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北京中鐵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0)
鋁合金模板作為新型金屬模板,周轉次數多,可被多次運用在工程建設期間,具有極強的經濟適用性,操作方便,施工效率快,可重復周轉,為施工人員提供了一個安全、文明的工作環境,利用鋁合金模板施工也響應了國家綠色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必將得到廣泛應用[1-3]。但同時,鋁模也面臨業務線條長、資產投入大、資產周轉處置繁瑣等問題,尤其國內工程結構設計的多樣性、復雜性特點,導致后期模板返廠周轉率低、庫存積壓、原材料資金緊張等問題。
如何通過對模板全壽命周期節點分析研究,實現資產的高效周轉以及降本增效,模板標準化分析提上日程。
鋁合金模板標準化涵蓋模板設計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庫存標準化,涉及設計、加工、物資采購和存儲、返廠改制等全過程。
設計模塊分為深化設計和配模設計,其中與生產相接的模塊為配模設計,產出內容為模板清單、生產圖和安裝圖,行業平均周期為7~10 d,大約35~40個工時。配模設計效率低,錯誤率高。為提高設計效率,形成規范化設計,優化設計程序,需區分模板標準件與非標件。
2.1.1 非標件分類
以下對非標件進行簡單的分類,非標件分類占比見表1。

表1 非標件分類占比
(1)普通非標,屬于常備物資型材類,返廠容易改制:
①長度不滿足50的模數,一律為非標;
②長寬均滿足50的模數,但總體流轉效率低下,不列入標準件表,設計配模不優先考慮。
(2)非標尺寸非標,多數為剖切件,因結構設計原因[4],多出現在節點造型(非標線條、難拆空間…)、非標尺寸梁墻板、斜梁、變截面、吊模等,返廠不容易改制,甚至報廢:
①非標尺寸指普板寬度非50模數;
②C槽非常備物資型材。
(3)異形件非標,受體系影響和行業傳統方案制約[5],多出現在樓梯、節點造型(弧形、難拆空間、凹凸線條…)、非標尺寸梁等;或者特殊的項目要求如爬架、外保溫、免抹灰等[6-7],造成大量異形剖切模板、錯孔板、背孔板,返廠改制非常困難,一般情況報廢處理。
2.1.2 標準件表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間共178個項目(不包含相同項目、樣板間、公建項目、預制內隔墻等特殊項目)的鋁合金模板鋁件數據,進行數據初步處理,輸出項目原標準件數量占比、面積占比、重量占比,合計27 714類模板編碼,總數量1 645 594件,總面積314 967 m2,總重量7 804 927 kg。詳見表2。

表2 178個項目原標準件匯總數據分析
通過數據整理,分析模板在項目使用當中的頻次及數量,結合項目的特殊要求,如反坎施工、構造柱一次帶出、外墻全砼、疊合板鋁模支撐等對標準件的影響[8],對比優化前后的數據,標準模板調整至264種時,標準件面積占比趨于80%,滿足設計及生產的需要。
2.1.3 設計標準化應用
市面上普遍通用的標準模板大概20~30余種,不同企業之間規格尺寸不一,導致不同企業的鋁合金模板難以互換使用[9],部分企業標準件種類定義多達近500余種,由此可見設計的標準不一。規范設計部對模板的配模應用,為各工廠對模板的循環使用提供基礎,是建立標準件表的初衷。標準件表的應用及影響如下:
(1)通過標準件表的應用,形成統一的設計規范,減少人員思維多樣性造成的模板件數、種類多樣化,為設計軟件編程提供基礎,從而減少設計錯誤,提高設計效率。
(2)通過標準件表的應用,形成標準的生產大樣圖、通用圖,提高繪圖效率的同時,減少生產圖紙錯誤,通過對工人的統一培訓,間接提高生產效率。
(3)通過標準件表的應用,安裝圖排布呈現一定規則,通過對設計員工的培訓,可以提高員工相互審查的效果;工程服務技術指導可根據規則判斷圖紙的正確性,有利于遠程溝通的有效性。
設計標準化應用,同樣可以運用到設計管理當中,配模設計、生產圖繪制、安裝圖繪制呈現的規則化,可將設計步驟分組化,做到下游審查上游的同時,大大縮短設計周期,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標準化的應用與設計管理模式的結合,可將設計周期壓縮至5 d以內,設計工時提升57.1%,設計質量錯誤控制在3‰以下,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及設計質量,設計成本單價顯著降低。
生產線涉及多個生產步驟,如鋸切、沖壓、焊接、整形、噴涂、質檢等,上下游還包括計劃排產、生產倒運、清點出入庫等。冗長的生產線以及大量的員工業務交叉,使得企業對生產的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10]。
2.2.1 按部位生產
早期的生產清單,以設計部位排產加工,按預裝需要,依次生產墻、梁、板、節點、樓梯和吊模。問題如下:
(1)重復領料生產,倒運困難,人力物力耗損。
(2)尾料浪費,不能批量生產,基材算量困難,容易形成尾料,造成型材呆滯和浪費,見圖1,圖示為型材鋸切后剩余的尾料,不能及時運用到項目中去,造成的尾料積壓。

圖1 基材尾料示意
(3)人效低,不能批量生產,員工需反復查看圖紙,調校機器,不能流水線作業。
(4)質檢困難,物料碼放不能成包規,圖紙類型多,物料查驗繁瑣。
(5)場地占用大,容易漏單,倒運困難等。
2.2.2 批量化生產
依照標準件表,項目計劃排產可劃分為標準件、非標件、異形件等。通過不同生產線的劃分,分別測試不同類型的加工生產人效,見表3。

表3 生產加工人效
依照項目面積大小以及標準件、非標件、異形件的比例,通過人效計算,可合理安排人工生產,或提前執行標準件補庫,實現批量化生產:
(1)大大縮短生產周期,提高整體生產效率,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2)員工查閱的圖紙單一,降低錯誤率及返工現象。
(3)減少生產重復領料造成的人力物力耗損。(4)批量生產,可合理計算基材長度,實現基材定尺,減少尾料浪費。(5)生產成品成包規,清點、質檢、倒運方便。(6)可區分工作難易程度,合理劃分員工工資,避免挑料現象而造成尾單周期長等問題。
模板標準件生產成本在100元/m2左右,模板非標準件生產成本在140元/m2左右,模板標準件與模板非標準件的生產成本相差40元/m2。
模板庫存分為基材庫存、成品庫存和返廠庫存。
2.3.1 基材庫存標準化
基材庫存,即原材料庫存,涉及原材料資金占用及場地占用問題。
未建立標準件庫,設計呈現多樣化,型材使用規格種類、數量沒有參考性,基材采購常常需要一次采購幾百至上千噸,且對基材的庫存結構無法精準把控[11],造成大量基材呆滯,遲遲難以消耗,原材料資金浪費嚴重,見圖2,圖示為前期未建立標準件庫時,大量購買型材不能及時消耗,造成的呆滯型材落滿灰塵。

圖2 呆滯型材落灰
(1)建立標準件庫,且項目標準件比率達到80%,可分析通用型材使用的頻次,對于頻次高的模板型號,可通過基材定尺的方式,減少鋸切生產的損耗,降低材料成本,見表4。

表4 基材定尺
(2)通過對項目基材平均用量的分析,結合標準件庫存種類和數量,可計算項目非標件、異形件等所需基材用量,根據采購周期,進行階段性采購,避免基材庫存積壓,造成資源浪費等現象。項目標準件比率達到80%,可將單個項目型材新增量控制在8%~10%,按照目前材料市場價格18 000元/t計算,型材新增材料可降低至64 000~80 000元。
2.3.2 成品庫存
根據標準件表,找出歷史工程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鋁合金模板的種類、型號和尺寸,根據工廠的產能,提前生產標準通用模板,或提前進行返廠標準板補庫,以便縮短模板的生產周期。成品模板定點擺放[12],成品庫存現場標準化定制規劃,見圖3,實現快速補庫和平庫,節約人工成本和場地占用。

圖3 成品庫存示意
結合成品庫存,工廠可根據非標件庫存進行專項分析,成立非標改制小組,進行定向消耗,減少庫存的呆滯。
2.3.3 返廠庫存
依照標準件表,模板返廠后,會按照標準件、非標件、異形件區分上架,見圖4,圖示為返廠模板清灰后,分區上架。

圖4 返廠庫存示意
標準件成包規后,會直接進入生產區拋丸改制、平庫,減少場地的占用。同時,新加工模板數量減少,可縮短生產周期,實現模板快速周轉。
而非標準模板由于通用性差,會導致模板在工廠長期閑置,造成鋁合金模板返廠周轉率低、庫存積壓等問題。非標件通常通過項目改制,進行庫存消耗,因此,標準件比率越高,原材料購買越少,非標件改制成本和損耗越低。一個1 800 m2的項目樓棟,模板標準化程度低,每增加5%非標件比率,大約增加8 000元改制費。
通過鋁合金模板標準化,進行一系列設計、生產、庫存優化改進,形成標準件表,建立標準件庫,優化庫存結構,制定基材定尺降低損耗,進行非標定向改制設計等,提高了設計、加工效率,減少了生產周期,加快了物資周轉,標準化生產設計可降低45~50元/m2,全過程項目周期可控制在30 d以內,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