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必軍,向紅艷,楊 楊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農技中心鄧村鄉分中心,湖北 宜昌 443132)
宜昌市夷陵區地處湖北省的西部,長江兩壩(三峽大壩、葛洲壩)一峽(西陵峽)的西陵峽北岸。據考證茶圣陸羽所著《茶經》一書,早在唐代,夷陵區就是古峽州茶的主產區。目前,茶葉產業已經是夷陵西北部山區的農業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全區茶葉總面積23萬畝,茶葉總產量3.9萬噸,茶葉總產值近10億元,全區涉及茶葉產業的鄉鎮9個,從事茶葉生產和加工銷售的共計2萬多戶近15萬人,茶葉從業人員約占全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茶葉產業在夷陵區的生產規模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性,“桔都茶鄉”建設已成為夷陵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化肥與農家肥相比,前者雖可滿足茶樹生長過程中對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需求,但后者卻可滿足茶樹生長期內所需的四十余種營養元素;有研究表明,農家肥既能有效滿足茶樹營養均衡需求、又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以夷陵區鄧村鄉為例,近些年來,幾乎已看不到茶園施用農家肥,與之代替的都是大量的施用化肥。經調查,鄧村鄉在2000年時,全鄉畝平施用畜禽糞肥等農家肥超過500公斤,畝平施用化肥不足10公斤。到2020年,全鄉畝平施用畜禽糞肥幾乎為零,畝平施用化肥的用量達到了150公斤以上。
目前,就夷陵區的茶園來說,氮肥施用普遍過量,磷鉀肥和其他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普遍不足。以夷陵區鄧村鄉為例,全鄉茶園總面積80000多畝,每年茶園消耗的各種肥料共計約8000噸,其中尿素(含碳銨)的需求總量4000多噸,各種復合肥(含配方肥、復混肥)約3000噸,商品有機肥不足1000噸。大量施用氮肥,短期來看促進茶樹的長勢效果明顯,但過量施用氮肥的茶園經常出現葉片黃化、白化、小葉和花果旺盛的現象,茶樹抗病抗逆性能明顯減弱。還有部分茶農對新老茶園的施肥未做區分,影響了茶葉肥料施用的平衡性。
茶樹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的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有明顯的不同,只有根據茶樹的需肥規律來施肥才會達到事半功倍和減肥增效的目標。湖北夷陵區現有23萬畝茶園,經調查,只有近7萬畝茶園是按照“一基三追”的原則在秋冬季節施用基肥,大多數茶園都是在春節后到春茶開園前這段時間施春追肥(以尿素為主),并且畝均施肥量都超過65公斤,夏秋季追肥一般根據鮮葉價格和茶葉收益情況而定,價格好收益穩定就施夏秋追肥,價格不好不能保收就不施追肥。
像夷陵區鄧村鄉這種老茶區,茶園大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種籽直播發展的密植免耕茶園,茶行之間幾乎沒有空行,無法開溝深施,大部分茶農都是選擇尿素、復合肥等顆粒性肥料直接撒施到茶蓬,再用木棒敲打茶蓬面使肥料撒落到茶樹根部土壤。
有研究表明,茶園每產出100kg干茶,就要從茶樹上帶走磷元素0.28kg、氮元素5.27kg、鉀元素1.70kg;同時還帶走鈣、硫、鎂、鋅等諸多微量元素。為維護茶樹體內營養的均衡性,就必需把茶樹所丟失的營養元素通過施肥的方式補充回來。因此,施肥是提升茶葉產量和增加茶葉收入的根本保障。據調查夷陵區鄧村鄉鄧村坪村一茶農,同一塊面積為1.1畝的茶園,20年前全年的化肥投入和鮮葉總產量分別10公斤和58公斤,20年后的今天,全年的化肥投入和鮮葉總產量分別達到了175公斤和700公斤,雖然鮮葉產量增長了12倍,但化肥的投入增長了18倍。
要從根本上降低化肥的施用量,科學的選擇肥料種類和施肥方法是關鍵。針對夷陵區目前的茶園施肥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高效生態茶園施肥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安全原則。茶園施用的商品肥料,生產廠家必須有相應的資質,應符合國家相關肥料安全標準,養分含量和茶樹的需肥規律一致,不會對茶葉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茶園施用的農家肥和其他有機肥必須充分發酵腐熟后才能用。二是適時原則。要根據茶樹的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的季節,按茶樹的需肥規律及時施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適量原則。要遵循“一基多追”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茶樹施肥特別是化肥并不是多多益善,化肥過量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結現象的主要原因。
適宜無公害茶園施用的肥料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農家肥。主要包括人糞尿、畜禽糞肥和各類餅肥等。二是土雜肥。主要包括綠肥、堆肥、作物秸稈、塘泥、草木灰、火土肥等。三是商品有機肥。主要包括微生物肥、生物有機肥、生物菌肥、腐植酸肥料、四是化肥。不單指尿素、碳銨等化肥,主要包括復(摻)合(混)肥、有機無機復合肥、BB肥、茶葉專用肥和測土配方肥等。
要想提高生態茶園施肥效益,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在施加肥料的過程中,要根據茶樹生長情況適當深施,促使茶樹根部的生長。在茶樹種植前期,底肥施加深度要高于30cm,基肥施加深度要在20cm左右,追肥施用深度約為8cm。整個施肥環節不可采取撒施方式,否則遇到風雨天氣,會加大肥料損失率,并影響土壤及水環境的健康發展。
“二早”。一方面,基肥施用要趕早,每當秋季來臨,當地氣溫就會隨之降低,茶樹也會逐漸進入休眠狀態,此時茶樹根部較為活躍,但受到溫度的影響,生長發育緩慢,因此,盡早施用基肥,可有效促進茶樹根部對養分的吸收。一般來講,南方茶區可選擇9-11月份施用基肥;江北茶區可在8-10月份施用基肥;而長江中下游茶區則可在9-10月份施用。另一方面,芽肥要趕早,有試驗表明,提前春季追肥時間,可有效增加春茶產量,在施催芽肥的過程中,可在名優茶開采前30天進行。
“三多”。首先,在施肥過程中,肥料種類要多,既要施用茶樹生長所必須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還要配合鎂、銅、鋅等其他微量元素的施用,進而在提高茶樹生長水平的基礎上,滿足茶樹對養分的需求量。其次,可根據茶樹生長情況,適當增加肥料用量,每產100kg大宗茶,每畝地就可施用氮元素13kg左右,如是幼嫩芽葉的名優茶,其施肥量還可翻倍,但年施用量不得高于60kg。最后,要適當增加施肥次數,在整個施肥環節中,應始終貫穿“一基三追十噴”的施肥原則。
“四平衡”。其一,要平衡有機肥和無機肥的供給量,雖然有機肥對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協調土壤平衡具有積極性作用,但與無機肥相比,其養分含量較低,所以,在施加有機肥的過程中,要配合施入無機肥,進而在滿足茶樹生長需求的基礎上,達到改善土壤肥力的目的。其二,要平衡氮、磷、鉀元素的供給量,茶樹與其他植物不同,屬于葉型作物,在整個生長期內不僅對氮、磷、鉀需求量較高,同樣需要鈣、鎂、硫、銅等微量元素,為此,施肥人員要平衡各類肥料的施用量。其三,確保基肥和追肥的平衡性,做好基肥施加工作尤為關鍵。但在茶樹生長期內,養分吸收屬于持續性過程,要想保障養分的持續性供給,就需施肥人員確保基肥與追肥施加的平衡性。其四,確保葉面與根部施肥的平衡性,茶樹根系分布較為廣泛,需從土壤中源源不斷獲取水分和養分;此外,茶樹葉片較多,除要滿足基本的光合作用外,還需為其提供充足養分。
“五配套”。第一,在施肥前期,要對土壤肥力情況進行監測,根據土壤肥力制定改良計劃,有針對性的調整施肥技術。第二,施肥方法要與茶樹品種相匹配,充分考慮種性特點,合理確定施肥量。第三,避免在干旱、多雨期施肥,以免影響肥料的利用率。第四,施肥可與茶園耕作相配套,深耕施基肥,除草施追肥,有利于提高肥料作用效果。第五,一方面,在施肥過程中,要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另一方面,對于病害嚴重的茶園,要適當多施鉀肥,提高茶樹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肥料對茶樹生長可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此,在施肥過程中,應在保障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上,嚴格遵循減施原則,從最大限度上降低肥料施用量,進而達到保護農業環境的目的,并為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