,王安憶在課堂上坦誠分享自己的經驗,帶領讀者探尋小說與生活之間的通道,體驗閱讀與創作的樂趣。
作者簡介
王安憶,作家,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著有《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長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天香》《匿名》《考工記》《一把刀,千個字》等十余部長篇小說,以及中短篇小說、散文、論著、劇作等數百萬字的作品。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