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林
(滄州市博物館,河北 滄州 061001)
伴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只限制在滿足物質需求上,更向往精神追求。而旅游則成為現代人們享受精神追求的主要方式,許多旅游愛好者將目光投至于博物館,把各地博物館作為自身旅游的目的地之一。基于此種現象,博物館人需要抓住發展機遇,根據自身館內收藏,積極開展博物館弘揚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工作,以此充分滿足旅游愛好者一系列需求,讓旅游愛好者在參觀游覽博物館之余,通過博物館蘊藏的傳統文化與所開展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化對文物展覽的了解與記憶。
我國有句諺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主要是教導后人要積極努力讀書,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另外,還需要做到學以致用,根據外出游歷的模式把自身所學知識和實踐進行有機融合,增長見識、拓寬眼界。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先人非常注重將文化與旅游進行結合。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針對文化與旅游工作提出了諸多重要論述,科學有效地回答了與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十九大報告則提出,中國社會發展矛盾已經轉變成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與需求不平衡的問題。我國五大幸福產業,伴隨國民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展現出十分旺盛且激烈的市場需要。博物館參觀學習是文旅產業有機結合形成的產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擁有弘揚傳統文化和宣傳教育的功能,逐漸演變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發展的主要陣地和載體,亦變成提高社會大眾的文化精神水平與生活幸福感的關鍵路徑之一。
博物館根據策劃展覽的模式,為社會群眾提供游覽及觀賞服務,是推動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佳路徑。眾所周知,我國優秀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國相關意見政策中明確提出,傳統美德與人文精神是博物館實行展覽策劃的最佳思路與主題。而且,博物館相關展陳策劃工作是對博物館人綜合能力與專業素養的全面考察。我們博物館人不但需要掌握各種建筑、設計與美學等一系列專業技能,而且還需要具備極高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國學基礎。此外,博物館內部展陳設計需要重點彰顯館藏特色,將多樣的文化主題展覽作為中心,全面有效地反映館藏文物蘊藏的歷史以及藝術信息,增加觀賞者對博物館文物展覽的認識,進而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奠定扎實基礎。
博物館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旅游,與大眾文化、藝術和審美體驗需求恰好匹配。博物館的功能從古至今也伴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不斷變化演進。從最初收藏、研究等專業職能發展到當下的休閑、社交等社會職能,古代時期,博物館是貴族收藏書畫、古董的場地,現如今,博物館擔任起向社會群眾宣傳教育的重任。伴隨著博物館對廣大游客吸引力的持續提升,博物館又增加了旅游功能。博物館從最初關注“物”轉變到服務“人”,由此可見,博物館特有功能逐漸出現外向化、多樣化與社會化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在文旅融合視域下,廣大游客對我國傳統文化旅游和教育旅游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根據相關數據調查得知,2019年我國人均出游數量已達到四次,達到了發達國家旅游門檻水平。更多的游客希望參與凸顯傳統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的深度游,尤其是博物館、節慶等相關文化活動,群眾文化以及傳統文化遺產消費均變成文旅融合的嶄新亮點。
博物館特有的文化基因是博物館和旅游及文化有機結合的基礎,眾所周知,博物館文化底蘊深厚,文物種類繁多,通過文物向外界述說目的地的曾經和當下,對廣大游客發揮著極大的吸引力。從特定角度而言,博旅成為一種社會新時尚,許多文旅愛好者為了“一座博物館”而奔赴“一座城”。與此同時,文旅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博物館文化展示、傳播與傳承功能。游客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變成文旅的一種主要表現模式,而文旅也拓寬了博物館的功能,促進了我國公共傳統文化服務業的有效發展,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推動。
博物館可以通過特定的文化活動,強化品牌意識,使觀眾聽到博物館就相信其能給自己與孩子帶來全新的知識和樂趣,這就是品牌活動的強大力量。譬如,博物館中與茶有關的文物,利用這些文物的宣傳和推廣,結合茶葉自身特有的清新淡雅和超凡脫俗的氣質,來打造自身特有品牌形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要想進一步創造茶文旅品牌,則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創建青少年茶趣味課堂,利用這一教育品牌活動來宣傳我國傳統茶文化,向青少年講解與茶文化有關的內容和思想,提高青少年對茶文化的了解,為博物館弘揚傳統茶文化奠定扎實基礎。其次,創建茶歷史文化講堂,講解茶畫、茶詩、品茗與茶歌四大內容,系統全面地向廣大觀眾傳播有價值、有深度、有廣度的傳統茶文化精髓。最后,創建特別教育活動,此種活動一般與特展和重大節目進行結合,根據展覽內容,進一步發掘當地特色文化,傳播與宣傳文物文化知識。譬如,《絲情瓷語共茶香——唐代茶器展》等活動。
博物館是集中反映各地人文歷史與文化藝術的一個綜合體,是每個區域的地標性建筑,是區域城市歷史文化和思想價值的解讀中心。在文旅融合視域下,博物館不僅能夠借助展覽全面呈現當地的過去與現在,而且還可根據數百場講解、教育活動、新聞宣傳等方式,進一步發掘博物館文物蘊藏的文化內涵,尤其是茶文化。另外,把博物館從傳統文物保管者轉變成文物傳達者,可以使文物“開口說話”,除了將文物打動人心的內容講解外,還可以使文物背后蘊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真正“活”起來,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從而發揮文物擁有的教化作用。首先,講解活動層面。很多地區博物館均推行免費開放政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博物館講解員團隊持續壯大,講解員能力與水平得到質的飛躍,可充分滿足不同知識架構、年齡群和參觀時期的講解需求。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博物館講解員團隊,能夠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館藏文物展覽以及歷史文化知識,比如茶文化,講解員為觀眾熱心講解茶文化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在講解茶文化過程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增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這種貼心熱情的服務可以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且對弘揚我國傳統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講解員任勞任怨,為教師、學生、勞動者、部隊官兵等各種社會群體提供講解服務,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熱心服務群眾,向社會觀眾遞交完美的答卷。其次,宣傳活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根據傳統媒體以及兩微一網等現代新媒體融合的模式向群眾發布藏品、藏品信息與展覽等具體信息,弘揚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意義十分深刻,宣傳模式打破常規,弘揚宣傳了我國優秀傳統,這不僅可以提高博物館自身知名度,而且還能推動博物館信息資源和社會服務職能的有機結合。
在文旅融合發展進程中,博物館持續提升自身跨界能力,創建“新模式”,和社會各個領域展開深度交流和協作,有效擴展博物館服務領域。首先,各地區博物館均十分注重當地文化遺產保護,會定期組織品茶、剪紙與扎染等多個非遺傳播活動,聘請傳承人到博物館展開講座或是動手操作,以此向社會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弘揚和普及我國非遺知識與技巧。其次,構建“國寶進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和學校的協作互動,創建館校協作模式,積極與學校展開合作。在館校協作背景下,博物館應組織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詢問家長與背誦藏品信息的模式,了解博物館發展歷史以及相關藏品,充分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學生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最后,突破“次元壁”,將館藏文物和戲劇進行有機融合,推出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項目,如“茶文化小劇場”。利用茶文化寶庫資源,對與茶有關的文物展開全面梳理和總結,并將茶文化作為主題,演繹文物背后蘊藏的故事和歷史,使文物真正“活”起來,以此弘揚我國傳統茶文化,宣傳教育學生了解茶文化知識,使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和功效。
綜上所述,文化是發揮旅游價值的內在靈魂,而旅游則是實現文化價值的主要載體與路徑,文旅融合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面臨的必然趨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會繼續發揮自身特有優勢,持續探索、積極創新,增強宣傳,推行更好、更有效的文化教育活動,向社會廣大群眾傳播優秀茶文化與藝術知識,應用文化內容增強旅游內涵,應用旅游的模式傳播傳統茶文化,進而提高社會群眾對我國傳統茶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