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璜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1400)
幼兒啟蒙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工作。教師不僅要充分把握幼兒整體以及個體的發育特點,還要對所用來進行啟蒙教育的內容加以甄選。幼兒都是在初長期,具有很強的塑造潛力。所以,為了讓幼兒全面教育得以有效展開,教師們主動把茶文化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細節中去,是具有較大的價值意義的。
茶文化是勞動人民圍繞茶葉種植、生產、采摘、品飲、鑒賞等活動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的總和。“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我國有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是種茶、飲茶大國。上至官商,下至普通群眾,大多人家都有茶飲,也常把茶飲作為待客所必備。可以說,茶已經是一個超脫于物質本身的文化符號,象征著我國的傳統的茶文化。茶具有藥用屬性,茶道具有審美屬性。在我國,精神層面上的茶文化代表著“和”之寓意,具體還拓展為質樸、天然、優雅、和諧之意。茶文化有自己獨有的魅力與特色,已經超越了喝茶這一行為本身。提到茶文化,人們就會聯想到由選茶、制茶、斟茶、敬茶、品茶而氤氳開的清新淡雅的周圍環境以及獨有韻味的文化氛圍,從而體驗到茶背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幼兒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希望,更是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希望。所以,當針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人們會很自然的聯系到將傳統文化糅合在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茶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特色代表,自然可作為重點弘揚的對象。
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還缺乏進行自主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直觀的聽、看、仿,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而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引入,則能夠以極大的直觀的魅力,讓幼兒們獲得審美體驗。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發現茶之美、感受茶道之美,進而從無意識逐漸演化為有意識的評價茶之美,甚至發揮創造力,去創造茶之美。如,我國不乏有體現茶文化的詩詞歌賦,它們可以與趣味性的動畫、有韻律的背景音樂相結合,共同在幼師教學中為幼兒帶來直觀的審美體驗,幫助幼兒建立基礎的審美觀,對茶文化產生深刻記憶。
讓幼兒對文化內容產生興趣,是教會他們不斷向文化的更深層的領域探索的前提條件。有了興趣,幼兒就有了內在的驅動力。在全面教育要求下,幼師將茶文化進行有機引入,往往需要以動感的,富有趣味的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對和茶有關的知識、文化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想要進一步求知,不斷的發問,這就能夠巧妙的與他們的成長特點、認知規律契合在一起,最終都轉化為幼兒的學習熱情。如,教學中,一些教師會把茶藝表演的元素或者內容引入,從而豐富教學形式。茶藝表演中既有音樂元素,又有舞蹈元素,和茶文化有機相融后,能夠很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此外,與茶有關的藝術形式還有很多,像經典的采茶歌舞、采茶戲等都可以作為幼兒全面教育的素材,能夠使幼教課堂更豐富。
茶文化的內在精神能夠對幼兒情感發展有一定的啟蒙作用。幼兒教師科學地將有關文化內容融入教學實際,能夠讓幼兒在情感體驗盛宴中找到認同感,從而在幼小的認知中樹立起茶道精神。幼兒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越豐富的茶文化體驗,越能夠讓幼兒的情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影響、塑造。如,傳統的茶文化追求和,追求靜,也追求真和怡,所以其茶之精神:“韻高致靜”、“精行儉德”、“全性葆真”、“廉美和敬”等都將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的道德精神,對他們從小的為人處世、人際交往有一定幫助。
幼兒時期的教學,不在于讓幼兒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而是在于開啟他們對新事物的認知之門,通過饒有趣味的引導,讓他們獲得較全面的文化的奠基。所以,幼兒教育不以量取勝,而在于為后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茶文化的有機引入,正好契合文化奠基的目標。在幼兒階段對幼兒進行茶文化的熏陶,不但有助于激發幼兒對茶的喜愛,更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弘揚。在幼兒教育中融合茶文化也可引導學生加深民族認知。通過興趣的激發、情感的體驗,茶文化會在幼兒的認知中投射出一定的魅力,促使他們未來成為優秀的茶文化傳承人。
要讓幼兒得到較好的茶文化熏陶,應該從基礎的茶道禮儀開始滲透,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生活情趣上的培養,陶冶心靈,提升綜合素養。具體可從選茶、選具、上茶幾點上切入。
3.1.1 選茶。茶葉種類繁多,在我國的文化范疇下,被劃分為六大類型。各個類型的茶葉所具有的特點是不同的,能夠滿足不同喜茶人的需求。所以,先學會選茶,才能夠將茶的魅力最大化的展現出來。教師可以以茶葉實物或者借助多媒體的茶葉圖片來教幼兒進行選茶:能夠根據觀察、體驗辨別不同茶葉的品類,如教幼兒看顏色、聞氣味、辨形狀等。我國不同地域的人對茶的偏愛不同,像廣東人愛烏龍茶,吉林人愛紅茶,云南人愛普洱茶等。當幼兒學會了識茶選茶,那么在日常的家中待客時,也能獲得來自長輩的反饋,他們也會更加理解敬茶為禮之思想。
3.1.2 選具。茶具雖然不是茶本身,僅為盛裝器具而已。但是在茶文化中,器具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合適的茶具背后反映的是主人的待客之道。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趣味圖片帶到活動中或者組織幼兒觀看茶文化宣傳影片,并就里面的內容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讓他們進行思考。而教師在以實物教導幼兒時,可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所選器具無破損、干凈、美觀;二是能夠根據茶具的材質來匹配其用途,如,沖泡花茶可選用帶蓋子的陶瓷杯;沖泡綠茶、龍井茶等可選用玻璃杯;沖泡烏龍茶可選用紫砂壺等。選茶具的教學主要是讓幼兒獲得基礎的對不同茶葉茶具匹配關系的認知,從而在生活中也能夠很好的運用相關知識。相關教學中,教師如果采取實物演示,如需要真的進行茶葉沖泡,一定要注意幼兒的安全問題。
3.1.3 上茶。我國居民都有自己的飲茶習慣,而中國傳統的上茶禮儀卻能夠讓幼兒所學在各類型場合中都適用。教師可向幼兒趣味性的講解有關茶道的日常禮儀以及精神,從而使他們懂得何為“客隨主便”,懂得在上茶敬茶中,如何排座次,如何把握動作幅度等。如,要教會幼兒哪個位置屬于“尊位”(主人左手邊座位),應該按照什么順序進行上茶(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上茶)等。此外,如何斟茶也需要教師細致教導。我國居民都信奉斟酒斟茶時要滿杯酒,半杯茶的道理,在相關禮儀上就要有所體現。而對于飲茶使用小杯時,斟茶就應該遵循喝完立即再斟的原則,且還應該保持動作、儀態的大方優雅。
3.2.1 強化專門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茶藝表演來強化幼兒的所學知識。茶藝知識較為豐富,教師在選擇時要契合幼兒的教學需求。如,在教學和組織茶藝表演時,教師可以在內容中加入一定的藥理知識(茶有藥用性),這樣會使演出充滿文化色彩,帶給人的體驗感更強。
3.2.2 合適配樂。完整的表演離不開配樂。組織茶藝表演時,教師所選的配樂一定要和表演相匹配。鑒于幼兒表演特點,相關表演的內容、動作都不宜太難,所以所選擇的音樂也應該盡量簡單一些,不宜復雜。簡單的配樂幼兒好理解,表演時也能夠和其韻律節奏相協調。如,舒緩的江南曲就能夠和茶之寧靜、雅致相契合,適合做配樂。
3.2.3 在茶藝游戲中體驗樂趣。教師可把茶藝與游戲相結合,提升幼兒的互動式體驗。幼兒喜歡互動,而茶藝中的上茶、泡茶等都需要他們動手體驗,能夠進行頻繁的互動。有互動的游戲體驗能夠讓幼兒融入茶文化其中,感受快樂的同時也學到知識。
3.3.1 廣參與。除了斟茶游戲,采茶戲也是很好的可以和游戲教學相融合的元素。教師要讓幼兒廣泛參與進來。如,教師可以選擇《撿田螺》、《賣花線》等采茶戲作為基礎內容,把它們改編成適宜玩耍的小游戲,并制作一些配套的小道具,讓幼兒在歡快的節奏中邊玩邊感受采茶戲的有趣之處,提高學習熱情。
3.3.2 造氛圍。幼兒喜歡唱歌跳舞。采茶戲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歌唱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學唱氛圍的營造,讓幼兒獲得茶文化熏陶,從而打下文化傳承的基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內容有趣,節奏活潑,簡單易學的采茶戲融入課堂,通過多媒體播放采茶戲視頻來營造氛圍,然后再引導幼兒學唱、模仿。該過程中,教師也一定要保證幼兒們安全模仿、安全活動。
綜上所述,幼兒獲得全面教育是新時代對幼兒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而立足于人的整體的發展,傳統文化學習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幼兒全面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不但不是標新立異,還是一種尊重人的發展規律的創新。為此,廣大幼兒教師應該不吝對茶文化展開研究,不斷結合實際學情調整與茶文化相關的教學策略。